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最新GDP揭曉!這些省份,被打回原形……,歡迎閲讀。
上半年各地經濟數據陸續揭曉,有人歡喜有人憂。
具體到各省來看,有 17 個省份經濟增速高于或持平全國水平。其中,上海、海南、西藏三省份增速超過 8%,上海增速最高,達到 9.7%。
在低于全國增速的 14 個省份中,江西、廣西和湖南分别增長了 2.4%、2.8% 和 3.6%,排名靠後。
總體來看,沿海地區尤其長三角,上半年快速反彈;而前幾年增長較快的一些内陸省份,增速明顯放緩,出現了掉隊的趨勢。
01
随着防疫調整,全力拼經濟,成為今年各地的關鍵詞。
盡管一些地方下半程發力是常态,半年數據不一定全面,但總的來説,上半年的增長情況,是地方經濟韌性、活力的一個縮影。
就實際增速來看,上半年的分化依舊比較明顯。
增速頭名被去年上半年疫情影響較重的上海拿下。此外,海南達到 8.6%,西藏 8.4%,另外吉林、内蒙古都超過 7.0%。跑輸大盤的省份中,河南、福建、湖南、陝西、江西和廣西都低于 4.0%,其中江西只有 2.4%,廣西只有 2.8%。
大致可以發現三個規律。
首先,上半年領跑的省份,除了上海外,經濟體量都不大。其中 GDP 最高的内蒙古,也在二十名開外。
對這些省份來説," 船小好掉頭 ",經濟刺激政策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以内蒙古為例,上半年 7.3%的增速背後,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高達 34.5%,投資拉動的特征明顯。
其次,中部地區增速總體放緩。除了安徽(6.1%)、和湖北(5.6%)以外,山西(4.7%)、河南(3.8%)、湖南(3.6%)、江西(2.4%)均低于全國 5.5% 的增速。
要重點説下江西。作為内陸省份中唯一一個和長三角、大灣區同時毗鄰的省份,被虹吸的江西,存在感一向不足。而就在去年,江西同比增長 4.7%,和福建并列全國第一,一下子成為矚目的焦點。
但這樣的勢頭,今年并沒能延續,一度同比增長 1.2%,上半年同比增長 2.4%。從領跑全國到全國墊底,江西的失速,顯然不能用去年基數高來解釋。
第三,長三角地區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具體來看,浙江同比增長 6.8%,江蘇同比增長 6.6%。相比之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上半年跑輸大盤,只有 5.0%,對比去年同期,廣東和江蘇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02
經濟回歸常态化的第一個半年報,為什麼沿海特别是長三角增長快,而一些内陸後發省份,反而失去了增速的優勢?
疫情影響下的基數問題,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上海去年封控時間久,去年上半年 GDP 同比下降 5.7%,在回歸正常之後,地方經濟重新開足馬力,這個缺口很容易補上來。
今年上半年增長較快的地區,像海南、吉林等,去年同期普遍增長慢,其中吉林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 6.0%,全國墊底。至于沿海地區,如長三角的江浙二省,今年增速高,但去年同期也都偏慢,江蘇只有 1.6%。
去年慢的今年快,去年快的今年慢。但基數高低的背後,其實也涉及到產業結構的問題。
一些中西部内陸省份,去年的增長勢頭沒能延續,今年跑輸大盤,顯然不能全部簡單歸因于基數的高低。
正常來説,随着經濟回歸正規,今年上半年的發展環境有所改善,但像幾個中部省份,它們的工業卻普遍增長乏力。
以河南為例,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3.3%。而官方數據提到,汽車、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有力拉動工業增長。這從側面説明,在汽車、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外,其他產業門類普遍增長乏力,產業單一的短板逐漸顯現。
這種局面不難理解。在全力拼經濟的時刻,區網域競争白熱化,地方經濟的短板,越是容易暴露出來。
一些中西部省份,普遍面臨着產業層次低、結構單一的問題。如對房地產行業依賴過重,或者對資源型產業依賴過重,随着行業需求轉弱,地方經濟可能會受到比較嚴重的拖累。
還是以江西為例。江西去年一路高歌猛進,作為锂電新能源產業的重地,锂價走高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今年以來,锂價掉頭向下,這也給經濟造成了一定拖累。
同樣是中部省份,山西也面臨着資源產業依賴的問題。上半年山西為什麼掉隊?當地的統計數據提供了一個答案——從煤與非煤看,煤炭工業增長只有 2.5%,非煤工業增長 6.5%。
即便是增速較快的内蒙古,在光鮮亮麗的數字下,照樣存在類似的隐憂。
上半年,内蒙古實際增速 7.3%,而名義增速只有 4.8%,實際增速和名義增速的倒挂,正是能源價格走低的結果,它還是反映出地方對能源產業的深度依賴。
03
全力拼經濟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現出原形。
長三角為代表的沿海地區,跑赢中部内陸省份,還跑赢了一些前些年高增長的地區,如雲貴等省,説明早就告别高增長的沿海地區,仍然是韌性十足的。
這種快速修復的能力,不僅是因為產業結構更合理。比如去年防疫調整之後,江浙等省份在全國率先出擊,組團包機出海 " 搶訂單 ",説明它們更主動、更開放,更有緊迫感。
過去一段時間,產業轉移和基建浪潮下,内陸省份迎來快速發展,工業化提速。在 GDP 增速上,它們普遍比沿海跑得更快。
而在強省會戰略下,一些省份舉全省之力打造中心城市,它們的風頭甚至蓋過了沿海的傳統強市。像今年一季度,成都就反超蘇州。此外,直轄市重慶,上半年再次反超廣州,坐上了 GDP 第四城的寶座。
但我們必須看到,產業、基建、人口等層面的種種紅利,正在邊際遞減。今年上半年,大量内陸省份跑輸沿海,這不是偶然。產業結構、營商環境、開放意識等等,沿海地區都遙遙領先。
即便一些内陸省份,現在也有了拿得出手的中心城市,去參與全國的資源卡位競争,去和沿海城市較量。但強省會、單中心的發展格局,也意味着,一旦頭部城市失速,全省的經濟都會受到拖累。
相較而言,沿海地區的區網域發展格局更均衡,可起到風險均攤的作用。一個城市減速,還有其他城市頂上來,省份的經濟增長不至于動不動就大起大落。
在全新的内外部環境下,内陸省份的高增長,可能将成為過去時。一些舉債發展、大興基建的地方,甚至還會陷入化債難題中。如雲南昆明的城投債問題。
再如,上半年增速只有 2.8% 的廣西,此前出現了慧泊停車的天價停車費問題。經濟降速、财政收入放緩,面對收支缺口和債務壓力,地方才會有各種創收的衝動。
一些中西部省份被打回原形,其實也不是壞事。在習慣了工業化帶來的高增長之後,它們必須适應一個新的發展周期了。
以上文章内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功夫财經無關。如因作品内容存在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功夫财經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