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跟着于謙學做菜的人,每天都竄八回稀,歡迎閲讀。
那叫一個地道兒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每當我在短視頻平台上,浏覽最新的互聯網爛梗和各類擦邊美女時,大數據就會習慣性地給我推送一類風格極度統一的美食教學視頻。
這類視頻的内容,初看上去其實挺普通的。大抵就是先給你展示一下菜肴的成品,然後再從原材料的處理開始,一步步演示制作的過程,形式上和我們平時看的其他美食教學視頻,并沒什麼兩樣。
而它們的特别之處在于,你能在看做菜的同時,聽到出自知名相聲演員于謙老師的地道兒京味解説。他會用那種北京人特有的閒聊腔調,向你介紹這些菜品的制作過程,營造出一種 " 老北京兒于謙教你做飯 " 的節目效果,那叫一個地道兒。
再加上視頻穩定的更新頻率、講究的拍攝技巧,和于謙長年以來在國内觀眾心中留有的不錯印象,它們很快吸引了包括我在内很多渴望學會做菜的網友的關注。
但和其他美食博主視頻下清一色對美食的贊美,或勤快的做菜返圖和交流經驗的景象不同,在謙大爺的這些特色美食視頻下,你能看到的只有廣大網友對他做菜水準的嘲諷質疑,以及永不停歇的玩梗。
至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我們得先弄清楚于謙和這些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之間的關聯。
答案就是完全沒有關聯——或者説,于謙本人并沒有參與這些視頻的任何制作環節。視頻中出現的于謙,全部是短視頻作者們從各大綜藝節目中截取出的畫面。至于于謙介紹菜品制作過程的聲音,則出自他自己的音頻脱口秀節目《謙道》。
從介紹來看,《謙道》是一檔總結于謙幾十年 " 玩兒 " 的門道和經驗的節目,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 " 吃 " 的内容。比如,第一季第三期的标題就是 " 于謙獨家下酒菜,得從馬嘴裏搶?",主要介紹了于謙學到和自己發明的各式下酒菜。其中那句 " 我也有一道自制的小菜兒 ",就成了後來很多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的标準開頭。
當然,如今它也是網友們在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下最常使用的梗——這個我們後面再講。
作為一名相聲演員,于謙講美食的口才,自然是不用我們懷疑的。在節目裏,他總能用一嘴圓滑的京腔,把一道道看似普通的家常菜,給你講得頗具市井煙火氣,讓你忍不住流口水。
比如在介紹最簡單的煮方便面時,他會用 " 橫着往嘴裏邊爬拉,啼哩吐噜這麼一吃,該上學上學,該上班上班 " 來形容一家人早上樸素高效的吃早飯過程。
又或者,在介紹熱涼面時,他用 " 端着碗坐馬路牙子上,叽哩嘟噜,渾身吃那麼一身汗,也挺滋潤 " 簡單幾句對生活場景的描述,就形象地講透了拌面的辣和吃完面後渾身的舒爽。
這麼獨特的音頻素材,加上于謙在節目裏介紹的各式各樣你可能長這麼大都還沒見過的菜品,自然就成了深受短視頻博主們青睐的創作源泉。于是,他們截取了節目中的音頻片段,再自己動手制作還原節目中的菜品,配上高飽和度的色彩濾鏡和精美的擺盤,這些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就這樣在短視頻平台上野蠻生長了起來。
但看多了這些視頻後,即便是廚房小白,也多少能從中發現一點問題。用網友們的話來總結,于謙老師做飯有四大特色——材料簡單、做法普通、味道難吃以及吃完容易竄稀。
材料簡單,做法普通,這本是家常菜的特色,但于謙老師的小菜兒,總能給你整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新花樣,讓你懷疑他是不是從什麼煉金術教學書上學會了這些菜品。
比如,他有一道菜叫 " 臭豆腐拌面 "。菜如其名,就是用臭豆腐罐頭裏的湯和豆腐,攪和均勻後加入香油、葱花和味精,澆在剛煮好的面上,拌勻了吃。這道菜你光看材料和做法确實都很常見,但組合起來就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味道。
稍微正常一點的,比如于謙推薦的 80 年代老北京漢堡,用饅頭夾着炸好的雞排配生菜吃,乍看上去也還可以接受,但他用來調味的醬料,既不是如今洋快餐标配的番茄醬,也不是北京人吃烤鴨時的甜面醬,而是事先瀉好的腐乳汁。這樣一組合,整個漢堡就立刻變得怪異起來。
至于于謙老師做菜究竟能簡單到什麼地步呢?這麼説吧,給他一瓶醬油和一瓶小磨香油,他能鑽進路邊一口氣炫完四公裏的綠化帶。
這當然是句玩笑話,但其中提到的野菜、醬油和香油,的确是 " 于謙教做菜 " 系列視頻裏,出鏡率最高的食材和調味料。
拿之前提到的《謙道》第三期内容為例,于謙自制的下酒菜 " 涼拌苜蓿 ",用的就是產自自家馬場的苜蓿,這種野菜平時都被拿來喂牲口,但人也可以吃,所以于謙就開發了這道小菜。
除了苜蓿外,他還在節目裏聊到過吃香椿、吃苋菜、吃柳芽,這些東西對于如今的年輕人來説,恐怕聽都沒聽過,自然也就無法理解,像于謙這樣一個有錢又有名氣的小老頭,為什麼偏偏放着山珍海味不吃,喜歡吃草。
圖源:B 站 UP 主 @德雲段子手,視頻中于謙吃草的畫面來自電視劇《别鬧天使大人》
而觀眾更不能理解的,還是于謙做菜時對醬油和香油的執念。
他曾在節目裏説過,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醬油,即便不吃别的,光喝醬油也能解饞。
然後他就介紹了包括醬油蘸饅頭、醬油汆面、醬油蘸豆腐在内的多種醬油吃法。這些菜品主打的就是只吃一個醬油的鹹鮮味兒,稍微講究點的,或許會配上葱花、香菜、味精等佐料,但醬油一定是整道菜品裏最重要的主角。其次是香油。
而觀眾對此的評價則是,如果沒有于謙大爺喝醬油,北京的醬油廠起碼得倒閉一半。
至于這些醬油含量明顯超标的菜,實際嘗起來是個什麼味道,看下面這張動圖你應該就能想象得到。
顯然,部分觀眾在看完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後,因為實在好奇它們究竟是什麼味道,于是也開始用拍視頻的方式,記錄自己制作并品嘗這些 " 美食 " 的過程。而這種二創形式,又因為博主們吃完菜後誇張扭曲的表情,以及主打 " 真實 " 的點評環節,進一步讓 " 于謙教做菜 " 成為梗并火出了圈。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B 站 UP 主 @記錄生活的蛋黃派,在自己的小号上發布的 " 跟着于謙學做菜 " 系列視頻。這些視頻每期都有近百萬的播放量,内容就是蛋黃派親手復刻于謙在節目中傳授的美食,節目效果主打一個 " 真實 "。
抛開他本人整活式的表情管理不談,通過他的實際驗證,觀眾的确能更直觀地了解那些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的可信度。雖然大部分菜品經過驗證後,得到的結論都是 " 不好吃,但也不難吃 ",但只要偶爾出現一兩道确實好吃或确實難吃的菜品,整個視頻就有了一種好似 " 屎裏淘金 " 的趣味性,從而引發觀眾在評論區瘋狂玩梗。
當然,一些觀眾也會在評論裏,提出自己對這些 " 于謙教做菜 " 視頻的客觀見解。
你可以從中看出,我國不同地區美食文化發展的差異。比如同樣是白斬雞,北方的做法和南方廣州地區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于謙介紹的白斬雞,到了南方就成了手撕雞,至于到底哪個版本的白斬雞最正宗,恐怕你把全國的頂級名廚聚一塊,也得不到一個準确的説法。
此外,網友們還總樂于把于謙和他的好搭檔郭德綱,放在一起對比。畢竟,在于謙推出《謙道》這檔節目前,郭德綱老師也早就有了自己的《郭論》。一個天津人和一個北京人,關于美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最後,兩人的菜譜都獲得了網友們統一的評價——難吃。
不過在我看來,這些評論裏最值得肯定的,是很多網友對于于謙為什麼會喜歡這些菜品的讨論。畢竟,考慮到時代因素,生活在于謙小時候那個年代的國人,普遍處于吃不飽穿不暖的生存狀态,他們對吃這方面自然不會有太高的要求。簡單一個白面饅頭蘸醬油,在如今的我們看來,或許是難以下咽的,但在那個年代,對很多人來説這就是難得的美味。脱離時代因素去看問題,無疑缺乏了足夠的客觀公正。
也就是説,在調侃于謙老師對于美食沒有什麼太高追求,他的很多小菜兒都不符合現代人口味的同時,我們或許也該慶幸,自己生在了一個不愁吃穿的時代。我們不會因為沒飯吃而去挖野菜充飢,也不會因為難得吃到白面饅頭而激動到流淚,這些經歷對于從小洗衣無憂的我們來説,确實遙遠到顯得有些魔幻,但請不要随便否認它曾普遍存在過的現實。
當然,如果你因此備受鼓舞,決定以後也要每天小米配白粥,堅持憶苦思甜的精神,勤學苦練于謙老師的菜譜,那我覺得其實也沒這個必要。畢竟,他那些菜放今天真可能會引發什麼食品安全問題,如果你不想一天竄八次,那就還是正常該吃吃、該喝喝,學學人家北京老頭豁達的生活态度,未嘗也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