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地方黨政幹部,搞AI培訓“上頭了”,歡迎閲讀。
浙江官場刮起一陣 "AI 龍卷風 "。
"DeepSeek 又變強了!你的估值模型還沒保存,别人的 Demo 已經上線。AI 進展太快,真跟不上了。" 華南某機構投資經理趙帆對記者吐槽," 現在才 Q1,Deepseek 爆火過去也就 2 個月,Manus 爆火、GPT4.5 發布、Grok3 發布,還有英偉達、具身智能等概念,局内人根本跟不上進度!打工人天天工作日幹活,周末補研究進度,快逼瘋了!"
今天,AI 的長期潛力毋庸置疑。不少投資人都在挑燈夜讀做研究,一邊想要找到還可以沾邊 DS 的标的給領導交作業,一邊還要參與周周爆滿的密集 AI 分享會。就連各地省政府都在 " 科技渡劫 ",大有 " 不學 AI 就下課 " 的意味。典型如浙江,全省 30 萬黨政幹部開展 AI 培訓。
"AI 上頭的 " 還不只是政圈。投資圈似乎陷入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的復雜情緒。這種 " 錯失恐懼症 " 既是對 AI 投資充滿期待,又害怕錯失機會而倍感焦慮。心态蔓延,進一步影響了行業生态,不少初創企業估值水漲船高,融資節奏也在不斷加快。
然而,當大量資本持續關注 AI,尤其如 GPU、IDC、電力等基礎設施,一定程度上擠壓着產業鏈其他參與者或中小企業融資空間。就連阿裏巴巴蔡崇信都已直言:當前 AI 投資,資本過熱,已經存在明顯泡沫。而高盛最新研報顯示,當前科技七巨頭平均估值溢價中,42% 來自對 " 潛在 AI 應用場景 " 的想象力定價——這個數值剛好與 2000 年互聯網泡沫頂峰時 " 未來現金流貼現系數 " 重合。
當然,泡沫的破裂往往是創新周期的必經階段。AI 确實是長期邏輯,不能被短期利益綁架。VC 們的 FOMO 情結,一定程度上推動了 AI 技術突破,但也在加速行業洗牌、優勝劣汰。未來市場的 " 去偽存真 ",只會讓真正解決問題的 AI 公司存活。
而如今,在 2025 年的春天,當企業、政府、社會都對 AI 有了過高預期,如果短期效果不達預期,那麼接下來,AI 智能時代的數字經濟投資,又該如何做?
官場幹部 AI 渡劫 VS 投資圈氣氛組 " 不聊 AI 不敢説話 "
3 月 18 日,一張浙江省委黨校開展人工智能通識及應用網絡專題培訓的圖片火遍網絡。
浙江省的此次專題培訓可謂聲勢浩大。培訓班采用 " 線上 + 線下 " 的形式,在浙江省委黨校設主會場,培訓對象主要是黨校學員和各市黨政領導班子。為期 4 個月,每期課程将邀請一位專家學者或創新企業家授課,從通用知識、產業應用、相關政策、企業案例等幾方面,深度解讀 AI 相關知識及大模型使用方法,幫助全省幹部了解人工智能的戰略布局和宏觀政策。第一課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阿裏雲創始人王堅講授。
在浙江之外,長三角各級地方政府近期類似動作也不在少數。從講座到培訓班,形式和規模雖然不一而足,但無一不以 " 全覆蓋 " 為目标,甚至還會拉上當地大型企業負責人,培訓現場成了招商會。一輪面向公務員隊伍的 " 人工智能培訓 " 熱潮似乎逐漸成形。
有網友熱評,有人将 " 培訓熱 " 視作了政府部門 " 人工智能焦慮 " 的產物。但其實這份熱情,除了政圈,投資圈更盛。
陳辰所在的某醫療 VC 機構,直接要求投資經理必須會調參大模型。"AI 分享會周周爆滿,内部講座密集轟炸。更誇張的是,還聽説有機構要求全員考取 AI 產品經理證書。而且今年招聘的全都是 AI 方向博士。感覺行業要徹底變天!深夜 emo 中。"
與陳辰感受類似。投資人胡小北自年後回來後,參加了幾個線下 workshop。很明顯的一個觀感是大家現在都不怎麼關注商業航天,反而每天在看機器人和 AI。胡小北剛到上海約了幾家 AI 智能制造方向的企業負責人。" 感覺現在不投 AI,五年後就會被淘汰。"
募資寒冬 +AI 革命的雙重暴擊下,中國 VC/PE 投資人似乎正經歷一場 AI 的冰與火之歌。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 2025 年 1-2 月,中國和美國主要 AI 芯片及 AI 創企的融資預估籌集金額近 580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4226 億元。國内 AI 芯片創企更是熱鬧非凡,包括壁仞科技、象帝先、超睿科技等算力芯片廠商,紛紛表示已完成或即将完成新一輪融資,其中,壁仞科技還在考慮香港 IPO,或尋求 3 億美元融資。
但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起,除了國資和中東資本,真正出手投 AI 的多是美元基金。且幾乎都在搶早期 AI 應用項目。" 以往種子輪到 A 輪可能需要 18 個月,現在 AI 公司 6 個月就能完成新一輪融資。而且傳統估值方式失效,投資人更看重團隊背景、技術壁壘和長期想象空間。" 不過,陳辰還是認為," 這會帶來隐患。高估值可能透支未來增長,如果商業化不及預期,後續融資一定面臨巨大壓力。"
為搶項目,VC 圈開始 " 卷 " 孵化器、創業營
還有一個變化值得關注—— VC 們集體在加速搞孵化,尤其美元基金。
對于創投孵化,圈内早已習以為常。通過創業營、孵化基地或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構建從早期項目篩選到成長期賦能的完整生态閉環,以便最先觸達優質項目。在今天," 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 強共識下,投資人想在 AI 賽道突圍,各類孵化器、創業營培訓更加火熱了。
投資人趙帆告訴記者,"AI 技術畢竟壁壘高,早期項目往往需要 3-5 年研發周期。單純财務投資難以捕捉技術細節,只有深度孵化才能提前鎖定具有突破性的技術路線。"
幾天之前,深創投就正式啓動了 " 種子訓練營 ",專為早期創業者打造的創業加速引擎,主要聚焦的就是裝備制造、信息科技、新材料與新能源、健康產業等國家重點戰略方向。
年初的時候,作為國内最活躍的 AI 投資機構之一,錦秋基金組織了一場硅谷 Scale With AI 活動。5 天 4 晚,對 OpenAI、xAI、Anthropic、Google、Meta、Luma 等 AI 公司及硅谷投資機構分享 AI 的最新進展和趨勢預測。線性資本也是在 24 年特别推出 "Linear Bolt",專門面向全球 AI 早期應用項目投資,曾在一個月内完成 4 筆投資,包括 AI 生活記錄產品 " 心光 "、幫助求職者的原生 AI 工具 "Final Round"、輔助海外大學生學習的 copilot"Xbuddy",以及 AI 驅動的語言教學平台 "Cathoven" 等。此外,禮來北京創新孵化器(Lilly Gateway Laboratory,LGL),也是在最近剛剛正式投入運營。
由于 AI 技術迭代極快,投資人都在害怕錯過颠覆性機會,可優質項目畢竟僧多粥少,如果找到更好的,那就創造更好的。" 現在很多機構都在通過給 AI 初創企業提供物理空間或基礎設施,以及各類專家指導、市場推廣、人才培訓等服務吸引創業者。" 趙帆説道。
以 AI 雲廠商無問芯穹為例,其核心技術團隊出自清華大學納米集成電路與系統實驗室,在公司創立第 2 個月時,紅杉就成為其最早的投資機構。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無問芯穹總部位于上海徐匯區模速空間,這是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态社區,覆蓋底層技術、應用研發、場景設計、算力支持等大模型企業近 100 家,一度讓紅杉中國、螞蟻集團等機構投資人紛紛前去 " 掃樓 ",獵尋優質項目。據記者了解,園區之前就聯合上海國資委舉辦了超過百場供需對接會,将初創企業直接送入產業鏈核心環節," 無問芯穹 " 就參與了某國家級 AI 訓練場建設。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孵化器市場,孵化器數量和規模均躍居世界首位,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業孵化體系。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劉伯超對外介紹,截至 2023 年國内已培育出 7000 餘家孵化器、9400 餘家眾創空間,形成了覆蓋全國 95% 的縣級以上地區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網絡。科創板上市企業中,四分之一企業都是從各類孵化器畢業的。在 AI 領網域,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湧現出一批垂直類孵化平台,形成了 " 基金 + 孵化 + 加速 " 全周期服務體系。
以北京為例,各類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共 500 餘家,其中市級 106 家、國家級 71 家;包括谷倉智能硬體孵化器、新生巢創新中心、創新工場、埃米空間、奇績創壇、中關村通力科幻元宇宙孵化器、懷柔儀器—京儀孵化器等 10 家引領類标杆孵化器和 13 家培育類标杆孵化器。而北京孵化器參與的投資基金規模超過 300 億,在全國最高。
AI 并購潮?賣給大廠,未必不是最好選擇
" 随着幾家頭部大模型公司相繼達到 200 億估值體量,能接住這樣估值的投資方已經不多了。" 北京某人民币機構合夥人趙塘告訴記者," 現在都不看 AI 應用,一是市面上這些公司沒有 AB 輪的機構可以接盤,二是這些公司完全沒有任何壁壘,很容易被抄。"
自打 Deepseek 爆火,有關 " 大模型圈子不好融資 " 的坊間聲音越來越多。幾家技術高度趨同,在開源風潮下,融資擱淺的可能性極高。從幾家近況來看,确實算不得太理想,某六小龍最近還被爆出已經退還了 8 成卡和算力。
除此之外,不管 AI 大龍還是 AI 小虎,都在經歷第一波兒高管離職潮。首當其衝的——估值 200 億的百川智能,4 個月痛失三位聯創。最新爆出的是聯合創始人焦可已離職,另一聯合創始人陳炜鵬也在辦離職手續,兩人未來或将在 AI 領網域創業,目前正在尋求融資。這裏我們暫且不表。另據相關人士透露,百川商業合夥人兼金融事業群總裁鄧江雖未正式官宣,但也已離開。早在春節前,商業化負責人洪濤離職就曾引起業内不小震動。從成立到爆紅,短短兩年不到,王小川身邊的人一一離開。
另幾家也不遑多讓。MiniMax 核心人物接連出走、副總裁魏偉被爆離職。智譜 AI,即使年後高調拿下成都、杭州、珠海等地政府的錢,但有關高管離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副總裁李惠子最後工作日截至 1 月份,2024 年 7 月轉投智譜,也就是入職僅半年。而作為智譜副總裁,李之前主導了公司戰略管理和 C 端產品商業合作等關鍵工作。
這一波高管出走的背後,有個人選擇,或也與 " 六小龍 " 戰略調整息息相關。畢竟面對 DeepSeek 的衝擊,商業化問題已是各大 AI 大模型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智譜 CEO 張鵬早在一年多前就對外尋找商業化負責人,一年内商業化團隊從最初十幾人迅速發展到上百人。
3 月 3 日,百川智能徹底裁撤了主要負責金融 ToB 業務的 B 端組,并宣布公司要聚焦醫療。在投資人胡曉北看來,"DeepSeek 有着不弱于任何一家的 AI infra 能力,還是開源路線,直接擊穿了各模型廠商的技術護城河。想在 B 端業務上超越 DeepSeek,大模型廠商唯有從算力和數據入手,算力比拼的是資金和 GPU 采購能力,那麼唯一差異化的也就是 AI+ 行業數據。百川選擇醫療這一壁壘高專業強的細分行業也能理解了。"
就大模型而言,大批創業者湧入,但其實商業層仍很難找到買單人,穩定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十分不易,這也導致 " 大魚吃小魚 " ——被產業鏈巨頭并購的故事越來越多。畢竟就連朱嘯虎都曾直言——五年後不會有獨立的大模型公司。
其實,近兩年行業周期下行,IPO 審核收緊,獨角獸企業的估值邏輯已經發生重大轉變。甚至有些回購條款更是懸在創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就像聆心智能投入了智譜門下,既可以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也能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化人才管理等,所以,賣給大廠未必不是最好的選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作者:顧白,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