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吳彥祖,早就不是男神,歡迎閲讀。
各地的吳彥祖分祖們,突然發現自己多了個身份。
以後的小孩子們聽到吳彥祖這個名字,想到的可能不是男神,而是——
英語老師。
網友看迷糊了——
真是很帥的英語啊。
還有的人連夜把孩子的興趣課取消了,給自己下單了英語課。
還有人嚷着:" 阿祖,快收手啦 "
幾乎同一時間,另一個港星王祖賢在加拿大温哥華開設艾灸館。
已經有人提早體驗王祖賢親自按摩了。
退圈多年,兩大童年男神女神,雙雙下凡?
瞄準的還都是 " 下沉 " 市場。
于是有人説。
王祖賢復出灰頭土臉。
吳彥祖也是打工人,好可憐。
但明星和普通人,真的不能是同一個物種嗎?
事情就是這麼變得荒誕的——
本來就是一場造神運動。
神都已經離開了,人還舍不得離開幻覺。
01
吳彥祖和王祖賢,早已被捧上神壇。
他們都是美貌的形容詞。
《美少年之戀》裏,吳彥祖是風流倜傥的 Sam。
昏暗的巷子口,穿着警察制服的他回眸,輕點警帽以示致意。
這一幕還被媒體稱為 " 世紀末最後的美少年 "。
憑借一張神顏,吳彥祖硬在群星濟濟的香港電影界站穩了腳跟。
王祖賢呢,是港星裏美的代表。
《倩女幽魂》王祖賢的巅峰之作,凄美、妖豔與純真融為一體。
《青蛇》裏,她和張曼玉相比起來,又多了一份成熟與深情。
極具東方韻味的美貌,甚至火到了韓國,成為了無數人的白月光。
他們在電影《遊園驚夢》有過一場合作。
美美與共。
王祖賢,一頭短發,含蓄隐忍。
吳彥祖,裸身出鏡。
以及這場激情吻戲——
△ 誰説吳彥祖是禁欲系的!
然而,對于自己美貌這回事,他們卻有點麻了。
《遊園驚夢》的宣傳會上,記者尖鋭抛出一個問題:外貌出眾,是不是阻礙?
吳彥祖回答:外貌只能擺第二,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我想做的是演員。
嗯,聽起來很官方吧?
但其實還是因為回答得太多了。
吳彥祖説自己被采訪外貌很累——
" 那段時間感覺到很讨厭,每一次做訪問,每一次見人,都是講你怎麼看這件事,所以會覺得很累,成天要面對這個問題。"
就在大眾都垂涎于他的美貌與肉體時。
阿祖的一句調侃 "lack of use",更是讓網友們大呼暴殄天物啊。
而王祖賢的回答,更顯温婉。
" 對于美貌,我不會想去擺脱它,因為它本來就在。我只問自己給了這麼多年後,自己是不是空了,還要不要再給下去。 "
給下去,代表她有收回的權力。
是的,這時的她,早已對自己的美產生懷疑。
她情傷不斷,又遭遇輿論中傷。
于是她在思考:是不是要持續地服務大眾,能不能服務下自己?
人生下半場,他們都做出了同一個選擇——
隐退。
做一個普通人。
38 歲時王祖賢演完最後一部作品《美麗上海》後,宣布退圈,之後一直在加拿大隐居。
而吳彥祖和太太 Lisa 在 2013 年生下女兒以後,也慢慢淡出香港影壇,回到美國和家人過起了半隐居的家庭生活。
△ 當普通人的第一步就是發醜照
可隐居生活,其實是他們追逐新事物的新場所——
在辛勤的父親,最終死于老年痴呆症後,吳彥祖開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
" 我爸爸是老年痴呆症走的。我發覺他六十歲退休之後,就沒有其他的愛好了,每天都是很早起來之後看報紙,吃早餐,上街走走,然後就回來了,又睡一會兒。每天都是一樣的,所以腦子會退化。人的大腦要繼續有活動,才會有神經可塑性,我覺得我爸爸為什麼會有老年痴呆症,就是因為他沒有了挑戰。"
宣布開始自己斜杠的人生。
成為職業賽車手,也拍攝紀錄片《吳彥祖的速度之旅》。
在上海成立了一家品牌創新設計實驗室。
參加綜藝《漂亮的房子》。
在成都開了一家咖啡店。
親自設計、改造了洛杉矶的新家。
也沒忘記拍戲,豁出形象演猴王。
△ 《西遊 ABC》
所謂的英語老師呢?理由也很簡單——
不過是做點自己喜歡的事。
而王祖賢呢?
還記得王祖賢去日本宣傳電影,給影迷送上的祝福是: 希望你們可以在人生的路不斷地學習,我也一樣。
在别的女星當豪門闊太時,她選擇皈依佛門,如今,她仍舊深耕在自己熱愛的領網域。
" 艾灸是我最想做的事業,我想艾灸會陪伴我到終老。"
找到了新生活的兩個人,與其説是 " 事業滑坡 "。
不如説是,再次出發時,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審視。
經歷前半生的奮鬥、探索與迷茫,在後半生選擇脱去演員的光環。
因為他們知道。
和美貌一樣,演員、明星這個身份,只是人生的一站。
許多老一輩的香港演員都是這樣,沒有覺得一朝成為演員就平步青雲,踏回地面就是跌落。
演員只是一個職業,不會标榜自己的階層,更不會左右自己未來的選擇。
為什麼?
确實,在以前,演員只是一份謀生存的差事。
1990 年 TVB23 周年台慶上,周星馳和吳孟達就上台説了一段相聲。
相聲裏,他們分别演了老板和員工。
員工要漲薪,老板假裝沒見聽,還講了别人被降薪的例子,惹得底下人哄堂大笑。
但,這恰恰是那個年代演員的無奈現實——
他們的能耐,都是餓出來的。
在漲薪無望的現實前,香港演員靠量取勝,不斷磨煉演技,靠真本事來赢得市場肯定。
所以,就會有這種套娃的情況——
周星馳曾給黃日華跑龍套,黃日華曾給周潤發跑龍套,周潤發曾給伍衞國跑龍套。
靠跑龍套來熬,來獲取機會,踏實做事,剩下的交給時間。
這套方法論,哪怕到老了,也沒法忘。
洪金寶頭發花白,卻油光锃亮,精氣神十足。
《九龍城寨之圍城》依然在打。
吳孟達拍《流浪地球》。
花甲之年穿幾十斤重的骨骼服,奔忙于片場,暈倒送醫院,出院還得繼續拍。
從年輕時就習慣了,演員是個辛苦賣力的行當。
能當則認真當,不能當也能随時撒手,換個方式謀生。
影帝梁家輝被封殺過,為了謀生,他在香港街頭擺攤。
有人説:你堂堂一個影帝,就算落魄了,也可以做一些白領和文員之類體面的工作啊,為什麼一定要去做這些很掉價的買賣呢?
梁家輝一臉無語:
哪掉價了?影帝又怎麼樣?我還是曾經的香港短跑記錄的冠軍呢 …… 而且能賺錢嘛?況且,做白領哪裏有擺地攤賺得多呢?
拍《智取威虎山》,有一個幾米高的台子,場記不好爬上去。
梁家輝直接説,你把場記牌給我,我來喊。
喊完 action 後,他又立馬入戲,完全沒有架子。
演員就只是份職業,都是在賺錢,誰説自己要比一個場記更牛呢?
直到,粉絲文化興起,資本的包裝,明星漸漸成了高不可攀的存在。
張學友談到在内地和香港開演唱會的區别時説,香港的觀眾看到我不會那麼瘋狂。
然後聊到原因時,他又委婉説:
" 可能 …… 見到太多次了吧。"
是的,在香港你可以看到很多明星在街頭随機刷新。
69 歲周潤發參加馬拉松,在人群中像普通小老頭。
謝霆鋒,幫撿紙皮的老人家推推車。
坐在路邊攤,説不定旁邊就是一個明星在吃炒粉。
路上挺着個大肚腩,可能是當紅歌星。
香港民眾對明星的态度,是祛魅的。
這大概也和港星們,把自己當成普通人有關。
明星轉行謀生,這在香港屢見不鮮了,熱搜也上過不少了。
還記得李绮紅《神雕俠侶》的 " 郭襄 " 嗎?
當年是 94 年港姐季軍,出道即巅峰,金庸欽點她演 " 小東邪 "。
後來呢,穿着護士服在急症室工作。
前兩年。
TVB 一姐陳慧珊,做過一段時間的英語老師,隐姓埋名地幹了 5 年,離職之後才被爆出。
《包青天》中飾演展昭的何家勁,自家開了個工廠,還在食堂吃自己家工廠的菜,來回應網友質疑。
香港明星何铠妤,轉型經營快遞公司,親自送貨。
楊淇,疫情期間一直沒有戲拍,就去學校裏當起了保安。
鐵肺女王李佳薇,《超級星光大道》冠軍,在售樓中心端茶送水,兼職房產中介。
TVB 藝人沈震軒為了謀生,轉行去開網約車了。
鄭志偉轉行送外賣。
能文能武, " 搵食 " 不丢人。
這似乎刻在香港明星的基因上。
也許是市場體量小。
沒有足夠的粉絲人群,供他們上神台,過着不需要動手的飄飄然的人生。
甚至今天的粉絲們默認——
偶像就是要供着的,就是要籠罩在光環裏,染不得一點現實的灰塵。
就拿前段時間 " 孕婦被開盒網爆 " 的事件來説。
起因只是張元英的粉絲認為,自家偶像看秀當天往返是魔鬼行程。
在他們看來——偶像,怎麼能吃人間的苦?
一位路人網友,只不過以普通人的感受去點評," 坐 12 個小時飛機,還是頭等艙 ",那不就是很普通的事情嗎,比打工人舒服太多了。
這,就拂逆了龍鱗——
我們的愛豆,和爾等凡人有可比性嗎?
于是乎她好像犯了 " 大不敬罪 ",遭到粉絲開盒。
是的。
今天構成偶像光環的,好像不是才華和人品了,而是與世隔絕的特權。
所以,一旦他們 " 下凡 "(如教課,開店,打工),總要上熱搜,引得大家詫異的圍觀。
我們在看什麼呢?
次元壁被打開,距離感消失,好像天上的星星墜落在地上。
太奇怪了——
這個世界竟然會回歸真實。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