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教培的超級個體,有多厲害,歡迎閲讀。
圖源:Unsplash
之前寫了很多關于這個行業不被看好的走勢,今天想談談那些「異軍突起」的存在。
實事求是説,這一波政策的影響,是把我這類的「大多數」人給整被動了:招生不敢有啥大動作;續費還得小心翼翼,哪怕家長説 10 次、5 次一交,咱也不會多説一句,主打一個:你情我願、皆大歡喜。
教書育人的行業,之前不是被人捧着、就是被人求着,到了這個階段,反倒需要把學生、家長當成上帝一樣仰着。
只是,不能痛痛快快賺錢、還得小心翼翼陪笑臉的事兒,不管對于哪個行業的從業者而言,都是不太能長久的,更何況是教培這個行業。雖説大家都不是什麼「酸儒書生」,但多多少少都有一份傲氣。
大多數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了保留自己最後的一份傲氣與體面,與這個行業做了最後的告别。
後台有句印象特别深的留言:教培機構或許不好混了,但教培變得無處不在了。
與行業内厲害的朋友交流後,不得不承認,他們不僅倒不了,還将在這個行業裏掠下一席之地。
01、有自己的魚塘
不管對于機構還是個人而言,「新進」一直都是重點。教培這個行業,不管你有多厲害,都架不住學生的流失。
長期來看,是與學生的畢業有很大關系;短期或許與效果、服務等有關。
舉個例子,初中生源即使非常充足,一旦到了畢業階段,能回流的基本就所剩無幾了。一是因為高中的放假時間更少了,二是因為學校的重新分布,使得通勤的代價更大了。
即使抛開這些客觀因素,那些補了、短期不見效果的會離開,補習效果非常好的,還是會離開,畢竟 150 的分,能穩定在 140 左右,學生與家長在戰略上也會放棄這難啃的 10 分。
所以,對于教培行業而言,客户的「新進」與「開拓」也是十分重要的。
傳統形式上,都是把這一塊單獨拎出來,由專門的市場人員或者課程顧問進行轉化和儲備,包括自己之前的工作室,也是采用的這種方式。
這種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短期就能出效果,比如在半期或者期末這種出成績的節點打陌電,就能快速篩選到有需求的客户。
但随着客户的習性變化,傳統的發單、陌電都不太管用了,尤其是一線城市。每到放學的點,鋪天蓋地的傳單,讓客户略顯疲态;而周中、周末的一通通電話,更是讓人逐漸反感。
如果説這是一種「明搶式」的資源占領,那麼政策的出現,就是連「明搶」的機會都不給了。
這個時候,擁有自己的「魚塘」就顯得格外重要了,甚至可以直接説關乎存亡了。
大佬就是大佬,首先眼光就足夠長遠。準确説在雙減前,不擅長「生拉硬拽式」引流、拓客的他們,就開始了自建魚塘。
他們借助各大平台的優勢,用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成果、以及升學指導等客户感興趣的話題,把客户沉澱到自己的私網域裏,再用一些比較有吸引力的内部資料、錄播課等進行經營、維護。
到了轉化的節骨眼,不斷展示自己的「捷報」,來個臨門一腳,根本不用那些「有辱斯文」的方式,就能自給自足,甚至還将那些承接不了的,通過合作,轉嫁其他團隊。
相比起我們一直在固定的範圍内進行的「拉扯式」價格戰,他們不僅把生源的範圍進行了擴大,還把上課的形式進行了多樣化,重點是,客户的黏度還更高了。
不管是從成本還是利潤來看,這一類都是不倒的存在,甚至會持續占有這個市場。
02、老生的圈子轉化
這是我一直在做,卻一直沒有找到突破點的方式。常規的方式就是設定各種激勵,來帶動老生的轉介紹。
畢竟轉介紹的信任成本更低,且效率較高,只是,我們更多時候停留在了轉介紹的「數量上」,并沒有在「質量上」過多關注。
這次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要賺有錢人的零花錢,不賺普通人的生活費。這話聽起來過于勢利了,但卻格外真實。
要知道那些有錢人,對于教育的投資,不僅不會削減,反而會持續追加,畢竟他們更能體會到教育背後所關聯的資源與優勢。
補習也不過是他們最為常見的一種投資方式,内在的認可不會讓他們在大環境下有所猶疑,這也是很多人都認為 " 政策之下,教培也将迎來分化 " 的原因。
其實不僅僅是教培,越是往上走的行業,越是考驗人的認知與支付能力。説得直白點,即使大家都知道一對一的補習效果普遍會更好,但還是會在「性價比」的考量下選擇班課。
除了對老生背後的支付圈子做篩選,同樣重要的還有學生的學習能力。
其實大家去深挖自己的客户就能明白,優生更能帶來正向的循環。舉個例子,一個年級排名前幾的學生在你這兒補習,一定是能刺激到那些較之不相上下或者更為弱些的學生群體。
與優生差距越大的,越渴望能在資源上達到一致,補習作為課外活動,所以也就成了眾多家長能夠去争取的資源。
以往我們較為重視的是轉介紹的數量,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們在後續的教學過程中,更為被動的局面。
如果一開始就在轉介紹的學生上做要求,不僅不會出現上述的情況,還有利于更為正向的傳播,比如,之前想進學某思的學生,由于測試成績被刷了下來,家長和學生轉而去向其他機構,但他們的補習目的卻是希望能成功進到學某思。
不管説是類似「飢餓」也好,還是「造神」也罷,總之,機構要的效果是達到了,畢竟誰都希望在同等的收費下,帶更好帶的學生。
我知道這個話題談得比較露骨了,但做教培的都明白,這就是真相而已。
03、清楚自己的價值
不管是養魚,還是篩選圈層,都不是單向的。你的能力層級在哪兒,才能被怎樣的層級所接納。
所以那些大佬都是十分清楚自己能夠提供的價值,即使 touch 不到那些更高的圈層,也一定會以「結果」為導向,想辦法實現自我提升,以此來鏈接到對應的群體。
往大了説,資源不行,那就反復優化自己的資源;往小了説,對應到教培的各個崗位,就是:
教學不能僅僅只是教學,還要會「自我營銷」;課程顧問就不能僅僅只是課程推銷,還要深谙家庭教育、心理學、以及親子關系等,甚至是看似關聯性不大的其他知識;班主任也不僅僅只是排課、聽課、開開家長會,必要的時候,還要做好「情緒」的貢獻者。
這種看似向上「讨好式」的生存方式,其實是大多數人的生存本質,不同的是,只有「有心」的少數人,才會促成價值與資源的互換。
不得不説,這是教培中的「少數」。
也許此後的教培,都不再僅僅只是追求「量」上的裂變,而是通過這樣的價值打造,讓機構或者是工作室在「質」上占有優勢,形成復利。
寫在最後:市場的每一次重新組合,都會是一次「優勝劣汰」的角逐。只有時刻優化自己的那部分群體,才會在殘酷的市場考核中成為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