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進口汽車銷量啓示錄:跑得穩>跑得快,歡迎閲讀。
導語
Introduction
中國市場進口汽車的銷量波動雖然劇烈,但逆勢增長的雷克薩斯啓迪行業:長期跑得穩,勝過一時跑得快。
作者丨卡 曼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何增榮
車市風雲變幻還在加劇,從國產車市場的劇烈内卷,到出口業務的高歌猛進,再到進口車板塊的 " 冰火兩重天 "。
由于 10 月份我國進口汽車同比跌幅達到 45%,創下近年來同期最低,因此不乏有聲音高呼 " 進口車崩盤 "。
然而對數據的分析倘若僅停留在簡單的 " 漲跌 " 表象,是無法深刻理解背後的行業規律。在進口車大盤内部,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分化狀态:豐田、雷克薩斯為代表的東方品牌進口銷量還在逆勢上升,而歐系和美系等西方品牌則顯著滑坡。
回顧進口車五年和十年發展歷程,在進口銷量達到 2014 年的 143 萬輛巅峰之後,進口汽車銷量就持續跌落,每年大約降低 8% 左右,2020 年跌破百萬輛,2023 年創 80 萬輛新低。
但這并不意味着所有進口汽車品牌都一起下行," 大家都是差生,所以無須挨批 "。當東方汽車品牌在中國進口車市場持穩,我們更應該将目光貫穿到背後的本質——求穩大于求快,一衣帶水的東方進口汽車品牌更契合新時代中國市場訴求。
快與慢,着實是對立又統一。
落後就要挨打,而一味強調快速,難免陷入功利的凡俗和偏執的窠臼,忽略了慢和穩的力量。德國民諺説:" 穩定慢行也能走遠。" 無巧不成書,俄羅斯也有一句格言:" 走得慢點,走得遠些。"
在瞬息萬變的中國汽車市場,與其将所有力量功利地投入眼前的短期業績中,倒不如仔細思考如何走出長期主義的坦途路徑。
" 萬綠叢中幾點紅 "
" 中國進口車市,十年來快跌去一半!" 當流通協會等機構發布相關數據,不少業界人士感嘆。
以 2024 年 10 月為例,我國進口汽車銷量為 4.4 萬輛,同比下降 45%,環比 9 月下降 21%,堪稱 " 腰斬 "。
"1 字頭 " 的年代,幾乎就是進口車市年銷量百萬輛的年代,從 2011 年的 104 萬輛,到 2019 年的 105 萬輛,以最高峰 2014 年的 143 萬輛為中心軸,隐約有點兒 " 先升後降 " 的對稱。
今年 1-10 月,進口汽車累計銷量 58 萬輛,同比下降 9%。據此推算全年大約在 70 萬輛左右,倒回 2010 年之前的水平,不到 2014 年的一半。
如此衰減,進口汽車市場還重要嗎?
在 2014 年進口車銷量巅峰,143 萬輛對比國内汽車銷量 2,349.19 萬輛,占比大約 6%。十年後的今天,70 萬左右的進口銷量,在國内車市占比大約為 3% 左右。但就是這 3~6% 的市場份額,卻發揮了無可忽視的作用。
首先,進口汽車以豪華品牌為主,在 2017 年占進口車銷量 77% 比重,到 2022 年上升到 91%;價格超高的超豪華品牌,則基本上在 0.5~1% 之間徘徊;主流品牌車型,往往銷售的產品價格也頗為不菲。
因此,高價進口車對海外車企而言,單車利潤相當可觀。甚至部分奶牛車型能夠将配額作為 " 給經銷商的獎勵 "。
其次,進口車的原產地身份,代表着所謂的 " 純正血統 ",往往也由于其高端性,扮演着技術标杆、生活方式風向标的角色。汽車品牌影響力,就在這種角色裏被反映,也同時被鞏固。
顯然,進口車市仍然是全球車企無可小觑的重要環節。
然而,在市場整體下行的同時,總有品牌能夠逆流而上。甚至,是長期穩步上行,而非一時衝高。
1-10 月累計進口銷量,豪華品牌中有兩家實現同比增長,分别是雷克薩斯的 7% 和 MINI 的 6%。計入非豪華品牌之後,豐田也實現了較高的同比增幅。整體上,東方進口汽車品牌的增速遠遠甩開了西方汽車品牌。
從進口汽車銷量冠軍頭銜維度分析,雷克薩斯從 2019 年開始連續蟬聯桂冠四年,2018 年和 2023 年都是微弱差距摘銀。今年前 10 月,雷克薩斯累計銷量 14.9 萬輛。
也正是由于豐田和雷克薩斯的強勢表現,2024 年進口車市場,日系車超越德系車成為進口車來源最多的國家系别,累計銷量 17.4 萬輛。
日系和瑞典系,累計進口銷量都達到 5%,是累計銷量過萬系别中,僅有的兩家同比正增長的系别。
雷克薩斯、豐田、MINI 的同比增長,意味着 " 萬綠叢中幾點紅 ",仍無需對進口車市場絕望。
而雷克薩斯的持續登頂,則意味着這種逆勢增長有規律可循,而非一時之舉,因此更值得深究背後規律。
守正和出奇
只從品牌維度看,今年進口車表現較好的是雷克薩斯、豐田、MINI 等幾個品牌。
只從系别維度看,今年進口車表現較好的是日系車系别。
但如果從東西方陣營看,進口日系車和國產車裏的自主陣營,都代表了東方汽車力量,與西方陣營角力獲勝。因而更為宏觀的視角,是全球汽車產業 " 東升西降 "。
順着這樣的思路,就不難向着深處的哲學理念,去挖掘 " 為何中國進口車市場呈現如此态勢 "。
東方哲學思想的典型特點何在?追求平衡、中庸、穩健、兼顧。
當全球資源漸顯枯竭之态,西方近現代文明極盡最大力量發展之能事的指導思想,便漸漸暴露了适應上的短板。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中如是控訴:一個純粹只重廣泛的效果,而排除偉大的藝術和形而上學的生產的世紀,便是一個沒落的時代。
反而是萬事留有餘地限度、追求中庸之道的東方哲學,更能為地球的前路指引方向。這樣的思路,也體現在汽車產業裏。
當技術革命席卷汽車產業,無數品牌高呼 " 出奇制勝 "、" 颠覆傳統 ",但東方汽車品牌卻更多地做到平衡和兼顧,一如雷克薩斯的 YET 兼得理念。
将過去五年來,進口車按電氣化層級劃分為:純油車、混動車、純電、插混、柴油車,不難發現銷量最佳的是油電混動車,其次是插混,今年以來混動車甚至銷量同比大幅增長 25%,純汽油車也增長了 5%,這也宣告 " 汽油車不死 " 找到了一個新的有力證據。
東方汽車陣營,需要感謝自己的 " 求穩 " 與 " 兼得 " 理念,将 " 守正 " 和 " 出奇 " 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 兼得 " 與 " 出奇 ",體現在雷克薩斯積極擁抱技術轉型、推進電氣化和智能化,同時又為用户提供多元化選擇。
不同的電動化路線,在不同的場景具備自身的優勢,油電混适合愛開燃油車的人群,插混對于多種路況适應性較好,純電動對高階智能化有更好的容納性、更适合短途城區工況,氫能源則是遠期的能源方式。
持續在進口車市表現上佳的雷克薩斯,恰恰就在積極推進多元化電氣化路線,雷克薩斯 RZ 主攻純電動車,LM 推出 500h 混動車型,而 RX 更是為用户提出更多選擇,純燃油、油電混動、插電式混動。
這一策略的本質,正是對各種不同場景的适應,将更為豐富和全面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 求穩 " 與 " 守正 ",體現在雷克薩斯依然固守作為汽車制造商所追求的可靠、耐用價值觀,并将這樣的理念納入到新能源轉型之中。
根據 infas 調研機構數據,擔心續航裏程和補能,是中國和德國兩大市場消費者對電動汽車最大的擔憂,其中續航顧慮人群比例在德國和中國分别達到 50% 和 54%。而擔心安全性成為妨礙智能化的瓶頸,有些害怕智駕的消費者,在德國占 56%,而在中國也有 32%。
為此,雷克薩斯把傳統價值觀與新技術融合,追求電氣化的可靠性、智能化的安全性。
在媒體實測雷克薩斯 RZ 純電動 SUV 續航過程中,甚至在全車坐 4 個人、高温跑沙漠地帶、大開空調的情況下,也能實現 88% 左右的續航達成率。
與激進智能汽車科技不同的是,雷克薩斯的智能化強調更加温和、拟人化的操作方式,預判式主動駕駛輔助系統 PDA,當系統監測到 " 有行人橫過馬路 "、" 前方出現車輛或彎道 " 等情形時,可提前輔助駕駛員減速,因此不會出現 AEB" 點頭急刹 ",提升了舒适性和安全性。
在產業轉型初期,特斯拉和新勢力以激進、犀利的風格進行 " 心智破冰 ",争取少部分先鋒人群的歡心。而在轉型成熟期,雷克薩斯等傳統品牌便以温和、周到的方式,給用户帶來更為可靠、妥帖的新技術,匹配主流人群的理性訴求。
行遠>跑快
當幾乎所有人都學會把 " 這是個浮躁的時代 " 挂在口邊的時候,宏觀的高速節奏已經化入到絕大多數人的腳步裏。整個世界都在高速運轉,我們要麼自己主動化身旋轉的馬達,要麼被時代的鞭子抽成被動的陀螺。
但是," 快 " 并不是唯一的價值取向,長期跑得穩,勝過一時跑得快。
鎖定今年中國市場進口車冠軍的雷克薩斯,過去五年乃至十多年來的銷量變化曲線,都體現出一種 " 求遠超過求快 " 的理念。
按照國家金融局保險數據,2019、2020、2021、2022 和 2024 年,雷克薩斯都坐上 " 銷量第一進口汽車品牌 " 的王座,部分年份能夠突破 20 萬輛大關。其實,2018 年和 2023 年,雷克薩斯比起當年的冠軍品牌,銷量也只差了幾百輛到幾千輛,整體銷量表現非常穩定。
這份穩定的成績單,看起來恢恢乎遊刃有餘,并未用盡所有力量 " 無所不用其極 ",但卻是雷克薩斯乃至東方汽車智慧的凝結——行遠>跑快,适度的 " 慢 ",匹配本質的 " 穩 ",才是符合長期發展的王道。
适度的慢,并非遲鈍或消極,它是長時間裏保持審慎和穩重姿态,直至最後衝刺的一刻。曾經年少輕狂,嘲笑過各種版本作品裏太極拳初創時期張三豐的言辭,什麼以慢打快?什麼以柔克剛?天下武功分明唯快不破,唯剛莫當。然而閲遍種種興衰起落,方才悟得慢的哲學背後的厚積薄發和穩健無失。
日系車,以及整個東方汽車陣營,更應該慎思笃行,吃透 " 求穩 "、" 兼得 " 的理念,将儒家傳統智慧融合到當代企業的運作中。
在地球生物億年進化史中,鳄魚屬于極少數迄今變化不大者,蓋因其構造頗能适應環境,無須再進化。這種生物平素蟄伏水中,陸地移動速度堪堪相當于人步行,但發動攻擊的刹那速度遠高于大多數動物,甚至足以捕捉羚羊和鳥類。可見,大自然本身便已呈現出快慢結合的成功例子。
也許明天的路上,人們依然還會腳步匆匆,只是對周遭景色和腳下會傾注更多的目光,仔細領略咀嚼慢的哲學帶來的新體驗。不怕被笑失了鋭氣,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但惟有踏穩每一步,再覽舊江山時才不會渾是新愁。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