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騰訊“磨刀”,15位中層應聲而動,歡迎閲讀。
出品|虎嗅黃青春頻道
作者|商業消費主筆 黃青春
題圖|視覺中國
" 整個騰訊 IEG(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與 PCG(騰訊平台與内容事業群)技術中台正在大洗牌 " ——這一度成為近日社群讨論中愈演愈烈的大公司八卦。
傳言的導火索源于 10 月末,騰訊副總裁曾宇(分管 IEG 和 PCG 技術公線)退休的新聞在坊間不胫而走,随後關于 IEG、PCG 調整,甚至天美工作室、光子工作室裁員的消息也紛至沓來。
事實上,經過虎嗅與騰訊多位人士溝通發現,曾宇退休并沒有外界腦補的權力更迭戲碼,而是在他提出退休申請後,公司對其負責的 IEG、PCG 技術公線做了交接安排,并順勢對技術公線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和優化。
作為騰訊互娛技術體系最早的奠基人之一,曾宇于 2002 年加入騰訊、堪稱元老級技術高管,其自 2012 年升任集團副總裁後陸續接手遊戲、視頻、信息流等多個業務的技術線,操刀推動 IEG 技術中台與 PCG 内容中台的建設。
接近騰訊人士向虎嗅表示,曾宇此前就曾表達過要退休的想法,背後原因有二:
一是,他長期與家人分居兩地,随着年事漸長,在平衡家庭與事業時有些力不從心;
二是,他中間曾離開過一段時間,後受邀重新回歸騰訊,現在其負責的業務技術線發展平穩,人才儲備到了承接的成熟期,于是出于陪伴家人與休養身體的考慮,今年再次主動提出退休申請。
" 以往核心高管名譽退休仍會實質性管理一段時間,但這次不同,曾宇退休實質上會完全放手業務,郵件發布時已經基本完成各業務線人員調整和過渡。" 上述人士認為,曾宇退休并未像部分媒體報道那樣掀起整個騰訊 IEG 與 PCG 技術中台的 " 動蕩 ",反而推動了業務線向着精簡化與更清晰的方向調整。
另一位騰訊内部員工亦向虎嗅表達了相同的判斷。" 坦率講,平時對技術線關注不是很多,但從内部信息來看,曾宇想休息是确認的、是主動要走,只是基于他退休做了業務線調整、匯報關系變化,至于部門合并分拆,主要是根據最新的一些趨勢和需要(比如 AI 的趨勢),局部順帶一起調整了。"
15 位技術中層應聲而動
虎嗅了解到,10 月 25 日的騰訊内部郵件中,關于業務線的調整并未出現大範圍業務方向變動,更多是将過往分散的匯報線和子業務團隊進行合并拆分。
具體來看郵件内容:
首先,IEG 的 CROS(公共研發運營體系)撤銷研發效能部,并将原研發效能部一拆為二,相關職能和團隊分别平移至效能產品部(負責遊戲制作研發中的工具、平台優化)、基礎技術產品部(負責遊戲基礎技術產品的研發和運營);
其次,CROS 撤銷 START 創新產品部和新互動產品中心,再将 START 創新產品部和新互動產品中心合并平移至互動科技創新部,負責雲遊戲和遊戲硬體相關的技術產品孵化及商業化探索(虎嗅注: START 雲遊戲主要 for PC 或者主機遊戲的雲遊戲化;先鋒雲遊戲主要 for 移動遊戲的雲遊戲化,智能硬體、遊戲手機等);
最後,新成立技術公線戰略中心,負責統籌 IEG 技術公線的公共事項管理。
對于這樣的調整,一位騰訊内部員工打比方説," 這個業務線的調整,本質邏輯是要在人員幾乎不變的情況下,把原來的架構換成新的組織架構,實現線路就成了先把原來的組織架構取消,然後成立新的組織架構。"
與此同時,IEG 業務線的調整也波及 9 位核心中層管理者的變動,具體來看:
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轶兼任 IEG 技術公線負責人,向 IEG 總裁任宇昕匯報;
陳冬調任 IEG 效能產品部副總經理,兼任公共數據平台部副總經理、業務安全部副總經理、技術公線戰略中心副總經理,向馬曉轶匯報;鄧大付調任 IEG 效能產品部助理總經理,分管 AIGC 業務方向,向陳冬匯報;
劉栖銅兼任 IEG 基礎技術產品部副總經理,繼續擔任增值服務部副總經理,兼任技術運營部副總經理,向馬曉轶匯報;
荊彥青調任 IEG 互動科技創新部助理總經理,兼任品質管理部助理總經理,向馬曉轶匯報;吳丹調任 IEG 互動科技創新部助理總經理,分管遊戲硬體方向,向荊彥青匯報;楊衞調任 IEG 互動科技創新部助理總經理,分管 START 雲遊戲方向,向荊彥青匯報;
崔曉春不再擔任 IEG 研發效能部總經理;李從兵不再擔任 IEG 研發效能部助理總經理。
随着曾宇退休,其手中另一重要業務線 PCG 也涉及 6 位核心中層管理者的變動,具體而言:
PCG 技術與内容平台由朱翊擔任負責人,并兼任應用架構平台部總經理、工程效能平台部總經理、内容平台部總經理,向 PCG 總裁任宇昕匯報;李奘繼續擔任 PCG 技術與内容平台大數據平台助理總經理,王斌繼續擔任 PCG 技術與内容平台部助理總經理,兩人均向朱翊匯報;
劉羽調任 PCG 在線視頻 BU 智能創作與内容平台部副總經理,向在線視頻 BU CEO 孫忠懷匯報,不再擔任内容平台部副總經理,不再兼任基礎算法中心負責人;
魯劍調任 PCG 信息平台與服務線輸入法部助理總經理,向信息平台與服務線負責人何毅進匯報,不再兼任工程效能平台部助理總經理;
陳俊标不再兼任 PCG 技術與内容平台大數據應用研發中心負責人,繼續擔任 PCG 社交平台與應用線社交用户體驗設計部副總經理,向 PCG 社交平台與應用線負責人姚曉光匯報。
本輪調整,數位中高層的業務線、匯報線崗位确實發生了變化,一位騰訊管理層從郵件内容給出了自己的分析:
" 曾宇退休後,工作的交接是必須考慮的事,所以曾宇退休是技術線調整的直接原因,基于此來做調整,就牽動了十幾位中層技術骨幹的變動,但這并不意味着‘動蕩’。他們調整前後,業務線實際上變化沒有多大,更多是收攏和精簡匯報線,比如之前 IEG 給集團高層匯報的有八九位,這次調整後就成了三四位。"
此前,界 · 面新聞曾報道稱:任宇昕(騰訊集團首席運營官)、馬曉轶(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和唐毅斌(騰訊集團副總裁)三位高管在 IEG 内部做了一場面對面溝通會,溝通内容主要圍繞騰訊遊戲當下和未來的戰略方向展開。
虎嗅針對此次溝通會向騰訊方面确認,得到回復:
" 确實有過一場内部溝通交流會,但并非網傳只有幾十個人線下參與的小規模閉門活動,實際上也在内部做了線上直播與互動,類似這種高層參與的内部交流在 IEG 經常舉行,并非罕見孤例。
現在 IEG 經常會做一些局部調整,涉及方向涉及方向大致圍繞長青遊戲、新玩法和新賽道、全球化和投資等業務話題展開。"
馬曉轶曾在内部溝通會上解釋," 當一款遊戲往平台化的方向發展,這就是适合我們、也适合成熟市場的做法,騰訊給這類遊戲取了一個名字叫‘長青遊戲’。"
騰訊按照發布年限及流水規模大致可将遊戲劃分為:頭部長青、成熟長青、新長青、高潛力新品四大類——據界 · 面統計,騰訊目前達到門檻和具有高潛的長青遊戲共有 19 款,其中 7 款在海外市場,12 款來自國内。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幾個季度的财報中," 長青遊戲 " 頻頻被騰訊高管提及,這一高頻詞正成為奠定整個 IEG 未來業務走向的基石。
騰訊意在 " 磨刀 "?
" 無論業務線還是管理人員的調整,都進一步明确和集中了業務管理責權,是對技術公線體系進行重新梳理和優化,将過去龐雜的匯報線做一個更清晰的劃分,減少了相同業務線劃歸不同部門時的掣肘,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團隊重復賽馬與資源撕扯的困境。" 一位騰訊人士認為,集團對 IEG 還是抱着更高的期待。
從業務邏輯來説, IEG 将原來多個獨立部門重新劃歸為 3 條線:基本產品部、創新產品部、戰略中心,就是為了減少更上一級管理者虛線匯報的業務量、提高業務協同效率,符合騰訊集團層面推動的 " 提質增效 " 戰略。
拿新成立的互動科技創新部來説,上述人士認為,把兩個原來各自獨立部門展開探索的雲遊戲業務重新歸在同一個部門,這是一個符合業務邏輯的合理調整,大部分負責人的職能并沒有變化,團隊也沒有較大變化。
" 這個調整把原來分散在不同團隊的雲遊戲,還有包括互動硬體,以前做一些遊戲手機探索團隊全部合攏到一個部分,減少了相同業務還要跨不同團隊去溝通得成本,此前一些溝通的同事向上匯報線不太一樣,會進一步造成業務的撕扯,現在統一部門對業務執行更高效。"
當然,這次大範圍 IEG 技術中台人員調整,多少也伴随着高管意志的落地。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騰訊遊戲找準幾個前景廣闊的遊戲品類後,大量賽馬項目擠入這些賽道 " 賭爆款 ",即便會使自身遊戲業務陷入重復賽馬與左右互博,但也建立起優勢品類的賽道控場能力——尤其在 MOBA(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和射擊(含 FPS / TPS / 戰術競技等)賽道站穩腳跟後,騰訊遊戲缺乏動力以直接開發產品切入新品類,更多是占位投資。
以騰訊遊戲在射擊賽道的拳頭產品《和平精英》為例,其作為《絕地求生:刺激戰場》《絕地求生:全軍出擊》《穿越火線:荒島特訓》《光榮使命》等項目賽馬勝出者,不僅拿到了騰訊渠道的流量倒灌還拿到了整個射擊品類的資源傾斜。
對比來看,網易與騰訊的投資風格差異明顯:網易雖然也走多元化產品戰略,在二次元、競技、休閒、開放世界均有布局,更看重廠商的研發能力;騰訊近年來則對小型廠商的投資數量較多,重點布局開始涉及二次元與創新獨立遊戲,其 " 撒網式 " 投資策略源于騰訊資金儲備雄厚且不願錯失細分機會。
按照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轶的説法,這是 " 讓最優秀的開發人員拿到最多的資源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投資是為了更快綁定自帶方法論的團隊和 IP。
然而,去年《蛋仔派對》一騎絕塵掀翻派對賽道以來,關于騰訊遊戲讨論的文章便多了起來,自然也有人開始擔憂騰訊遊戲這個基本盤的賺錢能力——畢竟,依托龐大的微信、QQ 用户盤,騰訊從研發到渠道都有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很多投資者一度将騰訊視為遊戲概念股的 " 風向标 ",坊間才有了 " 騰訊之于遊戲好比茅台之于白酒 " 的説法,市場對其預期最大盈利點至今仍是遊戲業務。
不過,今年中國遊戲行業發展最好的遊戲廠商可能就是騰訊:
一是,《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老產品持續回暖。
用户方面,10 月 27 日《王者榮耀》再度官宣 DAU(日活躍用户數)超過 1 億,這意味着王者榮耀在上線第九年 DAU 仍處于億級水平——此前,《王者榮耀》曾于 2020 年 11 月對外公布產品 DAU 破億,創造全球遊戲行業新紀錄;
營收方面,據高盛研報顯示,2024Q2 季度《王者榮耀》《和平精英》在内的騰訊遊戲流水同比增長 27%,增速高于今年第一季度的 11%,説明騰訊遊戲復蘇正在提速;
二是,《暗區突圍》《地下城與勇士:起源》(DNF 手遊)《三角洲行動》等新產品表現不俗——以 2024Q2 上線的新遊《地下城與勇士:起源》為例,這是騰訊今年發布的最重要產品之一,财報透露直接激活了數百萬 IP 鐵粉,被騰訊視作下一款長青遊戲。
三是,去年網易的《逆水寒》手遊跟《蛋仔派對》表現亮眼,但從整體遊戲業務營收情況來看,網易和騰訊的收入差距去年是拉大的,今年差距會更明顯。
即便如此,多位騰訊 IEG 員工向虎嗅表示,騰訊遊戲立項标準裏 " 賺不賺錢 " 并不是優先級最高的,内部推動立項一直鼓勵在新品上做嘗試、試錯;只不過,近年來新品市場表現參差不齊,一些新遊的品質打磨不如競品,市場放大了這種勢頭,并将單款遊戲的失利解讀成 " 焦慮 "。
事實上,騰訊是危機意識比較強的公司,遊戲業務一直在關注市場上新的玩法——這個玩法并非都具備颠覆性,但一定是最早跟進研究的遊戲廠商之一。
一位騰訊 IEG 人士認為,或許,騰訊遊戲不再像‘上海四小龍’(米哈遊、疊紙、鷹角、莉莉絲)那樣對細分垂類(二次元)保持着敏鋭嗅覺;但 IEG 一直有團隊撲在一線研究新玩法、新賽道。
" 不論 mark(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還是 steven(騰訊高級副總裁馬曉轶)都一直在看新機會,比如在全球市場找投資機會的時候,steven 作為骨灰級玩家,有一些投資項目,先談的都不是怎麼投資,而是跟對方創始人與核心團隊聊他在相關遊戲上的體驗和問題。
有一些本來可能并非立馬就要投資的公司,也因為覺得他确實很懂、很熱愛遊戲,才考慮接受投資;但這些在決策、投資方面的思考,無法立刻落到一個用户能感知的地方,更遑論讓外界看到。" 上述人士説道。
# 虎嗅商業消費主筆黃青春、黃青春頻道出品人,關注文娛社交、遊戲影音等多個領網域,行業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