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全世界正面臨同一個“通脹大敵”:食品漲幅依然“猖獗”!,歡迎閲讀。
雖然許多國家的通脹已經降温,但在大多數國家裏——食品通脹卻仍然 " 猖獗 ",而且人們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理由擔心這一領網域的物價漲勢可能會加速。
各國出台的糧食出口限制、異常炎熱的高温天氣以及俄烏衝突的持續發酵,可能會為這一全球通脹的主要來源增添新的動力。
在截至 6 月份的一年中,英國食品價格上漲了 17.4%,日本食品價格上漲了 8.9%,法國食品價格上漲了 14.3%。在上述每個國家,食品價格的上漲速度都比其他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快得多。
美國的情況雖然相對較好—— 6 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 4.6%,遠低于 2022 年 8 月 13.5% 的峰值,但仍是美聯儲目标通脹率的兩倍多。而這在一定程度也得益于美國自身就是全球糧食生產的超級大國。
毫無疑問,與世界許多地區已經一路跌至一年前水平以下的家庭能源價格相比,食品通脹的粘性令人驚訝,這是各國央行在努力使通脹與目标保持一致時面臨的挑戰之一。
這也表明,許多國家在應對去年出現的極高通脹方面取得的 " 表面 " 成功,其實掩蓋了消費者——特别是低收入者持續承受的痛苦,他們正将家庭預算的更大一部分比重用于維持必要的生計。
歐洲各國政府已經采取了各種措施來抵御食品通脹,但還沒有采取上世紀 70 年代最後一次實行的價格控制措施。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本周五 ( 8 月 4 日 ) 發布的最新報告,受 " 黑海谷物倡議 " 終止以及最新大米貿易限制政策實施的影響,國際食品價格指數 7 月出現回升。
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是衡量一攬子食品類商品國際價格月度變化的尺度。7 月,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平均為 123.9 點,環比上升 1.3%。7 月食品價格指數反彈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油價格指數顯著上升,環比增長 12.1%,扭轉了連續七個月的跌勢。
此外,對于亞洲消費者而言,大米價格的攀升尤為值得重視。7 月,糧農組織大米價格指數上漲 2.8%,同比增長 19.7%,創 2011 年 9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于印度 7 月宣布禁止除蒸谷米以外的大米出口,強化了人們對其他產地銷售增加的預期,在季節性供應緊張和亞洲采購這雙重因素之外進一步對價格造成上行壓力。
糧農組織警告稱,大米價格上行将威脅到一大部分世界人口的糧食安全,尤其是最貧困人口和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采買口糧的群體。同時,出口限制還将對生產、消費和價格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在限制期限結束之後仍會持續,并有可能加劇許多國家國内糧食價格的高通脹。
俄烏衝突也是導致近來全球糧食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上個月,俄羅斯退出了一項允許烏克蘭通過黑海出口糧食的協定,随後又用無人機襲擊了敖德薩的港口設施,而烏方也正用海上無人艦艇襲擊俄羅斯在黑海的主要商業港口。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 ( Andrew Bailey ) 表示," 這是我們必須仔細關注的事情。它對小麥價格產生了影響,盡管沒有去年那麼大。"
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 IMF ) 估計,俄羅斯退出黑海走廊協定可能會推動全球谷物價格上漲 10% 至 15%,部分扭轉去年創下的跌幅。
不尋常的天氣模式則是當前存在另一層擔憂,它影響了世界各地各種谷物、水果和蔬菜的收成。澳大利亞政府氣象局早前已發布警報,稱今年晚些時候出現厄爾尼諾氣候模式的可能性為 70%。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 鑑于氣候危機的不斷發展,惡劣的天氣條件可能會推高食品價格。"
惡劣天氣的影響在印度最為明顯,暴雨導致水稻減產,糧食價格大幅上漲。上個月,印度政府對某些類型的大米實施了出口禁令,這與去年大米價格飙升時,許多國家政府宣布的對主要食品海外銷售的類似限制相呼應。雖然此類禁令可能有助于冷卻相關國家的價格,但在其他國家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世貿組織總幹事 Ngozi Okonjo-Iweala 表示," 我們必須注意避免供應可獲得性問題,導致更多出口限制和價格上漲的惡性循環。"
當然,除了上述的天災人禍因素外,歐洲的政策制定者一直也在調查食品生產商和零售商是否利用通脹回升來提高利潤率,從而将更多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在英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競争和市場管理局上個月對雜貨店進行的一項審查發現,它們并沒有提高利潤率,但現在其已經将注意力進一步轉向了面包、家禽、牛奶和蛋黃醬等一系列產品的供應鏈。法國政府已要求食品生產商敲定未來幾個月将凍結或降低價格的一系列產品。
在央行方面,雖然不少央行決策者們目前預計食品價格上漲速度會更慢,但他們也意識到,實現這一目标所需的時間比他們預期的要長得多。
" 食品價格通脹将繼續下降,"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表示," 但這花費的時間比許多人預期的要長,包括食品行業的人士。我們必須習慣應對這一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