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黃益平:產能過剩的根源是宏觀經濟失衡,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 從去年底開始,官方發聲中頻繁出現產能過剩一詞。
2023 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與 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了產能過剩。2023 年 12 月,中央财辦相關負責人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曾提及," 部分新興行業存在重復布局和内卷式競争,一些行業產能過剩 "。
產能過剩一詞已經很久未在中央政策中出現。據卓創資訊統計,在過去 20 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產能過剩一詞共出現過 8 次,分别是 2010 年和 2012 年— 2018 年。
上述政策語境下出現的 " 產能過剩 " 與美國财政部部長耶倫提出的 " 產能過剩 " 内涵并不相同。對于後者,中國外交部、财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均已發聲駁斥," 出口商品多并不等于產能過剩 ",但對于前者的成因和解決之道,仍需進一步分析。
就此,經濟觀察報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黃益平説,新一輪產能過剩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正處在產業更新換代的關鍵時期,很多舊產業因無法持續發展急需尋找新方向。一旦出現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全國範圍内的企業甚至地方政府的資源都會向這些行業集中,最終在短期内形成產能暴漲。
自 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中國曾出現幾輪產能過剩。黃益平認為,中國常态性地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最根本原因是宏觀層面的經濟失衡,即投資多、消費少。化解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還是需要下功夫降低宏觀經濟失衡矛盾。
| 對話 |
經濟觀察報:與過去幾輪產能過剩相比,為何這一輪產能過剩涉及行業較為模糊,目前既沒有官方明确的行業判斷,多位研究者判定的範圍也有所區别。你認為哪些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
黃益平:字面上理解,產能過剩即產能大于需求。在封閉經濟中,能比較簡單地定義產能過剩。例如,過去鋼鐵、氧化鋁、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基本是相對于國内市場需求而言。當然,其中一些行業通過大量出口解決了產能過剩問題。在開放經濟中,定義產能過剩就很困難,除非出現了全球性的供大于求。
最近美國一些官員稱中國產能過剩,似乎更多是從中國大量出口對其他國家的行業生產與就業造成一些影響的角度提出來的,所以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 " 產能過剩 "。并且,這一輪關于 " 產能過剩 " 的讨論确實比較復雜,既涉及傳統行業如鋼鐵、氧化鋁、造船等,也涉及新興行業如電動汽車、锂電池、光伏等。
經濟觀察報:與此前幾輪產能過剩相比,這一輪產能過剩有哪些區别?
黃益平:與此前幾輪產能過剩相比,新一輪產能過剩确實存在一些明顯差别。過去產能過剩主要發生在傳統產業,現在開始出現在一些新興產業。過去產能過剩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現在可能更多集中在民營企業。這可能説明造成這一輪產能過剩問題的機制與之前有差别。
與此同時,以前產能過剩主要是由政府推動投資形成,相關產業技術含量相對比較低。那時,國有企業即便出現產能過剩,也不會輕易退出過剩產能。現在出現的新一輪產能過剩,雖然也有政府推動,特别是通過產業政策推動的原因,但最主要原因還是中國經濟正處在產業更新換代的關鍵時期,很多舊產業因無法持續發展急需尋找新方向。一旦出現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全國範圍内的企業,甚至地方政府的資源都會向這些行業集中,最終在短期内形成產能暴漲。
經濟觀察報:目前產銷率、產能利用率等數據能反映中國存在普遍的產能過剩嗎?
黃益平:平均來看,產能利用率數據似乎并沒有反映出中國存在普遍的產能過剩,但這就涉及產能過剩的定義問題。例如,2023 年中國 " 新三樣 "(電動汽車、锂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同比增長近 30%,如果 " 新三樣 " 缺乏國際市場需求,國内產業過剩問題可能會更加突出。
經濟觀察報:這一次產能過剩形成的原因是什麼?中國需要推動一輪自上而下的 " 去產能 " 嗎?
黃益平:中國常态性地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最根本原因是宏觀層面的經濟失衡,即投資多、消費少。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供需失衡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但矛盾依舊非常突出。當前中國總消費占國内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 57%,比全球平均水平低 20 個百分點,消費需求不足很容易造成產能過剩。
其實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幾乎一直存在產能過剩問題。只不過早些年中國通過出口消化了國内的產能過剩問題。但現在通過出口來消化過剩產能似乎變得很困難,第一項因素是全球化政策出現了逆轉,世界市場的開放度降低,疊加地緣政治矛盾,中國出口品的接受度顯著降低。第二項因素是中國從小國經濟躍升為大國經濟,現在 " 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便宜 ",貿易夥伴對中國進出口的反應也就更大。
2016 年自上而下 " 去產能 ",實在是出于無奈。雖然政策舉措達到了一些效果,也引發了不少問題,比如被去掉的大多是民營企業的產能,而不是國有企業的產能。
化解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首先還是需要下功夫降低宏觀經濟失衡矛盾;其次把產業政策的重點轉移到創新鏈的前端,不要過多地支持產能復制;第三是約束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一窩蜂地支持所謂的新興產業;最後是強化市場紀律,既然出現產能過剩問題的大多數是民營企業,市場會幫助他們出清相當大部分的過剩產能。
經濟觀察報:自 20 世紀 90 年代至今,中國反復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如何審視地方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黃益平:中國反復出現產能過剩問題,最根本原因是宏觀層面的經濟失衡。大量的投資總歸要形成產能,如果沒有足夠多的需求,就會變成過剩產能。地方政府也推波助瀾,過去地方政府支持傳統行業的發展,現在支持所謂的新興行業的發展,而且往往追求政治正确,不計成本。
市場經濟也會出現產能過剩問題。一旦出現一個新興產業,大量的資源會集中到這個新興產業,最終就容易造成產能過剩問題。這是正常現象,甚至可以被稱為市場失靈現象。如果市場機制能正常發揮作用,一旦出現產能過剩,過剩產能會被逐步出清。當然,出清過剩產能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