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從特朗普強買格陵蘭淺談北極地緣軍事,歡迎閲讀。
北極,這片冬季最低氣温接近 -70 攝氏度的 " 苦寒之地 ",随着氣候變化導致冰蓋融化,正迅速成為大國博弈的熱點區網域。北極的戰略價值具有多維性:在軍事層面,它是彈道導彈飛行和核潛艇活動的理想區網域;在經濟層面,其資源儲備足以改變全球能源格局,新航道未來也可能改變世界貿易格局;在政治層面,北極理事會的成員國和觀察員國之間形成了復雜的利益網絡。
特朗普在其第一個任期内首次提出購買格陵蘭島的提議,今年重返白宮後進一步強調了這一願望。他在國會演講中表示:" 我認為我們會得到它,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得到它。" 副總統萬斯在格陵蘭島西北海岸的皮圖菲克太空基地向美軍發表講話時,表明特朗普的目标是将格陵蘭島納入美國版圖,萬斯表示," 我們認為軍事力量永遠沒有必要 "。但這更像是一種警告,暗示軍事行動可能是選項之一。
格陵蘭島 80% 的面積位于北極圈内,南北連通大西洋和北冰洋、東西俯瞰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其上部空網域是俄羅斯戰略核導彈打擊美國的走廊,東側的 "GIUK" 缺口是俄羅斯北方艦隊通往其北大西洋和所有南方戰略利益的咽喉點,也是中俄構建 " 冰上絲綢之路 " 的交匯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北極地緣政治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美國對格陵蘭島的興趣揭示了北極在 21 世紀地緣軍事和政治中的關鍵地位。
美國的北極戰略源于阿拉斯加。1853 年歐洲爆發克裏米亞戰争,俄國也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屬北美,即現今的加拿大奪走,便提議将阿拉斯加賣給美國。1867 年 3 月 30 日,美俄雙方同意以 720 萬美元成交了 151.9 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不過,對于負責此購地案的美國國務卿威廉 · 西華德以大量金錢買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之事,當時很多美國人覺得這并不值得,并揶揄這是 " 西華德的冰箱 " 或 " 約翰遜總統的北極熊花園 "。然而歷史證明,這次購地成為了美國北極戰略的基石。即便是看最短期的利益,1896 年克朗代克淘金熱就吸引超過 10 萬人,至 1900 年四年間已產出價值 1.4 億美元的黃金。更不要説後來發現的普魯德霍灣油田證實儲量達 250 億桶,至今仍是美國最大油田。阿拉斯加還使美國成為北極理事會的八個成員國之一,獲得參與北極治理的制度性權力。
之後美國人繼續向北極深處進發,美國海軍少将羅伯特 · 埃德温 · 皮爾裏首次到達了北極點。1909 年 2 月 22 日,他率隊從格陵蘭島沿岸的埃爾斯米爾島北岸的哥倫比亞角出發,乘雪橇向北極點發起衝擊。4 月 6 日,皮裏到達北緯 89 度 55 分 24 秒,西經 159 度。皮爾裏的北極探險首次證明:從格陵蘭到北極不存在任何陸地,整個北極都是一片堅冰覆蓋的大洋。
二戰期間,美國進一步向北極滲透。夾在歐洲和北美之間的格陵蘭島就因其軍事戰略位置引起德國和美國的争奪。1941 年,美國同丹麥籤署協定,美國在格陵蘭全境取得建立軍事基地和駐軍的權利。此時的北極也短暫成為大國密切合作的重要舞台:盟軍在北極地區共同開辟了對蘇聯援助的冰海航線。
相比慘烈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這三大戰役,蘇聯的命門實際上卻位于遙遠的極光下。1941 年 6 月德軍大舉入侵蘇聯後,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随即宣布将支援蘇聯紅軍抗擊法西斯侵略。英國海軍把從冰島出發東航的載貨護航船隊命名為 PQ 船隊,把從蘇聯向西返回的空船隊稱為 QP 船隊。同年 12 月的珍珠港事件後,美國也開始援蘇。當時給蘇聯運送戰争物資的路徑有三條:第一條是從英國出發經冰島繞過挪威,穿越巴倫支海,抵達蘇聯北部港口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稱為北極航線;第二條則是從阿拉斯加經白令海峽到達蘇聯東部,稱為太平洋航線。此外還有一條陸地通道,經由伊朗進入蘇聯境内。在蘇聯戰局最為吃緊的 1941-1943 年間,北極航線便成了西方向蘇聯輸送物資的大動脈。在令人生畏的冰雪世界航行本就充滿艱辛,德國飛機、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封鎖,則使航線更加陰森恐怖。此外,芬蘭在蘇芬冬季戰争中戰敗。他們急于奪回失地,于是充當了希特勒的小弟,在北極戰場上協助德軍。期間共有 26 艘德軍潛艇活躍在附近海網域,加之德國海軍最大的軍艦、滿載排水量達 4.8 萬噸俾斯麥級戰列艦 " 提爾皮茨 " 号等一眾水面戰艦,以及擁有各型飛機約 200 架的第 5 航空隊。盟軍先後有 100 多艘艦艇被擊沉,3000 多名海軍官兵和船員犧牲。丘吉爾所説的 " 世界上最糟糕的旅程 " 最終是成功的。盟軍通過北極航線向蘇聯運送了約 400 萬噸物資,包括包括 1.4 萬架飛機、7056 輛坦克、5105 輛自行火炮、近 41 萬輛汽車、1 萬輛吉普車、8218 門高射炮、13.16 萬挺機槍。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世界各地展開了激烈的争奪。然而與公眾直覺相反的是,他們在北極直接争奪的激烈程度要遠遠高于其他地區。1946 年 3 月,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司令柯蒂斯 · 李梅提出 " 北極屏障 " 理論,認為控制北極空網域可以有效遏制蘇聯。為此,美國于 1951 年啓動的 DEW Line 項目,在阿拉斯加、格陵蘭和冰島建立了一系列雷達站以監控蘇聯的轟炸機,并于 1954 年部署首支裝備 B-52 的戰略轟炸機聯隊。而二戰中北極航線的港口摩爾曼斯克,得益于終年不凍,成長為北極圈内最大的城市,也是蘇聯最大的海空軍基地,二戰初期孱弱的北方艦隊逐漸擴大為蘇聯五大艦隊之首。
随着世界首艘核潛艇鹦鹉螺号的誕生,核潛艇幾乎無限續航和長時間潛航的能力,必然使其成為角逐北冰洋的新興戰略力量。在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首顆人造衞星 " 斯普特尼克 1 号 " 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決定在北冰洋扳回一局,遂命令海軍嘗試派核潛艇穿越北極點。鹦鹉螺号核潛艇來執行這個代号叫 " 陽光 " 的行動。為此,需要研制新型測深儀和分析儀裝在潛艇頂部,以測量艇體距冰層底部的距離。還要設計新慣性導航系統,以解決極地磁場復雜多變的問題。1958 年 6 月 9 日,威廉 · 安德森中校指揮鹦鹉螺号核潛艇離開西雅圖港,行至楚科奇海遇到過多流冰而被迫返回到珍珠港。7 月 23 日,鹦鹉螺号再度出海北航。最艱難的一段旅程是在白令海峽,冰層深達水下 18 米,與海底之間甚至沒有足夠的空間讓潛艇通行。經過多次嘗試和仔細偵察,潛艇終于到達阿拉斯加巴羅角沿岸。然後 8 月 1 日鹦鹉螺号潛入北極冰蓋下,8 月 3 日晚上 11 點 15 分,鹦鹉螺号從北極點正下方安全通過。從北極點起,它又繼續在冰下航行 96 個小時總計 1590 海裏,在格陵蘭島東北部外海浮上海面,成功完成首次北極水下航行。繼鹦鹉螺号之後,1959 年 3 月 17 日,美國海軍鳐魚号核潛艇首次衝破冰層在北極點上浮。僅一年後," 海神 " 号雷達預警核潛艇正式服役并開始北極巡邏。
直到 3 年後的 1963 年,蘇聯北海艦隊 К -178 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海軍上校阿爾卡季 · 米哈伊洛夫斯基的指揮下,才首次向北極進發。蘇聯海軍總司令謝爾蓋 · 戈爾什科夫元帥親自視察軍艦和乘員并為他們送行。К -178 在兩個星期的時間内行駛 4500 海裏,進行了幾十次機動,還破冰上浮并模拟發射彈道導彈。
毫無疑問,北極冰蓋為核潛艇提供了天然掩護:冰層可幹擾衞星、反潛巡邏機和反潛水面艦船的偵察。而且極地地區冰層的膨脹、破裂和因摩擦產生的環境噪聲還能掩蓋潛艇本身的噪聲。冰下復雜聲學環境使聲呐探測效率降低 60-70%。這一獨特環境催生了人類歷史上最隐蔽的戰略威懾體系。不過,潛艇破冰的能力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中強,通常美軍和蘇聯核潛艇的破冰能力在 1.5 米左右,而蘇聯最強的核潛艇破冰厚度是台風級,可以頂破 3 米厚的冰層。在冬季的北極地區,平均厚度 3 米以上冰層的覆蓋率達到了 73%,即使在夏季,覆蓋率也高達 57%,也就是一半以上的海區是核潛艇無法破冰上浮的。這迫使核潛艇必須隔一段時間尋找冰層薄弱處上浮,或者使用避碰聲呐探測冰層的厚度,并繪制大區網域的冰層分布圖,以便能夠尋找到最适合破冰上浮的海區。此外潛艇的指揮圍殼和尾舵都有要有大幅度加固,圍殼水平舵可垂直旋轉 90 度,艇首水平舵可收縮入艇内,此外還要對通氣管等部件采取防冰措施。
1985 年冷戰高峰時,美蘇在北極海網域常年保持 40-50 艘核潛艇的活動,其中約 1/3 處于戰備值班狀态。為了保障核潛艇的冰蓋下的航行,美國從 1951 年到 1986 年的 " 海冰計劃 " 繪制了整個北極的冰層地圖,同時也監聽蘇聯在歐洲地區的駐軍及北方艦隊的通信内容。而蘇聯的北極漂流站則利用冰山為據點持續監測美軍潛艇活動。
但是要想找到一塊适合的冰山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海水推動下,北極冰山慢慢地漂移、碰撞、解體、凝聚。在 " 海冰計劃 " 早期的 1951-1965 年間,美國在北極先後修建了 9 座監聽站,由于條件惡劣,經驗不足,這些監聽站存在的時間都不長,最短的只有 23 天。其中真正發揮作用的是 T-3 站和 " 阿爾法 " 站。尤其是蘇聯弗蘭格爾島以東 300 英裏的北冰洋冰山 "T-3" 被認為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當時 "T-3" 正在朝北極點方向漂去。阿拉斯加防空司令部決定要在 "T-3" 冰山上建立一個所謂氣象站,駐扎在北極圈内的美國空軍氣象中隊指揮官約瑟夫 · 弗萊徹中校受命負責整個項目。1952 年 3 月,弗萊徹帶隊乘坐一架 C-47 運輸機降落在 "T-3" 上并開始建築工作。1957 年 4 月,美國又在一塊浮冰上建立了 " 阿爾法 " 監聽站,十幾名美國情報人員常年居住在這裏。他們除了對蘇聯國内無線電軍事通信進行監聽外,還将聲呐設備放入冰層之下,以監視蘇聯潛艇的航行狀況。此外,他們還能捕捉到在北極上空飛行的蘇聯飛機同地面聯系的信号。蘇聯的北極系列漂流冰山站更達 13 個以上。比如蘇聯于 1959 年在一座 50 公裏長的冰山上修建了 " 北極 8 号 " 間諜站,并在此工作長達 1055 天。直到 1962 年,由于冰山破裂,蘇聯人才被迫撤離。
蘇聯還決定在北極水面力量上要形成壓倒性優勢,遂決定建造核動力破冰船。我們知道,世界重型破冰船艦隊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沙俄海軍中将斯捷潘 · 馬卡洛夫 ( Stepan Makarov ) ,在日俄戰争時,因其乘坐的 "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 " 号戰列艦觸雷而戰死于旅順港。身前,馬卡洛夫與傑出化學家門捷列夫共同提議和監督下,世界上第一艘能夠穿越兩米冰層的北極破冰船 " 葉爾馬克 " ( Yermak,也稱為 Ermack ) 号于 1899 年建成,并一直服役到 1963 年。1959 年 12 月 3 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破冰船 " 列寧 " 号投入使用。該船就表現出了出色的性能和持久的續航時間。其 1960 年 8 月 19 日開始的首次北極航行,歷時 3 個月零 10 天。到了 1977 年 8 月 17 日,北極号核動力破冰船突破了北冰洋中央盆地上 3 米厚的冰蓋,抵達北極點,成為首艘抵達北極點的水面船只,為蘇聯在北極暗戰中赢回重要一局。
另外,北極是彈道導彈飛越北半球的最短路徑,因此雙方都迅速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場。為應對這一威脅,美蘇建立了史上最復雜的導彈預警網絡。1951 年夏,皮圖菲克太空基地的前身格陵蘭圖勒空軍基地開始大規模建設,駐軍數量達到約 7000 人。其作為北約對抗蘇聯的前哨,成為空中偵察、戰略轟炸、導彈和核潛艇預警攔截系統的重要基地。
在冷戰早期,圖勒空軍基地主要作為美空軍中程戰略轟炸機跨北極行動的中途補給基地,并用來調度戰略偵察機和加油機。該基地運營多種類戰機,包括 F-89、B-36、B-47、B-52 等,以滿足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的作戰要求。圖勒空軍基地的另一項重要機密任務是對蘇聯北極地區進行戰略偵察,進而為轟炸機探測和精确定位地面目标,其中包括在冷戰期間對蘇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偵察行動 " 本壘打計劃 "。
在此期間,16 架 RB-47E、5 架 RB-47H 偵察機,在 5 架 KC-97 加油機支援下,幾乎每天都會輪番飛越北極,飛往喀拉海,再飛到摩爾曼斯克,拍攝并收集整個蘇聯北部地區的電子情報。50 年代末期,圖勒基地東北部開始建造了由雷神公司研發的彈道導彈早期預警系統,和阿拉斯加克利爾和英國菲林代爾斯形成三大雷達站(BMEWS),為來自蘇聯的導彈提供預警和防御。
1960 年 10 月 5 日,赫魯曉夫當時正好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圖勒基地早期預警雷達卻偵測到蘇聯向美國發射了多枚導彈,幾十分鍾後就将落到美國本土,并且準确率為 99.9%。北美防空司令部如臨大敵,司令部司令勞倫斯 · 庫特上将命令進入最高警戒級别,時刻準備大量發射美國核導彈進行 " 對等摧毀 "。最終驚出一身冷汗的軍方發現,原來剛部署在格陵蘭島的 AN/FPS-50 預警雷達識别能力并不完善,當挪威上空升起月亮時,它收到大量被月球反射的雷達回波信号,誤以為是蘇聯對美國的大規模導彈攻擊。
除了導彈誤報,還有攜帶氫彈的轟炸機墜毀事件。1960 年,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制定并實施了代号 " 鍍鉻穹頂 " 的秘密行動計劃,即保持 12 架攜帶核彈的 B-52 轟炸機在蘇聯邊界附近巡航,以便在蘇聯對美國發動首輪打擊時能迅速實施核反擊。此外," 鍍鉻穹頂 " 行動還有一個稱為 " 硬頭 " 的分支任務,一架 B-52 在格陵蘭以西的巴芬灣上空 11000 米高度做 8 字形盤旋,監視圖勒基地的情況,目的是在基地與後方通訊中斷時判定是否遭到蘇軍攻擊,還是因為遭遇技術故障,以免造成戰略誤判。1968 年 1 月 21 日,一架隸屬于美國空軍第 380 戰略轟炸機聯隊的 B-52G 前往巴芬灣執行監視任務,其機腹彈艙内挂載了 4 枚 B28 型氫彈。不過機艙卻意外起火,迫使機組人員在迫降前放棄飛機。飛機随後墜入圖勒空軍基地附近的北極星海灣,導致 4 顆氫彈頭破裂并擴散,產生大範圍的放射性污染。
雖然如今當地的輻射條件已經降低到安全水平,但格陵蘭再也不是一片靜土。特朗普提出購買格陵蘭島的妄想,揭示了北極在 21 世紀大國競争中的核心地位。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評估,北極地區可能藴藏着全球 13% 的未探明石油儲量和 30% 的未開發天然氣資源。與此同時,北極航道的商業價值日益凸顯——東北航道相比傳統蘇伊士運河航線可縮短亞歐間航程約 40%,每年為全球航運業節省數百億美元成本。
顯然後冷戰時代的北極地緣政治重要性正在發生質的飛躍。雖然俄羅斯在北極點海底插下了钛合金國旗,試圖宣告北極戰略的強勢回歸,但俄羅斯的軍力并沒有飛躍。北方艦隊潛艇數量從 1991 年的 120 艘鋭減至 2000 年的 30 艘。盡管冷戰時期蘇聯核潛艇在北極冰蓋下的長時間戰略巡航如同家常便飯,但直到蘇聯解體 33 年以後,俄羅斯海軍才進行了首次北極冰區長航。2024 年 9 月 16 日,由 955A 型 " 北風之神 A "、戰略核潛艇 " 亞歷山大三世 " 号和 885" 亞森 M" 型攻擊核潛艇 "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 " 号組成的潛艇編隊在北極地區進行了冰下長航穿越。航迹經過了北極的六個海區,航行距離超過 4000 海裏。
美國空軍則計劃在未來 12 年内投資近 40 億美元,以大幅度改善圖勒空軍基地的設施,美國空軍也已經将可攜帶核彈的 F-35A 戰鬥機部署至圖勒空軍基地,一系列舉動預示着該基地可能再次成為美國對抗俄羅斯的軍事集結待命區和有利據點。
而中國作為 " 近北極國家 ",自 2013 年獲得北極理事會觀察員國地位後,逐步形成系統的北極政策,并于 2018 年 1 月正式提出 " 冰上絲綢之路 " 構想。中國已開展 12 次北極科考,并建成 " 黃河 " 科考站和 " 雪龍 2 号 " 破冰船,10 年間累計投入超過 900 億美元于俄羅斯能源項目,中國商船也已經頻繁通過北極東北航道,2030 年前中國北極航道貨運量或突破 5000 萬噸 / 年。
在克服海冰障礙的情況下,通過北極航道運輸在時間、成本、安全性等方面要優于傳統航道。北極航道分為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其中東北航道西起西北歐北部海網域,東至海參崴,途徑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白令海峽。東北航道是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最為便捷的海運路徑,比傳統航線縮短 1/3 的航程。對于中國來説,東北航道意義更大,也最有可能成為我國共建 " 一帶一路 " 倡議的重要補充航段。目前從中國通往歐洲的最短航道要穿越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距離約為 1 萬海裏。而北極東北航道将這一距離縮短至 7000 海裏左右,少走整整 3000 海裏。因此,即使東北航道只在夏季階段性開通也極具吸引力,在其他時間則需要通過破冰船來護航。
美國目前只有 2 艘破冰船:50 年超期服役歷史的 " 北極星 " 号和 " 希利 " 号。拜登政府只能聯合加拿大、芬蘭制定了 " 破冰船合作計劃 " 三邊協定,試圖打造世界級極地破冰船隊,加強在極地地區的軍事存在。
而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核動力破冰船隊的國家,擁有 42 艘破冰船,其中 6 艘為核動力破冰船。俄羅斯第四代核動力破冰船 10510 型 " 領袖 " ( Lider,LK-120YA ) 級将建造三艘新型破冰船,由兩座 RITM-400 核反應堆提供動力,能夠在厚達 4.3 米的堅冰中,鑿開一條寬約 50 米的航道,确保 5 萬噸以上大型運輸船以及船體寬度為 50 米的 Arc7 級天然氣運輸船在北方航道沿線全年的航行。盡管在俄烏衝突下西方加大對俄制裁,但目前俄羅斯仍有 5 艘核動力破冰船在規劃和建造之中。
通盤觀之,雖然冷戰使北極成為軍事戰略的關鍵區網域,但該地區海冰的持續消退意味着它對經濟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北極再軍事化的背景下,中俄北極合作被美國視為對自身霸權的挑戰。美國北極戰略已經昭然若揭,美國或将重拾 " 航行自由 " 大棒,維護其在北方航道和西北航道的航行權利。一艘艘破冰船,将駛向神秘而待探索的 " 和平之海 ",還是充滿火藥味的 " 利益之海 ",或許将通往截然不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