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越忙越窮,還不開心?職場本質是無限遊戲,歡迎閲讀。
作者:曹欣蓓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 ( ID:ceibs-cbr )
人類學家項飚曾以 " 懸浮社會 " 描述當代:人人都忙着工作,就像懸在空中的蜂鳥,瘋狂震動翅膀卻不敢放松,可正如蜂鳥的目的只是為了在空中保持靜止,現代人的當下也被懸空了,現在失去了意義,只是指向未來的過渡工具。
這也成為了焦慮、壓力與内耗的根源,每個人都在向 " 應該成為的那個人 " 而努力,過程中充滿了 " 應該 ",卻沒有 " 快樂 "。這也讓人們對工作的态度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當新老人還在尋找下一份工作,年輕人卻想着提前退休,或是從事自由職業。
但自由職業面臨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風險,那不是大部分人職場的 " 避難所 ",只是内心幻想中的 " 錨點",是職場不如意時,自我安慰的烏托邦,讓人們短暫地逃離現實,龜縮于對 " 另一種活法 " 的憧憬中。
可殘酷的現實是:無法從工作中獲得快樂的人,辭職後也很難找到快樂。快樂不是外在環境的恩賜,只要換一個環境、換一種活法,快樂就能從天而降;快樂是一種内在可修煉的能力,是王陽明口中的 " 身之主宰便是心 "。
越是無限遊戲,越需要可修煉的内在能力。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在過程中產生眾多輸家,并角逐出最後的赢家,而無限遊戲以延續為目的,人生就是一場無限遊戲,占據生命最好年華的工作也是一場無限遊戲。
在名為 " 職場 " 的無限遊戲中獲得快樂,是一項重要的競争力。
1
大勢所趨下的工作美學
快樂與意義高度相關,但對蜂鳥而言,懸停的現狀是對于意義感的缺失。
在個性主義并非顯學的時期,缺乏意義感可以靠道德感來填補,在 " 工作即正義 "" 不工作即罪惡 " 的前提下,工作倫理可以創造一種道德優越性,不需要過問意義,因為那是 " 正确且應當 " 的事,就像蜂鳥必須靠着瘋狂振翅,從而懸停空中。
在 " 正确 " 與 " 應該 " 的背後,是被刻意忽略的自我感受。社會學教授齊格蒙特指出,從歷史而言,工作倫理的推進激發了許多布道,盡可能灌輸正确的規則和價值觀。
但時代變了,如今人們身處于消費社會,消費意味着吃穿用度,以及各方面都滿足自己的欲望。消費主義的興盛将工作倫理祛魅化,社會更強調以審美趣味為導向,而不是道德規範為導向,喚醒的是個人内在的情感。
這也改變了人們對于工作的态度,無論再如何強調正确性,人們依然會從工作中追尋意義感與獲得感,一味強調 " 必須 " 與 " 正确 " 只會讓原本緊繃的勞資矛盾持續加重,打工人試圖 " 精神離職 ",管理者則感慨下屬不夠全身心投入工作,一不留神還會被冠以 " 黑心資本家 "。
在個性化時代,工作美學成了大勢所趨。
齊格蒙特認為,對于現代人而言,工作不是自我構建和身份的軸心,不再是道德改善和忏悔救贖的必由之路,與生活中的其他活動一樣,工作受到美學的審視,對于工作的價值評判标準必然包括了愉悦體驗的能力。
可就像每場戀愛都是開始之前,對方才是完美情人,每個工作也是開始之前,才是一份完美事業,想要做到 " 幹一行,愛一行 " 并不容易,而 " 幹一行,怨一行 " 最大的輸家,其實是自己。
在工作美學不可避免影響每個人情感與價值判斷标準的當下,有哪些接地氣的方法,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樂趣?
2
建立自己的世界
想要做到快樂,厘清快樂的定義與邊界是第一步。
" 與工作相互成就、能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快樂的人很少,很多管理者都做不到。就像有些老板頤氣指使,或是坐在老板椅上數錢,又或者持續把自己搞得很忙,但那真的是快樂嗎?我認為不是,那更像是填補空虛,頂多屬于一種滿足感。" 94 屆寶潔校友、思碼管理咨詢創始人王烈説道。
滿足感與快樂的最大區别在于 " 後勁 "。滿足感就像是刷短視頻,刷了整整一個小時,或是熬夜追了整部電視劇,雖然在追劇的當下會跟着情節樂一樂,但這就像暴飲暴食,只是填補當時内心的空虛感,可等結束之後,過幾天再回味,并不會覺得快樂。
快樂不是對時間的被動消磨,而是一種主動的能力。
" 如果一個人經常會感到孤獨、寂寞、冷等,那他大概率是靠别人獲得快樂的。那些讓自己很忙,排滿所有日程表的管理者,就像是健身房裏把肌肉練得很大塊的人," 王烈打了個比方道。
" 他們很努力、很勤奮,玩命健身,但當你問他們都在做什麼,會發現他們給不出答案。如果你再觀察一下,會看到健身房裏還有一類人——他們只是在做拉伸,可整個狀态就非常舒展。"
玩命練大塊肌肉的人,最終成了職場中的蜂鳥——他們長期忙碌而緊繃,明明看起來很努力,可走着走着卻找不到狀态,只是持續消耗能量,而且缺乏成長,他們将日程填得更滿,以忙碌尋求安心。
但有少數成功且快樂的人,他們并不是緊繃的,而是整個人温潤如玉,在一言一行中都展露出温暖、舒服與松弛感。他們的快樂并不是向外尋,而是由内生,正如王陽明反復強調的 " 心之本體 ",快樂是依靠自己獲得的,要建立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寄托于他人或他物。
3
置身事内,跳出事外
可即使再堅固的内在世界,也難免受到外部的衝擊。
在網絡關于職場内耗的讨論中,曾有一個高贊評論引發眾多共鳴:" 職場中内耗的來源不是做事,而是來自背後牽扯的復雜人際關系。一個人安靜做事其實不辛苦,但想到事情背後,還要處理一大堆人情世故,溝通各方利益訴求,那就很辛苦。"
總有人鬥志昂揚,躊躇滿志,想要在職場做出一番事業,結果發現内部氛圍烏煙瘴氣,深陷各種情緒内耗,只能感慨 " 人際太過復雜 "" 與公司氛圍并不合拍 "。
人并不是活在際遇和緣分裏,而是活在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與看法中。太過糾纏于情緒,只會看不到更遠的未來。
" 遇到不喜歡的人,不要總置身事内,越想越陷進去。我一直開玩笑説,我就是來這個地球體驗生活、觀察不同人類的,我就是個旁觀者,總有一天,我要建立一個‘人類博物館’記錄不同人,其中肯定會碰到不好的人,那是我觀察和體驗生活的好時機。" 王烈表示。
" 心态決定成敗 " 雖然聽起來玄乎,但自有道理。一定程度上,态度是比能力更重要的,積極的态度能不斷拓寬能力的邊界,把一個人向前推得更遠。
可人性的特點在于,人們總會更關注自己。當個體遇到委屈時,如果旁人勸説 " 做人要保持積極心态 "" 遇到不開心,那就多想想其他開心事 ",無論勸説者的出發點再好,對那名正經歷谷底的個體而言,聽起來都過于輕飄飄,猶如隔岸觀火。
更好的建議是:不妨試着換個視角,跳出事外,假設自己就是個觀察員,遭受的不公只是替人世間走一遭積累的素材,這不是 " 今天太倒黴,又經歷了個糟心事 ",而是 " 沒事,又增加一個觀察樣本,體驗一種新經驗 "。
置身事内,因為每個人必須面對眼前事;跳出事外,因為眼前事終是眼前事,人生還有更大的格局,不該被小事而蒙蔽。
4
Work Smarter 不是空話
" 我碰到過一個女孩工作很痛苦,她是做設計的,可設計這行很難有标準,每個人都能發表幾句意見," 王烈回憶道," 所以每次她老板有了修改意見,她回去就是一頓狂做,C4D 都用上了,結果老板又要改,又是一通做,天天熬夜,沒完沒了。"
這并非職場中的個例。總有乙方抱怨 " 甲方要求表達含混不清,反復變來變去 "" ‘差點感覺’這句話最恐怖,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差的是哪一點感覺。"
" 我後來跟那個女孩説,‘下次你老板提完意見,你先别做那麼多,而是先花 5 分鍾,在紙上畫個草圖問老板,這是不是他要的?’ " 王烈回憶道," 等修改結束後,還可以做個復盤,把重點要素和思考方向理出來,以後再碰到同類問題,就按照模板框架來做。"
苦幹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苦幹是基礎,但在此之上,還要有方法地工作、聰明地工作,把有限的子彈用在最關鍵的事項上。畢竟,工作能產生的快樂,往往是來自于完成某項艱難任務,而不是來自反復修改與内耗。
一流的企業建立 SOP,一流的個人做復盤。
想要在職場這個無限遊戲中長期保有競争力,靠的不是單次的輝煌,而是在過去的一次次修改中進行精華提煉,讓每個項目不再是單次割裂的,而是可總結、可復用、可以走向未來的經驗沉澱。
5
張弛有度,青山不改
大部分職場人的思維模式是在有限遊戲的規則内所形成,要以打卡來證明上下班、以 996 表明工作态度積極、以放棄年假佐證對工作的熱情。
但正如晚上 10 點下班與白天摸魚并不衝突,放棄休假的結果可能是陷入更低效的工作模式。休息是一種主動行為,主動休息能滋養身心,持續無限遊戲,而被動休息只是被生活牽着鼻子走,疲憊感依然真實存在。
白岩松曾説:" 拆開‘盲’這個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這樣一想,拆開‘忙’這個字,莫非是心死了?可是,大家都忙,為利,為名。所以,我已不太敢説‘忙’,因為,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有限遊戲是在界限内的遊戲,需要攫取資源,所以不允許谷底,更不能有絲毫放松,而無限遊戲玩的就是邊界,需要創造資源,休息就是對身心資源的再造。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主動休息。
" 有些同事喜歡把假期攢到一起,比如過年集中休假,但過年一路奔波回家,四處走親戚,這些事其實不輕松,還有些人平時不休假,離職時候集中休假,這些都是被動休息," 一名資深管理者説道。
" 一個效率不高的組織把時間都浪費在冗長的開會上,浪費在各種溝通瑣碎上,所有人都在加班,沒有人敢提休假,這就成了惡性循環,每個人的工作都是沒有節點的,都在被動接受老板安排的工作,缺乏主動調整狀态。國外的工作模式是主動休假,比如工作一段時間,或是完成了某個項目之後,那我休假充個電,然後再開始下一段。"
不要吝啬主動休息的時間,在漫長的無限遊戲中,該做事時就勤勉,狀态不好時就休息,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產品經理,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對自己的工作狀态負責。
邁向遠方的征程中,記得要讓心靈跟上腳步。
畢竟,無限遊戲追求的是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那不是一鼓作氣、從此不敢放松的蜂鳥,而是張弛有度、自在自洽的人生。
6
主動性與 " 甜頭 "
作為咨詢公司的創始人,王烈組建了個微信群,名叫 " 老王和他的朋友們 ",成員包括了一部分現有同事和離職同事。這是個高度活躍的微信群,離職的同事們依然會在群裏唠嗑,熱情分享彼此近況。
王烈把這個群稱作俱樂部,入群的标準很簡單——能夠以工作為樂,具有主動性的人。" 我特别喜歡人的主動性,這是最珍貴的禮物,你可以不聰明,但你要有主動性,"王烈説道," 公司裏還有同事來了很久,一直貓在自己工位裏,也沒有加過我的微信,也可以,但這類人不會加入我的俱樂部。"
能在工作中長期保持主動性的人,往往嘗過 " 甜頭 "。" 甜頭 " 能讓人保持好奇心," 甜頭 " 能讓人跳出舒适區,能在外人看來辛苦的工作中甘之如饴。
" 打個比方,如果一名奧運會運動員退役之後,去從事另一項非腦力型的體育運動,他大概率做得也很棒,因為他知道,當努力到某個阈值後,會像燒開水一樣,‘砰’地發生改變," 王烈表示。
如果一個人經常登山,見識過頂峰的美景,也清楚沿途的險峻和拐角的數量,他就不會将坑窪又漫長的層層石階視作痛苦,因為他清楚大概還剩多少石階,也知道巨大的突破和美景在前方等待,所以沿途的坎坷并不會轉化為負面情緒。
但更多時候,那些抱怨 " 工作看不到希望 "" 越來越沒有盼頭 "" 身心狀态都在變差 " 的人,是因為沒有完整地走過這條山路,他們永遠都卡在半道,從沒有見過頂峰,更不清楚究竟還剩多少坎坷要經歷。
當他們抬頭仰望時,所謂的 " 頂峰美景 " 實則充滿了未知;扭頭回首時,所有的已知卻都是疲憊山路。壓垮人的往往不是事,而是事情造成的情緒。如果沒有經歷過阈值,就會覺得每個階段都累得不行。
" 例如讀書時,一個人曾經數學倒數的,但努力後考上了名校,這就是‘甜頭’," 王烈説道," 凡是嘗過‘甜頭’的人,往往能自動消解沿途的不快。
人的思維是可以轉換的,可以把讀書時的心态復制到工作中,想想當時挑燈夜讀和取得的成績,再看職場經歷的坎坷時,自然會換一種想法。"(本文完)
不懂匯報,工作等于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