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會説滬語和粵語,成了職場第一競争力?,歡迎閲讀。
這屆打工人的共同痛點就是,上班久了,總想上學。于是 " 在職考證 " 就成了疊加技能最直接的辦法,似乎證只要考得越多,就能在職場困境還沒到來之前,先給自己暗藏無數逃學生通道。
事實是,好考的證,含金量太低,甚至寫進簡歷裏都嫌多餘。難考的證,專業性太強,如果沒有相關方面的工作經驗加持,十有八九排不上用場。而且考證越多,越會陷入一種虛空," 難道下班花錢上課,其實是為了更好的上班?"
如何找到一門在職友好,含金量高,又能培養個人技能的興趣愛好,是打工人迫在眉睫的需求。于是,當其他人還在上班卷學歷、下班卷技能的時候——有一批年輕人學起了負擔感更輕的方言。
圖源 @脆脆鲨
方言,也就是咱中國人的地網域土話,看似作用不大,實際屬于本土小語種賽道的王炸。
以前你認為,如果在職場講了一嘴塑料普通話會有點丢臉,甚至耽誤工作對接和社交。如今這批正在學方言的年輕人則表示:
" 有時候,一口地道鄉音,很可能比雅思高分和英語專八證書的殺傷力更強。保不齊就助你跟甲方籤下大單,或是加薪升職。"
在香港的一些工作崗位招聘中," 粵語流利 " 也成為了求職的加分項。" 原本學粵語是因為喜歡聽粵語歌,猛然發現學這個還能打開新的職場局面。"
在這股年輕人學方言的熱潮中,最先出圈的也當屬粵語,以及滬語。作為熱門旅遊地的本土用語,它們最近也因影視劇加持而重新走紅。
成都普法節目《譚談交通》雖然已經停播多年,但依然在豆瓣榜單保持着 9.5 高分的神話。即便你從沒去過川渝地區,也能跟着譚警官學上兩句 " 曉得嘛 "" 走了噻 "。
還有齊魯電視台《拉呱》節目的主持人小麼哥,曾經是山東人民心中的頂流,如今也被各地年輕人當成濟南話範本。十幾年前的包漿視頻,以及那一句 " 有麼説麼 " 的開場白,還被拿出來反復模仿。
上班倦怠的年輕人,開始在學方言的快感中煥發第二春。以前出來混的年輕人,都在去鄉音,生怕别人從口音鎖定自己的老家。現在説鄉音反倒成了一種優勢," 一個不小心就成了同事鄉音崇拜的老師,提供免費的方言教學。"
最重要的是,工作之餘的消遣方式是處處逃不過消費,而學方言則幾乎是成年人門檻最低、燒錢最少的愛好。
" 你只需要跟着方言版的影視劇、或是現成的網絡教程,一分錢不花的就熟練掌握了音韻和語義。"
開始學方言之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你還能用一口流利又幽默的土話和俚語,大殺四方。
" 學河南話和成都話,是為了玩説唱;而奔放搞笑的雲南方言,則是互聯網短視頻的流量密碼。"
也許是為了旅遊時更便捷,也許只為了聽懂同事用方言小聲 " 蛐蛐 " 了誰 …… 曾經用普通話武裝自己,把方言當作老土的年輕人,都開始主動學起了方言。
學方言的年輕人,圖什麼?
不同于學英語,學方言的人,主打一個 " 無用之用 "。
打開思路之後你會發現,最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是:哪怕只會講一兩句日常的方言,也可能比旅遊攻略還好使。
和外語一樣,在一些學方言的正規興趣班或是書籍上,也是先從點菜、問路和找廁所教起。
圖源 @哈哈哈
有人在廣深地區的茶餐廳點菜," 嘈雜的環境裏大喊‘您好點餐’,一聽就是初來乍到的新客。只有亮出一嗓子‘唔該’(麻煩),原地便能散發出一種常客的熟絡。"
還有人在湖南的飯館,如果想少放辣椒,還不被當地人鄙視,只要先熱絡地管阿姨叫聲 " 娭毑 " 就好。
解鎖了方言的技能,等同于手握叱咤全國的通行證。而且,最近的年輕人如此上瘾方言,學的不僅是基礎的待人接物,還有最符合人類天性的八卦和吐槽。
在爆火的語言教學 app 多鄰國上,粵語課程中常常出現的練習語句是:
" 阿珍同阿強掂佐煲 ";
(阿珍和阿強分手了)
" 做人冇夢想,同鹹魚有冇分別 "
(做人沒夢想,和鹹魚有什麼分别)
説方言仿佛解放天性,是一種原始的快樂。外人以為年輕人追趕的是滬語、粵語的時髦氛圍感,其實掌握了各類方言土話中的幽默感,才算掌握了社交優先權。
互聯網上,北方一派的山東話、東北話、陝西話等方言,總是被稱作 " 性縮力爆棚 "。但它以接地氣的詞匯和發音,總能讓你快速成為社交場的主角。
東北朋友長海兒説,在社交場合一開口,話還沒説完整,大家就開始默契地笑了起來,只因大碴子味自帶一種化解一切尴尬的搞笑氛圍," 我尋思我説話也妹有口音呐。"
而南方一派的吳侬軟語、雖然温柔婉轉,但自帶加密功能,外人根本聽不懂。尤其是温州話,因為難度太高,還被戲稱為 " 惡魔之語 "。
19 歲的大學生 momo 説," 我兩個室友都是温州人,為了能跟大家打成一片,我主動求教他們,苦練温州話。"
還有一批年輕人表示," 學方言就是在拓展自己的新人格,重新開發智力。"
説普通話總有點拘束,但學會了川渝方言的詞匯,話語間就能透着股自信火辣,必要時刻還能來上一段説唱;模仿天津話的調調,像是在表演相聲,言語裏全是松弛,吵架都能成個節目。
圖源 @大楠人
如果説外語是一門技能,那方言就是才藝。你不一定能靠它内卷出一個搞錢的新賽道,但卻因為才藝加持,而成為一個有趣的大人。
方言鄙視鏈
曾經,方言是一個人的身份證,即便你拿到了一線城市户口,張嘴也能讓人嗅到你的老家在何方。
如今學方言成了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能説一口流利的土話,反倒成了一種地網域驕傲。不過,這驕傲的背後,也藴含着一套鄙視鏈體系,其中長期霸占金字塔頂端的,則是粵語和滬語。
圖源 @弓長張
最近跳槽到上海的湖北人蝦滑,正在學滬語。他説在上海,會説正宗滬語,比拿到上海户口還難。" 口音的分别,相當于身份證号是否為 310 開頭,就算你用應屆生積分或是人才引進的方式落户在這,也改變不了原本的出生地,只能算是‘新上海人’。"
他還看到上海街拍視頻裏的一些網紅美女,如果説不上滬語,或是有些不正宗,還要被評論區嘲一句 " 洋泾浜 "。
據蝦滑觀察,上海話是越遠離市中心,口音越重。在這個城市的内部,也随着地段的好壞、房價的高低,而把方言劃分為更細密的鄙視鏈。
" 我為了滬漂省錢,租房在遠郊金山區,跟着鄰居爺叔阿姨學到一些措辭傳統古早的金山話,但同時也和市中心的靜安區產生了次元壁。因為據説是随着時代的演進,在那個時尚核心區網域的上海話,變得比以前更時髦洋氣。"
圖源 @大醬康樂醋
28 歲的白領倩文在深圳工作,她開始學習粵語的原因,不僅是地理上方便旅遊,還有—— " 講粵語有一股附加驕傲感,俊男靓女們一張口,仿佛人均是中環月入三十萬的金融精英;哪怕穿着樸素,也至少有種一天班兒都不用上的包租婆包租公氣質。"
在掌握一些簡單的日常會話之後,倩文在香港的旅行也越來越順心," 跟一些水果攤、路邊攤的老板用粵語交流,他們都很少有抬價的。就算説得蹩腳,他們也會把你當作努力扎根在這裏的小年輕,誰都不容易。"
雖然在互聯網中,方言鄙視鏈總帶着些刻薄,但是 " 掌握一門方言,就像是得到了本地人的認同,你在這片地區打車、買菜、看病,做什麼都能方便些。"
克服了方言羞恥症,精神狀态領先同齡人 30 年
入門任何一種語言的最高效方式,通常都是從罵人開始。只有掌握了當地最野生的情感表達,才算體會到這門語言的精髓。
于是,學方言也被年輕人視為解決精神内耗的途徑之一。
" 四川人最愛説疊詞,神經兮兮是神戳戳,大驚小怪是驚抓抓,連罵人都自帶萌感,被罵了還可能以為你在誇他。"
" 渣男這個網絡梗詞,沒準是來源于雲南方言,因為那裏管小氣叫渣精,壞了爛了是爛渣巴。渣這個字簡直太貼切,能形容各種貶義的東西。"
" 在長沙,無業遊民可以用打流來形容,能更隐晦的替代我失業的窘迫。雖然老一輩也用它形容流氓地痞,但如今很多年輕人去露營野餐發呆,也會管自己叫做打流。"
倩文説,學粵語之後,自己上班的心态都穩定了不少。" 粵語有很多勁爆的歇後語,你都能拿來化解職場的苦悶。領導老不給我加薪,那就是‘閻羅王招工 - 揾鬼嚟做’,有同事去打小報告,他是‘砒霜浸辣椒 - 毒辣’。"
普通話太過直白,看似生猛的方言,卻委婉地守住了年輕人的體面。
Ending
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説,真正的有效勸學,不是告訴你這個東西有多少人在學,產生追趕流行的壓力,而是讓你看到它實際的用處在哪裏,于我有利。
選擇學方言的年輕人,是選擇了自洽,以性價比更高又學起來快樂的方式,來自我消解憂慮。
圖源 @愛吃蘋果的小梨
29 歲的北漂麥吉吉在海南旅遊時,從機場看到海南話的謝謝是嗲嗲之後,就迷上了學習海南話。在通勤無聊疲憊的時候,她時常翻一些網上的資料或小視頻,跟着默念。
在家裏偶爾練上兩句海南方言的時候,室友會調侃她怎麼突然 " 發癫 ",因為 " 海南話的發音和越老泰等沿海國家的語言有些相似,總是咩啊嗷啊,聽起來很可愛。"
麥吉吉説,每次學海南方言就像是觸發了普魯斯特效應,她能回想起陽光和沙灘,聞見海風的味道,還有每一個陌生的店家都曾和藹親切地叫她妹妹。
" 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太快,只有像小孩子牙牙學語一般學方言的時候,才能讓我坦然地傻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