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則45億的“謠言”背後,歡迎閲讀。
出品 | 虎嗅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廖影
頭圖 | 視覺中國
一則謠言引發了千億醫藥巨頭的股價震蕩。
就在今天,受到網絡流傳的 "H 公司某地辦事處被端 "" 電腦、檔案被帶走 " 等消息的影響,知名藥企恒瑞醫藥股價出現了巨大波動,從上午 11 時前後的 43 元左右 / 股,驟跌至下午 14 時 52 分的 42.08 元,跌幅超過 3%。二級市場股民紛紛在 " 股吧 " 留言稱:" 恒瑞醫藥完蛋了,快跑,快跑 "" 抄底失敗 " ……
此後,恒瑞醫藥相關負責人向虎嗅證實,他們已經辟謠:" 公司及下屬子公司,以及所有派駐機構目前沒有該情形。" 該消息發出後下跌趨勢有所緩解并略有回升,但是整體頹勢難改。
驚魂未定的恒瑞醫藥股價收在 42.28 元 / 股,幾個小時之内就蒸發了近 46 億元,最後幾分鍾内類似魚尾的漲幅中隐約看到了投資者信心與疑慮之間的拉扯。
事實上,這場 " 股價風波 ",只是恒瑞醫藥近期在股市上跌跌不休的延續。在這背後,是整個醫藥產業和投資界,近來高度緊張之下的敏感和焦慮。
可以看到即便是辟謠之後,懷疑的聲音仍然存在。這則謠言的威力為什麼如此之大?
恒瑞醫藥 8 月 2 日當天股價變化情況。
來自:東方财富網
醫藥行業的隐痛
" 别動手機、别動電腦,從你的辦公桌旁邊走開。" 寫字樓裏的員工們,被一群穿着防彈衣,還帶着手槍的 " 入侵者 " 控制住,随後眼睜睜看着,這些 " 入侵者 " 一台一台拿走他們的電腦,一箱一箱拿走他們的資料。
這是《仿制藥的真相》一書中描寫的,FDA(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刑事調查員依據投訴,對印度仿制藥巨頭蘭伯西(Ranbaxy)進行檢查的畫面。在這本書中,仿制藥巨頭蘭伯西用虛假數據,謊稱其藥物與原研的品牌藥具有生物等效性,進而獲得上市許可,牟取利益。在這次行動中帶走了 5 個 T 的數據,相當一部抽成了該案定罪的關鍵。
而在我國,也有類似的 " 檢查 ",常見于根據投訴舉報線索實施的 " 飛檢 ",一般有三種情況:一個是針對數據造假或生產過程不符合 GMP 等标準要求,由藥監部門操刀檢查;二是欺詐騙保,由醫保部門主理;三是商業賄賂等行為,屬于藥企的合規檢查,由市場監管部門來主導。
這類檢查,也揭示了全球醫藥界兩大廣受诟病的頑疾:仿制藥是否與原研藥等效?以及購銷環節的商業賄賂問題!
其中前者,2015 年以來的藥品一致性評價和 2018 年以來的藥品集中采購,都是致力于解決它,而後者則是中國醫藥產業更新的重頭戲,是醫藥類企業最大的隐痛,也是引發投資人激烈反應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上一次 " 如此聲勢浩大 " 的反腐,還是 2013 年的葛蘭素史克在華行賄事件。這家英國知名制藥公司被罰了 30 億元的巨款,還有至少 4 名涉事高管被抓。不僅自身口碑、信譽受損,由此還拉開了中國一輪又一輪的醫藥反腐的序幕。
這次如果消息屬實,恒瑞醫藥這家公司就很可能面臨高額罰款,已經受到極大衝擊的國内市場還可能遭遇更致命的打擊——按照國家醫保局的 " 黑名單 " 制度(醫藥價格和招采信用評價制度),存在嚴重的商業賄賂等行為,可能會被踢出全國公立醫院市場,要知道這目前仍然是很多傳統藥企的主要收入來源。
以恒瑞醫藥為例。該公司的新藥收入已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只不過,從恒瑞醫藥 2022 年年報看,其 212.75 億元收入中,創新藥的收入 81.16 億 元 ( 含税 86.13 億元 ) ,在總收入中占比 38%,仿制藥仍然是主要收入來源。
如果因商業賄賂,導致其信用評級受損,也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業績表現。
信心難挽回
更致命的是,在投資人和市場看來,這則謠言發生在任何藥企身上都是具有可信度的。
過去 30 年間,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從 1990 年代的幾百億元發展到了萬億級别,藥品許可證總量一度高達 19 萬個之高,一路從缺醫少藥發展到了產能過剩。
在這個過程中,因為簡單重復建設過多,同質化競争嚴重,衍生出了帶金銷售、以藥養醫、醫藥購銷環節利益輸送嚴重等問題。這已經成了整個行業共同的隐痛。曾有媒體對中國裁判文書網上 2004 年到 2019 年 11 月,發生在醫藥領網域的商業賄賂案件進行粗略統計,總量達到 3200 多起,其中 90% 以上是 2013 年以後新發的案件,恒瑞醫藥也曾有多名員工卷入行賄案件中。
這既説明了中國醫藥領網域腐敗問題的嚴重性,也説明國家查處力度在加強。
就在這則謠言出現之前(7 月 28 日),中紀委剛剛召開會議,動員部署配合開展 " 全國醫藥領網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 "。其中就強調了要 " 加大執紀執法力度,緊盯領導幹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集中力量查處一批醫藥領網域腐敗案件,形成聲勢震懾"。
2023 年以來,多家醫藥相關上市公司的高管被查,包括片仔癀、賽倫生物、衞寧健康等。
再加上國家藥監部門連續發布三份檔案,提高藥物臨床試驗的标準。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臨床試驗中,對照組所用藥物,應該是 " 受試者最佳且可及 " 的,避免使用次優選擇。而且如果臨床試驗推進過程中,有更好的新藥獲批,企業也要告知受試者,允許其退出試驗,選擇已上市的最優解。
這意味着,以後每個新藥上市,都必須在與已獲批的最好產品正面比拼中勝出才行。這對類似恒瑞醫藥這樣,做 "me-too"(與同類藥相仿)"fast-follow"(快速跟随)起家的企業來説,無疑是非常大的利空。
所有因素疊加,将二級市場對醫藥股前途的 " 焦慮情緒 " 推到了頂峰。可以看到,7 月 31 日開始,恒瑞醫藥的股價就開始大跳水了;同期幾乎整個醫藥股都在逆勢下跌。截至 8 月 2 日,恒瑞醫藥的市值總蒸發金額已經超過 410 億元。
從這個意義上説,謠言的出現,幾乎是壓倒投資者的最後一根稻草。
7 月 31 日以來恒瑞醫藥股價變化情況
來自:東方财富網
為了挽回投資人的信心,恒瑞醫藥做了很多努力。從其公告中可以看到,從仿制藥通過一致性評價,到回購股份,再到出海,可謂用心良苦。
從業績報告來看,一切也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比如研發投入已經高達 60 多億元;銷售費用率降低,效率提升—— 2021 年到 2023 年第一季度,銷售費用率分别是 36.2%、34.5%、30.4%,東吳證券指出,該公司銷售人員的單產已經由 2021 年的 196 萬元 / 人,提高到了如今的 205 萬元 / 人。
不過,從股市草木皆兵的狀态來看,收效甚微。
2023 年 8 月 2 日恒瑞醫藥 A 股總市值 2700 億元,仍然是金光閃閃的大白馬,但是相比兩年前 6000 多億元的高點,已經蒸發掉了兩個 " 片仔癀 "。
接下來,又要如何才能挽回投資人的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