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從0到1,跨境電商實操指南,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產品變量,作者:亨亨,原文标題:《跨境電商沒有秘密,43 天 0-1 登頂類目第一|案例復盤》,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從去年開始,我們為一家新鋭的跨境電商公司,提供 " 組織與業務體系架構 " 的服務,從 0-1 構建起整個項目體系,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43 天登頂 TikTok 類目第一。
從完全沒有海外團隊,到實現 40 萬美金 GMV,登頂類目第一,僅僅用了 43 天。今天,我就把項目的全過程,進行一個復盤,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們有所啓發。
背景
在開始進入項目之前,我來介紹一下客户的背景,這個湧現在身邊的案例,更進一步彰顯着跨境電商的 " 公平 ":無論曾經是否做過跨境,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團隊,都被放回同一起跑線。
客户曾是一家發行公司,在過往經歷中,從未開展過電商業務,因此,在跨境電商領網域,是完全的新玩家。
在經濟環境快速變化的背景下,客户的業務也面臨着一些挑戰:
盡管公司整體營收粗看相對良好,但傳統投放業務萎縮态勢明顯,亟需構建第二曲線,為公司發展打造新引擎。
過去經營過程中,沒有形成體系化的經營方式,基本上完全靠 " 人治 ",沒有經營和管理的章法,處于 " 由作坊式公司向中等規模公司跨越 " 的關鍵時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客户公司因為在廣告平台上的資源優勢,所以戰略選擇了 TikTok 跨境電商,作為公司轉型的方向,以解決第二曲線問題。
選品定生死,首戰即決戰
對于跨境電商來説,究竟什麼環節,是決定項目成敗的 " 關鍵先生 "?
是 " 品 "。
賣的產品對不對,合不合适,是一切動作能否有效的根源。在選品上,我們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方法論和操作體系。
在 TikTok Shop 上," 好商品 " 大致分為三類:
标品心智品(消費者已經形成成熟認知的品牌和标準品類商品,比如垃圾袋、抽紙);
時令節慶品(滿足特定季節和節日消費需求的商品,比如聖誕馴鹿玩偶);
内容特色品(适合進行内容演繹的新奇特商品)。
不同類型的好商品,在運營過程中的側重點不同,需要結合自身的優勢,來确定,什麼品适合自己。
比如标品心智品。消費者已經形成認知,產品标準化程度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核心是供應鏈效率的壓縮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能否将產品做得又好又便宜,這顯然更适合已有工廠的傳統制造業企業。
又比如内容特色品。TikTok 作為一個内容電商平台,本質上,商品流量來源于内容,因此產品是否适合產出短視頻,也是關鍵的衡量因素。例如鞋面清潔劑,一只髒鞋,噴上清潔劑,抹布一擦潔淨如新,這就非常适合通過短視頻的視覺傳達來賣貨。
那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品?如何查看一個品,有沒有機會在海外做起來?
我們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實操了業務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在最關鍵的選品階段,下了大量的功夫。最終,形成了一套标準化的選品方法,對 31 大類目進行選品研究,產出選品研究報告,并且科學總結出了 1 套《跨境選品分析方法路徑手冊》。
31 大類目的選品研究報告中,覆蓋了美妝產品、生活日用品、寵物產品、保健品、3C 數碼、清潔用品等出海電商的主流類目,基本上,把常見的出海類目,都研究了一遍,從其中挖掘出最适合的品類。
補全業務全貌,完成組織搭建
選品只是為業務成功,選擇了一個勝率更高的起點,團隊與組織的協同體系,則是業務能否穩步快跑的關鍵。
業務的核心基礎是人,有了人,業務才能滾動。選擇什麼樣的人?怎麼選擇人?讓人過來幹什麼工作?這是組織搭建的靈魂之問。
先拆一拆,要幹成這個業務,涉及到哪些環節,這個環節,需要怎樣的職能,這個職能,需要怎麼樣的能力模型。如此,我們很快知道,我要做成這件事,需要哪些人。
客户公司的第一批員工,都是我本人親自面試,基本上,每個崗位我都面試 15 人以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對于這個業務的理解,也進一步深刻。
标準化體系,以 SOP 抬升業務下限
這個部分,主要進行了 2 項工作:
崗位效率與标準化——在團隊新建、文化不健全、培訓不完善的混亂情況下,完成供應鏈、TK 運營、短視頻策劃、剪輯、投手、達人 BD、頭尾程物流等 7 個崗位的 " 崗位説明書 ",快速提升崗位标準化程度;
建立業務标準——按照最小顆粒度原則,拆解業務環節,從選品、運營、内容、物流交付,到結算、支付、供應鏈,建立執行标準,輸出 SOP 與執行模板,拉高執行下限,約束業務在體系内運轉。
項目中的這部分材料,由于涉及到過多商業秘密和信息,暫無法對外公開。但我可以把這套手冊的框架目錄分享出來,作為一個參照和依托,其中呈現的理念和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份好的崗位説明書,能夠幫助從業者更好地理解,崗位在整個鏈條中的作用和價值,并且能夠明确,如何做能夠做得更好。
在我們的标準下,一個崗位的标準化材料,包含以下 5 點内容:
行業研究的方法(例如選品崗位的選品方法論);
業務體系梳理(在整個鏈條中的地位);
崗位説明書(Know How);
崗位工作的 SOP(具體的工作流);
AI 應用的具體細分實用場景(AI 提效的潛在可能)。
對于崗位説明書,我們要求達到以下标準:
講清楚這個崗位幹什麼,為什麼目标而奮鬥?
工作流是怎樣的,每項工作要達到的标準是怎樣的?
這個崗位上,優秀的從業者和普通的從業者,差距是什麼?
精準數據體系,追求 " 可計算的成功 "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公司目标、中層目标與一線員工的目标,對不齊的情況,也會出現基層 KPI 都完成,但公司就是不賺錢的情況,或者出現給員工定了一大堆指标,到頭來不知道究竟哪個目标最重要。
一般來説,遇到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公司經營數據體系不健全,導致的數據目标失真。
對此問題,我一貫主張,企業的經營數據觀測,應當采用金字塔結構:财務數據為塔尖、業務數據為塔身、行為數據為塔基。
指向最終結果的财務數據,指向業務經營情況的業務數據,以及一線員工要行動的行為數據,要能夠密切對應。
舉個例子:
财務數據指代公司的收入、成本、費用數據;業務數據則是公司經營業務,所涉及到的業務目标;行為數據則是為了實現業務目标,需要進行的行為動作。三層數據應當能夠逐層傳導,從上至下進行拆解。
比如公司本月财務目标淨利潤 10 萬,根據利潤率可拆解對應的業務目标,假設淨利率為 10%;
那業務數據中的 " 收入 " 一項就是 100 萬,為了完成這 100 萬,需要 10 個客户(客户數),每個客户 10 萬元客單價;
為了完成 10 個成交客户,需要有 100 個有效線索,獲得 100 個有效線索,需要打 1000 個電話,那這 1000 個電話,就應當是一線員工的行為數據目标。
這個拆解模型,對于一線員工來説,無需考慮營收,只需要考慮完成具體的動作即可,同時,這個動作,在事實上也能對應上公司整體的業務目标。
以上是個抽象出來的簡化模型,實際情況要更復雜,涉及到的指标體系也更多元,重點在于領會一層一層傳導的中心意思。
我們建立了這套日常觀測的數據體系後,獲得了兩個價值:
從上到下的價值:公司目标能夠精準向一線傳導,全公司目标對齊,每一層行動有術;
從下到上的價值:行為層的動作能夠實時觀測,通過行為層的動作,能快速預測反推業務和财務層的結果。
在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的雙重交匯下,也就實現了我們對于經營數據指标的要求:實現 " 可計算的成功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產品變量,作者:亨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