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兩會劃重點,這幾大醫療市場即将爆火,歡迎閲讀。
文 | vb 動脈網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已拉開帷幕," 兩會時間 " 釋放的信号再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醫療健康也在其中。
昨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 2025 年十大任務中,多處涉及醫療健康。其中,6 個方面的工作要點與醫療健康直接相關:在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中,擴大健康、養老、托嬰、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中,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來產業;在強化基本醫療衞生服務方面,新提出了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醫療健康相關任務,資料來源:新華網
此外,政府工作任務中與科技創新創投的内容也與醫療健康強相關,例如,持續推進 " 人工智能 +" 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等。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醫療健康關聯任務,資料來源:新華網
在《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指引下,醫療健康行業的多個趨勢性領網域顯得更加清晰。
大模型湧現,醫療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輪熱潮
2025 年以來,DeepSeek 引發了各行各業對大模型的廣泛關注。大模型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意義深遠,它推動了技術突破、降低了開發門檻,可加速人工智能在各個產業領網域的落地。
在此之前,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就已首次提出開展 " 人工智能 +" 行動。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則提到,持續推進 " 人工智能 +" 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就醫療健康而言,2016-2017 年起,人工智能在國内掀起了第一輪熱潮,到目前為止已取得大量實質性成果。在臨床應用環節,據動脈智庫《2024 醫療人工智能研究報告》統計,全國已有超 160 個影像 AI 獲批醫療器械三類證,影像 AI 企業還逐漸跳出影像科,向醫學裝備、外科手術輔助系統等領網域進發,打開了新的百億市場。在醫療服務環節,人工智能已廣泛應用于導診、預問診、健康咨詢、報告解讀等服務,提升服務效率、改善就醫體驗。同時,人工智能也積極探索用于新藥研發中。
從當前格局來看,2024-2025 年以來,大模型開啓了人工智能在醫療健康領網域的第二輪變革熱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上百個大模型湧入醫療領網域。随着 DeepSeek 的火爆,各地醫療機構、醫療健康企業、主管部門紛紛接入 DeepSeek,借助大模型提高服務與管理效能。
不只是全國兩會,此前地方兩會期間,多地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與醫療健康的結合應用;或進一步推進 " 人工智能 +",制定 " 人工智能 + 醫療健康 " 專項政策,更有針對性地促進人工智能的產業落地。
例如,2025 年 3 月,《北京市加快推動 " 人工智能 + 醫藥健康 " 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 年)(征求意見稿)》提到,推動醫藥健康大模型研發,支持創新主體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研發自主可控的分子、細胞、器官 / 系統等多尺度醫藥健康基礎模型;鼓勵創新醫藥企業依托人工智能數據訓練基地,開展醫藥健康大模型訓練。
2024 年 11 月,《上海市發展醫學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 — 2027 年)》指出,建設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平台,建設大分子生物醫藥大模型幹濕迭代設計平台,發展大模型與低通量濕實驗一體自動化技術,實現蛋白質粒構建、表達、純化、性能檢測等低通量濕實驗的全過程自動化,加速產品研發。
依托大模型,在新一輪的變革熱潮中,人工智能既能在臨床輔助、醫療服務等環節貢獻更多力量,也能在基礎研究、藥物研發等環節也能發揮更實際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健康行業有特殊之處,人工智能應用面臨法律法規紅線以及倫理挑戰。一個典型案例是,人工智能可在短時間内學習海量醫學知識,對疑難病症做出較為準确的診斷;現有法律法規不允許人工智能獨立進行診斷,這并不存在争議。然而,未來人工智能與人類醫生在法律、倫理層面的界限分别在哪裏?這還需要在探索與實踐中不斷摸索。
此外,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還首次談及 6G,将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包括 6G 在内的未來產業。
過去,5G 對高清影像傳輸、實時數據共享的支持,提升了遠程醫療的及時性和準确性。未來,6G 落地應用後,超高精度遠程醫療将成為現實,6G 也将作為基礎設施助力醫療人工智能實現進一步的飛躍。
健康消費市場,蓬勃成長正當時
"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内需求 " 是 2025 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中的第一大項目,包括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其中,将從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嬰、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
本質上看,提振消費包括兩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促進消費意願提升,另一方面是優化消費供給、改善消費體驗。
2024 年,高達 3000 億元的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在促進消費意願提升方面收效顯著;以家用醫療器械為代表的部分實物產品直接獲益,醫療設備也在大規模設備更新項目中接連獲得訂單。2025 年,補貼政策持續,進一步提升消費意願,且更注重優質供給的增加、消費環境的改善,其中健康消費也不例外。
2025 年 2 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印發的《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 — 2027 年)》中,也提出要創造更多消費場景,聚焦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打造新型消費場景。
健康消費概念寬泛,廣義上看,除了以公益性質為主、以疾病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之外,其他的醫療健康產品與服務,都可視為健康消費内容。
因此,縱觀醫療健康行業,除了實物產品外,還有諸多健康服務消費在提振消費行動中迎來機遇。
例如,随着種植牙集采、人工晶體集采落地,口腔、眼科服務量迅速增長,非公醫療機構大量獲客,可借此機會為患者提供多樣化、預防性的優質服務。
當前,心理健康需求旺盛,但專業服務稀缺。在數字技術助力下,新型心理健康服務可與精神科診療更好地聯動、與智能設備對接,并對患者開展個性化支持,提供更有獲得感的服務。
近年來,中醫藥服務的閱聽人群體日趨年輕化,除了發揮 " 治未病 " 的優勢外,中醫藥還可與更多年輕群體的消費場景融合。
銀發經濟早已成為行業熱詞,随着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居家養老場景下的健康服務更為迫切,包括居家護理與康復、遠程監測與慢病管理等,兼具可及性和成本控制的服務有着更大的發展空間。
互聯網醫療服務整合了線上線下資源,可為用户提供全流程相互銜接的醫療健康服務;還具有較強的平台屬性,是醫、藥、診、險等行業參與方的連接者,甚至可視為健康消費市場的重要樞紐,其價值不言而喻。
此外,包括體檢、皮膚等領網域的消費服務,以及特醫食品、營養保健等在内的健康產品,也有望在提振消費行動中收獲利好。
繼 2024 年之後,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仍大力鼓勵外商投資,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網域開放試點。在此趨勢下,外資引入的醫療資源将助力國内醫療技術水平提升,滿足患者對高端醫療、特色專科等的多元化需求,為健康消費市場帶來新活力。
總的來説,随着大眾健康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健康消費市場将繼續擴展和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樣化、個性化的選擇。
創新藥,支付瓶頸即将打破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一場關于集采藥品質量的讨論在網絡上展開。本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藥品集采政策,強化質量評估和監管,讓人民群眾用藥更放心。這是對社會熱點的及時回應。
與集采藥、仿制藥同樣備受關注的,是創新藥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對創新藥而言,一端事關民生,關系着患者能否及時用上解決臨床難題的新藥好藥;一端事關產業,關系着創新企業能否獲得合理收益,填補研發成本,并投入新一輪的研發。創新藥的價格及支付制度,便是使得兩端達成平衡的重要一環。
自我國開啓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以來,藥品器械創新歷程已達到一定裏程碑,收獲期來臨,一批新藥上市、投入應用,甚至納入醫保。國家醫保局數據顯示,近 7 年以來,醫保藥品目錄已累計新增了 835 種新藥好藥,去年新增的 " 全球新 " 創新藥達到了 38 種,創歷年新高。
不過,醫保基金定位于 " 保基本 ",支付範圍有限,因此,創新藥需要多元化支付渠道。而多元化渠道的建立和持續,首先要有目錄。
繼 2024 年首提創新藥之後,2025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确,要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制定創新藥目錄,支持創新藥發展。
2025 年初,國家醫保局也已透露,計劃于年内發布第一版丙類藥品目錄。丙類目錄主要聚焦創新程度很高、臨床價值巨大、患者獲益顯著,但因超出 " 保基本 " 定位暫時無法納入基本醫保目錄的藥品;在支持落地應用上,國家醫保局将探索優化調整支付管理政策,對于丙類目錄藥品,可不計入參保人自費率指标和集采中選可替代品種監測範圍,符合條件的病例可不納入按病種付費範圍,實行按項目付費。
上述規劃,既為創新藥多元化支付方式的探索做出了鋪墊,同時讓創新藥後續能切實在醫院内落地使用更有保障。
作為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創新藥目錄的推動下,商業健康險也将迎來差異化發展的視窗。
過去,傳統健康險大多參照醫保目錄,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作用主要是再一次費用報銷,這的确為投保人減輕了一定負擔。但關鍵問題在于,醫保無法覆蓋的,商業健康險往往也不保,或保障極為有限。簡而言之,以往的健康險與醫保的 " 保基本 " 有大量重疊,醫保之外的保障能力卻存在不足。
以創新藥為主的丙類目錄,主要對應商業健康險。丙類目錄将改變健康險與醫保目錄強關聯的狀态,與基本醫保差異化發展,以更鮮明的定位存在。
在 2024 年 12 月召開的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上,國家醫保局多次提及商業健康險,除了丙類藥品目錄以外,還表示:将引導商業保險公司将健康險資金的一部分通過規範途徑,加大對創新藥械研發生產的投入。醫保部門将探索在數據共享、個賬使用、費用結算和打擊欺詐騙保等方面,與投資真金白銀支持創新藥械的商保公司進行更高水平合作。
過去,商業健康險由于缺少醫療數據的對接與支持,在產品設計、定價、風控等環節存在不小的難題。借助醫保部門在數據、結算、風控等方面的支持,健康險将更好地實現與醫保定位差異化,并提升理賠體驗。當然,在健康險轉型過程中,第三方服務企業也将發揮巨大作用。
創新源頭,優質服務仍是剛需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要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加快發展創業投資、壯大耐心資本。
随着國内醫療健康創新創投經歷第一個十年周期,業界關注點已經延伸到應用、支付環節。不過,毋庸置疑的是,創新源泉的挖掘仍是重中之重,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仍是醫療健康創新發展的持續動力。
一直以來,醫療健康領網域的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轉化鏈條長且缺乏系統性支持,專業人才與服務機構短缺,資金鏈脆弱與融資困難,技術與市場需求脱節等。而在產業側,原始創新、全球創新的項目極為稀缺,對于好項目而言,投資機構擠破頭也投不進,其他項目則鮮有人問津。近兩年是業内公認的 " 資本寒冬 ",而越是 " 寒冬 ",這些現象越明顯。諸多的不對稱問題都意味着,優質的成果轉化服務、創投服務仍是行業剛需。
此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還涉及醫療健康的其他新工作要點,包括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全面建立藥品耗材追溯機制等,結合前文所述整體來看,成體系地為新一年的醫療健康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工作任務落地過程中,各個行業參與方既是執行者,也将成為新舉措的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