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家電三巨頭靠“天”吃飯,空調市場結束三年低迷,美的比格力多賣了220億,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王婷
家電巨頭生產線 圖源:時代财經
在今夏的高温天氣中,家電巨頭們吃到了甜頭。不過,空調驅動業績增長,其他品類則表現平平。
8 月 30 日晚,在财報季收官之際,家電三巨頭格力電器、美的集團、海爾智家同時發布了 2023 年半年報,都實現了收入、淨利潤的雙增長。
報告期内,格力電器、海爾智家、美的集團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别為 126.73 億元、89.64 億元、182.32 億元,分别同比增長 10.52%、12.62%、13.98%,歸母淨利增幅均高于收入。
今年上半年,空調行業景氣度較高,三巨頭業績的增長都與空調業務密切相關。
美的集團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增長 141 億元,其中 87.7 億元來源于空調;海爾智家家用空調國内收入增幅達到 25%;對空調業務依賴度較高的格力集團自不必説,期内七成收入來自空調。
斌科技家電戰略研究咨詢機構首席研究員張彥斌對時代财經表示,雖然全球變暖是不争的事實,但行業已經進入存量發展期,持續增長很難維持。
空調市場結束三年低迷
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海爾智家、美的集團營業總收入分别是 998 億元、1316 億元、1978 億元,同比增長 4.16%、8.21%、7.69%。可以看到,美的集團收入約為格力電器的 2 倍,也是增速最快的一家。
報告期内,格力電器、美的集團來自空調產品收入分别為 700 億元、920 億元,分别同比增長 1.82%、10.54%,按空調產品計,美的比格力多賣了 220 億元。海爾智家财報顯示,上半年家用空調國内收入增長 25%。
"2023 年對于空調行業而言,是經歷 3 年的低位蓄能後華麗起勢的一年。" 奧維雲網(AVC)報告提到,今年上半年,内銷市場受宏觀和消費環境好轉以及高温天氣等因素影響,在整個家電大盤中脱穎而出。
格力店鋪 圖源:時代财經
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空調市場零售額達到 1290 億元,同比增長 18.5%,零售量同比增長 17.6%。去年上半年,家用空調產量、銷售量則同比下滑。
張彥斌談到,今年上半年極端氣候對空調需求影響确實很大,不僅三家頭部品牌呈現增長,一些中小品牌也有了超預期增長。
美的集團财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空氣機、廚房空調等新興產品帶動線下空調均價持續增長,收入的增長則與今年南方較早出現的高温天氣和華北平原持續高温有關,具有增量空間的縣鎮級低線市場成為空調銷售的重要區網域。
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暖通空調毛利率為 23.37%,同比增長 2.32 個百分點,格力電器空調毛利為 35.69%,較上年同期增長 5.82 個百分點。
在今夏的高温天氣中,格力電器空調收入增幅較小,吃到的 " 蛋糕 " 不多,亮點在于毛利率。财報顯示,該公司在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上多年蟬聯家電行業第一,品牌價值逐步提升。
" 今年天氣熱,未來不熱了怎麼辦呢?"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近日的一場直播中提到,產品能提高消費者生活品質、解決消費者痛點,企業才有生命力。
其他家電品類增長緩慢
今年以來,空調品類領跑整個家電大盤,冰箱、洗衣機、電視等品類市場表現均不如空調,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家用冰箱市場、洗衣機(含套裝)零售量分别同比下降 2.6%、4.9%。
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以廚房家電、冰箱、洗衣機、小家電為主的消費電器收入同比增幅僅 2.72%,遠低于空調增幅,占總收入比重為 34.59%,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
報告期内,海爾智家冰箱 / 冰櫃產業在中國實現收入 222.45 億元,同比增長 2.3%,包括洗幹集成機、幹衣機在内的全屋衣物解決方案在國内收入同比增長 3.8%。同期,格力電器生活電器收入僅同比增長 0.02%。
從财報可以看出,今年前 6 個月,美的集團最大業績亮點是空調。海爾智家業績亮點在空調及海外,由于高端品牌的增長,海外業務實現收入 669 億元,較 2022 年同期增長 8.8%。
格力電器業績亮點則在空調之外。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工業制品、綠色能源產品分别收入 55 億元、29 億元,同比增幅分别是 90.01%、51.32%,這也是公司總收入增長跑赢空調業務增長的原因,不過占總收入比重仍然較小。
三巨頭業績喜報是否意味着家電市場走出谷底、走向增長?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并不像許多人那樣樂觀:" 大家切勿認為家電的好日子已經到來。"
他對時代财經表示,今年上半年家電市場之所以回暖,是兩大因素使然,一是壓抑三年的消費需求得到了釋放,二是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政策的調整對家電消費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如果明年房地產市場恢復不如預期,家電市場的行情可能會掉頭向下,因為家電已經進入存量市場的特性沒有發生改變。
他還提到,家電三巨頭在整個家電市場處于強勢地位,它們的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其他中小家電企業的擠壓,而不是整個家電市場的蛋糕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