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困在時鍾裏的人,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糖總總,作者:糖總總,頭圖來自:《盜夢空間》
文章摘要
高成就者更易陷入時間困境,缺乏深度時間的體驗。
• 高成就者易陷入時間焦慮,無法擺脱忙碌。
• 新生兒改變時間體驗,促使重新思考時間關系。
• 強調深度時間,享受過程而非執着結果。
" 我們都擅長通過精細的時間管理,來尋求控制的幻覺。"
01
這是一篇關于時間和個人關系的反思文章,也是一個工作狂的自白。
一句話概括核心觀點:這個時代的工作狂,特别是高成就者人群(high achievers)更容易面臨時間的困境。
這裏時間的困境,不簡單指的是 " 時間不夠用 " 的問題,而是一種很糟糕的關于時間的體驗。
我們的生命也只是在有限的時間裏發生。所以,我認為高成就者更容易獲得糟糕的生命體驗。
這種體驗我稱之為 " 困在時鍾裏 ",表現在:
永遠忙不完的事情——時間不僅不夠用,是越來越不夠用——每天已經很努力了,可 24 小時内能做的也非常有限,第二天更多的事情又來了而且很多是自己安排的——無限循環。感覺就好像困在一個 24 小時不停歇的鍾表裏,無處可逃。
文章的觀點可能會有些反直覺。
這些也只是我結合自身經歷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對你有啓發。
02
首先我們簡單定義一下高成就者。ChatGPT 的答案可以借用:
高成就者(high achievers)通常指在某一領網域或多個領網域中表現出色、取得優異成績的人。他們通常具備以下特征:
1. 目标導向:高成就者通常設定明确的目标,并為實現這些目标制定詳細的計劃。
2. 自我驅動:他們具有強烈的自我激勵能力,願意為成功付出努力,不依賴外界的推動。
3. 持續改進:高成就者注重個人成長,願意通過學習、反思和不斷嘗試來提高自己的能力。
4. 高标準要求:他們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卓越,通常不會輕易滿足于中等水平的成績。
5. 時間管理:高成就者善于管理時間,能有效地平衡多項任務和職責。
這個人群畫像可以再廣泛一些,因為所謂的成就很難定義,有很多種類。我覺得可以包括大多數願意卷的同學們。
我就完全不算是在某一領網域或多領網域表現出色,最多是個做題家。
但我确實多多少少符合上述愛卷的特征 —— 特别是 " 通過時間管理來優化任務和目标的實現,高标準要求自己和自我驅動 " 等等。
這些特質并沒有什麼好或者不好的,我也不是來批判高成就者就一定有什麼問題 —— 我的觀點是高成就者更容易面臨糟糕的時間體驗。
03
思考這個問題的起因,關注我的讀者都知道,是因為我剛生了寶寶。
曾經的工作狂,到周六日都會勻時間給工作的我,突然 7 乘 24 小時所有時間給了孩子,從生理到心理上完全不适應。
覺得自己完全失去了對時間的掌控。
實話説,這一度給我帶來了極大的焦慮。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适應的一套時間表,以及已經熟悉的作息。
沒有孩子的情況下事情都做不完啊。
有了孩子無疑是感覺更忙了,每個鍾點裏要完成的事項幾何級别增加。不僅完全沒法按之前的時間表去生活(包括睡覺),還必須得定點定時完成照顧寶寶的事項。
經常必須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做某件事,而且大部分不是工作狂熟悉的那些事,循環了一個多月之後,我自己感覺是痛苦的。
和朋友聊到現在必須按照三小時作息的方式,在照顧寶寶之外的零星時間去完成自己包括睡眠在内的所有,我朋友第一個反應是,嗬,這有點像坐牢啊。
到這裏,我第一次有了困在時鍾裏的感受。
我想要改進現狀,就只好在部門時間裏塞更多任務,不斷壓榨原有每個任務的時間。
别提吃飯睡覺洗澡了,給寶寶換尿布和喂奶的效率都在思考如何提升—— 這樣才有可能,或許可以擠出一點時間,來做點自己的事情。
這樣,我似乎是完成了更多任務 —— 每天還是非常沒有成就感,焦慮并沒有減少。
特别是,我已經把自己的一天 24 小時計劃到極致了,可還是經常很多事項不按時間點發生。因為新生兒寶寶的需求完全不可預測。
我記得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有一天夜裏因為寶寶哭鬧完全沒能睡,第二天需要照顧寶寶繼續連軸轉。上午的我接近崩潰,跟老公大哭着説 " 因為孩子我的生活完全颠覆了 "。
生活難道真的如此難以忍受了嗎?好多次我一邊在家裏小跑着,一邊這麼想。
工作狂習慣的 " 目标導向,自我驅動,持續改進,高标準要求,時間管理 " 在這樣的情境下感覺就是笑話。特别是時間管理這一點,完全無法做到,更讓人抓狂。
我決定要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接下來的想法有點抽象,如果覺得難讀是正常的。
04
先説結論:我自己體會的時間,和新生命體會的時間,完全不是一樣的概念,所以會起衝突。
我發現,新生命只是用一種非常徹底的方式,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和時間的關系。
抽象的時間到底如何理解,我覺得《四千周》這本書的概括最為準确。
裏面有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對比,時鍾時間 vs 深度時間,幫助我理解有了寶寶之後對時間焦慮的根源。
時間本身和時鍾時間并不是一樣的概念。
為什麼我們會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時鍾時間,其實是現代社會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創造的概念,是現代世界我們體驗時間的主要方式。
可是,時間本身是一種自然的存在,本身應該具有永恒感。書中提到理查德 · 羅爾(Richard Rohr) " 活在深度時間的狀态 ":廣闊,深沉且寧靜,不被任何時間流逝的概念困擾,沒有必要匆匆完成任何任務,不需要去趕任何截止時間。
比如,中世紀的人們更少關注如何最大化利用時間,而是專注于當下的存在和手頭的任務。時間更多地被視為生活的 " 背景條件 ",而非需要管理的資源。
這樣,才會有對萬事萬物生動性更高度的覺知。
在黃昏時分,舊時的鄉村居民或許會在森林中聽到動物的低語和腳步聲;在犁田時,人們或許感受到自己只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微小的部分 —— 時間的長河在身邊靜靜流淌。
書中提到了嬰兒的例子,給了我很大的啓發。
人類在嬰兒時期,正是因為缺乏時鍾時間意識,在生命的早期幾個月裏,處于一種深度時間狀态。他們不會感知時間在 " 流逝 ",也不會感到必須在特定時間内 " 完成任務 " 的壓力。
原來,寶寶的世界是一個完全沉浸在當前時刻的存在 —— 沒有匮乏感或緊迫感,沒有任何東西是缺少的或需要被急于完成的。
作者認為,這種沉浸在嬰兒深度時間中的體驗,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父母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感到 " 超現實 "。新生兒的持續需求,迫使父母不得不放棄對時鍾時間的控制,進入一種更加流動、當下的體驗。
可是,當時鍾将時間從一種主觀體驗轉變為客觀、可量化的商品,它帶來了緊迫感和一種不斷 " 做事 " 的壓力。
這種視角的轉變導致了現代世界普遍存在的時間匮乏感。
我于是發現自己焦慮的出處。
照顧寶寶确實是非常當下的體驗,時間似乎有停止的感覺。
新生命帶來的深度時間對一個人時間的改變,是完全浸潤式的 —— 不僅完全無法切分,還會把自己曾經熟悉的所謂日常作息,全部都震碎,再慢慢都消解沒了。
我在時鍾時間已經被寶寶打破的同時,還不斷想要回到時鍾裏去跑圈,就會帶來極大的衝突。
記得在醫院的時候,我還跟一位助產士抱怨過,某個時間點寶寶沒有喝奶怎麼辦。當時她還跟我説,"You cannot time the baby",你無法給嬰兒設定時間—— 現在想想還真有道理。
05
其實《四千周》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很簡單:" 人生只有四千周 "。人生苦短,看似老生常談,但作者説大多人為了珍惜時間,往往卻用錯了方法。
時鍾時間,本身應該成為我們提高效率的工具。但當它變成目的本身,很容易變成一個陷阱。
現代社會的各種進步本應讓我們節省時間,大家卻都總覺得越來越忙。
信息爆炸的今天給了我們的大腦太多想法,就連放松的方式都多到像工作一樣做不完。
可是人生只有四千周,我們能做到的事情本身就非常有限。
因此,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看的視頻越來越短,網頁加載速度超過 1 秒都覺得很慢,外賣遲了 5 分鍾就覺得好不耐煩。
悖論在于:越是覺得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無限,越是哪樣都蜻蜓點水做不好;越是能認識到到自己的有限性,越是能做的更多。因為有限性會逼迫自己做出真正的選擇。
不做選擇,直接埋頭做事是戰術勤奮,戰略懶惰。總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恰恰是在于自己懶得做出選擇,因為選擇是痛苦的。
而越是思考優先級,越是知道,有大多數人和事都不值得去花時間。
于是,珍惜時間的方式不是增加任務和提高效率,而是思考如何獲得更多的深度時間體驗。
深度時間相關的體驗,就是對所做的事本身有更高度的覺知 —— 這更容易喚起平靜滿足的感覺。
很有意思的是,這樣的體驗更關注過程(process),而不是結果(result)。
這裏就跟為什麼愛卷的同學更容易焦慮聯系起來了。
因為他們喜歡在有限的時間裏去無限的卷,而且把成就這個結果看的最重要。
其實,熱愛工作本身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愛好分千千萬萬種,工作只是其中一個類型。問題只是出在,究竟是為了什麼不停花時間去卷。
主要分兩種理由。
是為了熱愛而享受工作的當下和過程?還是為了競争的結果比别人領先一步?
生命的體驗由此開始分叉。
前者的核心是享受過程(enjoy the process),不苛求結果;後者的核心是維持優越感(a sense of superioirty),過程可以痛苦但是結果更重要。
前者是由内在認同驅動,後者是由外在認同驅動。
前者是為了自己開心,後者則為了讓别人覺得自己厲害。
前者更容易得到滿足感,因為價值感可以自己自足;後者更容易得到匮乏感,因為需要通過源源不斷的外界認同來補足稀缺的部分。
可是别人的期待永遠滿足不完,而且千變萬化。
正因為需要通過源源不斷的外界認同來補足内心殘缺的部分,卷王們很容易被外界的各類需求和期待操縱,不斷用做事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能力。
于是,大家都盡可能給部門時間塞任務,通過精細的時間管理尋求控制的幻覺。結果是,把 7 小時能完成的工作壓縮成 4 小時去完成後,多出來的 3 小時直接安排了新的工作去做,然後每天去循環。
關鍵是,大家都以為這個循環會在某一天停下。
但是,除了生命的四千周終點之外,時鍾時間本身是沒有結束的時間點的。
這樣看來,看重結果的卷王同學們更容易掉入時鍾時間的陷阱,比較難獲得深度時間的體驗。
06
我覺得,過于看重結果,其實是一種不斷需要獲得能力認同的上瘾病态。
當我們獲得外界的認可(比如稱贊、獎勵或成就感)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讓人感到滿足和興奮的神經遞質),然後會促使我們不斷去追求更多的外界認同,類似于成瘾行為。
精神分析學家 Dr. Alok Kanojia 主要研究成瘾行為。他提出,大腦在應對持續的外界刺激時,會產生類似于藥物成瘾中的耐受性。
關鍵是,大腦會減少多巴胺受體的數量或降低它們的敏感性。這意味着,獲得外界認可時帶來的滿足感會逐漸減弱。
可怕的是,所謂外界的認可都是一種自我期待的幻覺而已。外界往往不會長期關注某個人的成就或行為,因為社會和人群的注意力是流動的、短暫的。
因此,為了外在認可的的努力往往可能只獲得一瞬間的滿足。不持久的滿足感會讓人不斷需要新的刺激和認可。這種循環會讓人像上瘾一樣,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中。
這樣更容易不開心。
舉兩個例子。
牛津大學近年來有研究,精英運動員罹患抑郁症的比例越來越高。
精英運動中,抑郁和焦慮的患病率有時高達 45%,而在青少年精英運動中,飲食失調的患病率約為 14%。
研究認為,競争表現的壓力和持續不斷的比較,是運動員的主要壓力之源。
競技運動本身就很容易受到績效和金牌的驅動,自我價值與表現密不可分。
但如果只是為了拿第一,即使拿到了金牌之後,快感也會稍縱即逝。
更何況,一味追逐績效的話,很容易會遇到瓶頸。因為沒有人能保持永遠第一,永遠有更年輕、更有體力的運動員前赴後繼來競争。
看到這裏有同學要説,社會這麼卷,我們不可能不面對競争啊。
不追求第一的競技狀态是怎樣的呢 ?
最近的奧運會射擊比賽,有個拿了第二名的土耳其選手成為了聞名世界的表情包。
第一名的姑娘用上了所有高精尖的工具來輔助瞄準射擊,而這位土耳其大叔單手插袋,戴個眼鏡用肉眼瞄準。
當别人都在瘋狂卷金牌,感覺他就是當天下班了有時間正好去參個賽,看看自己的愛好訓練的成績如何。
我一邊覺得好玩一邊想啊,如果我去參賽,一定是左邊這個姑娘的狀态,我也不定能拿第一。
土耳其大叔因為所謂的 " 松弛感 " 全球爆紅,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説明大家對于某種生活狀态的渴望。
08
這裏不是説結果完全不重要。
結果很重要,但如果成為我們做事的唯一目标和糾結的點,往往這件事辦不好。
因為很多事情的結果完全超出我們的控制,而且往往你越想控制,結果越糟糕。
結果不可控制,但其實過程大多數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的 —— 時間的深度體驗越多,過程的質量也就越高。
這樣,雖然我們控制不了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控制生命的深度。讓自己經歷的每一天,都更加平靜安寧,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Dr. Alok Kanojia 還提過,獲得真正愉悦且平靜的體驗,需要大腦分泌血清素。關鍵是,有覺知(awareness)的行為才能實現這個機制,而不是成瘾行為。
有覺知的行為的體驗存在于比如,和孩子在一起,從事熱愛的工作,冥想以及沉浸于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中。
然而,如果我們用結果導向的成瘾機制來啓動這些體驗,即苛求外在認同,我們就無法從自己的選擇中獲得平靜和滿足的感覺。
對我自己的靈魂拷問就是:開始并不享受照顧孩子,是因為沒人表揚你是好媽媽麼?
孩子最需要我的早期生命階段也就這幾個月。我是應該匆匆忙忙當完成任務一樣去過每一天,再擠出時間來工作,還是認認真真試着體驗這個過程?
從自我的體會來看,產假階段确實缺乏工作時間以及外界驅動的認可,我難道就不能好好過日子了?
與其将寶寶的一天用完成任務的數量來衡量,我或許可以欣賞他們通過一種新鮮且強烈的方式體驗世界,這種體驗常常是成年人所難以企及的。
這樣,即使我并不能完全做到跳出來,但有些瞬間我能感覺到自己耐心了許多。
某一天我在帶寶寶的時候,腦子裏冒出很奇妙的一句話:我承認生命是有限的,但其實 I am enough 。我和我擁有的已經足夠。也就是,我們不需要通過完成什麼來證明自己活着。
試着閉上眼睛,從時鍾時間裏跳出來,這麼體會一下:
你正在活着,活在廣闊無垠靜靜流淌的時間裏。
希望我們都能跳出在時鍾裏不停卷的魔咒,越來越多瞬間變成活在深度時間裏的人 ——廣闊,深沉且寧靜,沒有必要匆匆完成任何任務,不需要盲目去趕任何截止時間。
畢竟,這樣可以活在 " 一個一切都足夠的領網域,在那裏我們不再試圖填補自己或世界的空虛 ",書中引用作家加裏 · 埃伯爾(Gary Eberle)的話," 當然,時鍾并沒有停下 ... 但我們沒有聽到它的滴答聲。"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