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外表普通,卻頻頻出演央視大劇,合作李幼斌,馬藜究竟是何背景?,歡迎閲讀。
舞蹈生進入演藝圈,長相一般卻資源不斷。
老戲骨跟她搭戲,導演請她當女主角,甚至在央視大戲裏挑大梁。
14 歲進入演藝圈以來,馬藜總能接到好劇本,從業二十年始終有戲拍。
這不禁讓人好奇:她到底有什麼魅力?當不了 " 花瓶 " 的演員,究竟靠什麼在行業裏站穩腳跟?
而馬藜的故事要從舞蹈教室説起。
1989 年出生的青島姑娘,從小有個夢想要當舞蹈家。她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雖然不明白女兒有如此想法,但衝着孩子的幹勁,還是給她報了舞蹈班。
我們都知道,學舞蹈是十分辛苦的事,單單一個開胯,都能讓人疼到哭。
馬藜當然也疼,可跟身體上的疼相比,做不成舞蹈演員,才是更讓她更接受不了。
經過十幾年的訓練,馬藜成了一名專業舞蹈生,雖然離舞蹈家還有一段距離,但憑着她對跳舞的執着勁,舞蹈家這個位置早晚是她的。
然而命運的轉折來得猝不及防。一次彩排中的意外受傷,讓馬藜的舞蹈夢戛然而止。
正當她為前途迷茫時,劇組抛來的橄榄枝意外開啓了新世界。
14 歲那年,她在電影《琴聲暖洋洋》裏演了個小角色,攝影機前的局促不安反而成了最真實的表演,這段經歷讓她印象深刻,也将馬藜的注意力從舞蹈慢慢引到了演戲。
從謝晉影視學院畢業後,馬藜開始跑組投簡歷,那些年她像塊海綿,在各大劇組吸收着表演養分。
2009 年與李幼斌合作時,這位新人演員整天泡在片場觀察前輩怎麼處理台詞節奏,老演員們抽煙休息的間隙,她就蹲在監視器前反復看回放,把每個細微表情都掰開揉碎研究。
這種 " 偷師學藝 " 的笨辦法,讓她逐漸摸到了表演的門道。
不過真正讓業内人士注意到她的,是 2017 年的《你好,舊時光》。
要演好單身母親這個角色,對當時 28 歲未婚的馬藜來説難度不小,她跑到小學門口觀察接孩子的媽媽們,發現這些母親的手永遠閒不住——不是整理孩子衣領,就是往書包裏塞零食。
這個細節被她化用到表演中,當鏡頭掃過她給 " 女兒 " 系圍巾的雙手時,那種自然流露的温情瞬間立住了人物。
而且在競争激烈的影視圈,馬藜的生存之道也頗有借鑑意義。
她接戲有個 " 三三制 " 原則:三分之一和老戲骨合作偷師,三分之一嘗試突破性角色,三分之一維持曝光度。
這種穩扎穩打的策略,讓她既能保持進步又不至于被市場遺忘。就像她在采訪中説的:" 演員就像打遊戲更新,每次挑戰都是經驗值。"
與流量明星不同,馬藜這類演員的競争力在于 " 好用 ",劇本圍讀前就做好人物小傳,現場從不因忘詞 NG,還能根據對手戲演員調整表演方式。
這種專業素養讓她成為劇組搶手的 " 黃金配角 ",也逐漸赢得主演機會。
在《遠方的山楂樹》裏,她需要從 18 歲知青演到中年母親,跨度二十年的表演層次分明,連合作的老演員都誇她 " 心裏有秤 "。
不過長相普通的演員想突圍,總要付出更多代價,馬藜至今記得某次試鏡,導演當着全組人説:" 你這張臉太平了,站人堆裏根本找不出來。" 這話刺激她開始研究微表情管理,對着鏡子練習各種情緒下的五官變化。
現在的她能在三秒鍾内讓觀眾從眼神變化讀出人物心理。
所以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馬藜的走紅軌迹顯得格外踏實。她沒有爆款劇加持,但每年保持兩三部戲的穩定輸出;
從舞蹈房到攝影棚,馬藜用了二十年時間證明:在娛樂圈這個修羅場,顏值或許能赢得開場,但專業和堅持才能笑到最後。
正如她在某次訪談中所説:" 觀眾可能記不住我的名字,但記住我的角色,就是演員最大的成功。"
不久前,馬藜參演的《陌上花開》在央視播出,另外還有一部新劇正在籌備,預計 2027 年上映。
目前來看,擁有眾多作品的馬藜,依然沒能等到能火爆出圈的角色。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演員的常态就是這樣,大多數人在本行業中默默耕耘,用心演繹着角色。雖然很可能不會被人們記住,但正是這些演員,撐起了影視行業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