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飛凡不想認輸,歡迎閲讀。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近一段時間來,上汽高端電動 " 雙子星 " 之一的飛凡汽車蒙上 " 生存迷霧 "。關于裁員 70%、被并入上汽乘用車的傳聞近期已沸沸揚揚。
對此,飛凡方面人士向華爾街見聞表示上述消息不實,公司内部雖有降本增效的微調,但飛凡品牌仍将獨立運營,接下來也會進一步深化輕資產戰略。
為穩定軍心,3 月 16 日,飛凡還向經銷商發出一封溝通信,表示飛凡将繼續保持既定的產品布局與業務節奏,并将加大投入,在今年年中會推出全新的重磅車型。
而孱弱的銷量和波動的走勢,讓市場對飛凡的未來心存憂慮。
去年 12 月,在改款 R7 的推動下,飛凡的交付量一度來到 4 千餘台的高位,較其他時間裏 1-2 千的月銷量好上不少。然而随着今年初比亞迪等挑起的新一輪價格戰,飛凡的銷量在今年 2 月又滑落,來到了三位數水平。
行業加速分化、出清的大趨勢下,飛凡的銷量表現很難不令人擔心。在致經銷商的信中,飛凡也坦言,今年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競争愈發激烈,市場敏感到了極點,飛凡在内的所有車企都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最初,飛凡是上汽高端戰略下的產物。從榮威新能源序列開始,到更名為 R 汽車,再到獨立運營,四年間飛凡的定位逐步提高,先後推出的 R7 和 F7,分别涉及 SUV 和轎車兩大車型。
2022 年,飛凡在推出首款車型 R7 時曾受到市場關注。盡管 30 萬元的售價不菲,大定卻兩周破了萬;去年 3 月,第二款車型飛凡 F7 上市,内部目标要超過蔚來 ET5 的銷量。但細分市場競争激烈、競品頻出,最終讓兩款車型都被淹沒在車海之中。
在擴充產品矩陣之外,飛凡對價格權益多次調整,售價沉到 30 萬元之下,銷量随後有所回升。去年兩款車共同發力下,飛凡年銷量錄得 2 萬台,相較 2022 年上浮 5 千餘台。
可正當飛凡尋求突破之時,上汽系的兄弟品牌智己又丢出王炸,在去年 10 月推出 22.99 萬元起步的智己 LS6,直接切入了飛凡所在的市場空間。
不得已,為銷量讓路的飛凡價格只能一降再降,今年 3 月初,飛凡 F7 的起售價已經降至 20 萬元出頭;上市一年後的飛凡 R7,售價也已下跌超 10 萬元,入門價僅 18.99 萬元。再向下,就要降至上汽榮威的領地,被夾在智己和榮威中間的飛凡略顯尴尬。
在業内人士看來,外部環境壓力之下,飛凡產品力與品牌力不夠強大的核心問題被暴露而出。
為攻占高端市場,飛凡打出了 " 智能舒适 " 的标籤,相較蔚來的換電、小鵬的智駕、理想的家庭,用户對此感知不夠強。飛凡雖積極鋪設換電站,試圖在補能方面打出差異化,但已建成的 50 座換電站與其他頭部玩家之間差距不小。并且此前多次的改名,讓市場對飛凡認知度仍處于早期階段。
幸運的是,相比于其他白手起家的新勢力,背靠 500 萬輛年銷規模的上汽集團,讓飛凡仍具有調整的空間與資本。
今年 1 月,上汽集團就 " 遣将 " 原華網域汽車總經理王駿,接替吳冰出任上汽乘用車分公司總經理、飛凡汽車 CEO。
王駿是上汽集團老将,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組織能力,上汽也希望他能為飛凡汽車帶來些新氣象。且身兼上汽乘用車 " 帥位 " 的他,也能更好地調動集團和公司的資源,向飛凡輸送彈藥,分解研發、采購、生產等方面的壓力。
事實上,去年就有分析人士指出,飛凡可能會與上汽乘用車部分融合,其中經銷商管理、采購等部門會被整合到上汽乘用車體系内,飛凡汽車的用户發展中心、用户運營中心和新零售中心保持獨立運作。
去年廣州車展期間,原飛凡 CEO 吳冰對此回應稱," 飛凡和乘用車的中後台是 1+1 的模式 ",點出了飛凡與上汽乘用車之間的關聯。如今在王駿臨危受命後,飛凡将 " 輕資產 " 運營擺上台面,這使得在市場正承壓的飛凡,有了借勢輕裝上陣的可能。
而市場也希望在 " 輕資產 " 模式下,騰出更多精力和資源,集中補齊產品定位和認知度缺失的短板。而有了上汽的助力,飛凡年中還規劃了一款新品,原先承諾的 MPV 等車型也在路上。
在這場殘酷的挑戰中,飛凡必須站在上汽的肩膀上,借力跳向更遠處。或許對它來説,機會只有這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