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印度改國名,是這目的!,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NO.2531- 印度改國名
文字:喻琬淋,施蘭茶
校稿:辜漢膺 / 編輯:蛾
本文由地球知識局與南亞研究通訊(ID:NYYJTX)
聯合制作
歡迎大家關注南亞研究通訊公眾号
近期,印總統辦公室向G20參會各國發出公開邀請函,函上稱總統穆爾穆 ( Draupadi Murmu ) 為 " 婆羅多 ( � � � � � � � �,Bharat ) 總統 ",而非 " 印度 ( India ) 總統 "。印人黨 ( BJP ) 發言人 9 月 5 日晚分享一份關于莫迪總理訪問印尼的檔案,檔案上也稱莫迪為 "婆羅多總理"。
此外,印政府不僅 " 貼心 " 地為參加 G20 的外國代表們印發了題為《婆羅多,民主之母》的宣傳冊,而在 G20 峰會當天,莫迪身前桌籤國名也變成了 "婆羅多"!
牆上是印度,桌上是婆羅多
(圖:壹圖網)▼
印度《鑄币報》《今日印度》9 月 18 日報道,印議會特别會議 9 月 18 日開始,會議期間或讨論更改國名這項重要事宜。
印人黨高層紛紛熱烈擁護改名 " 婆羅多 ",聲稱新名字更能代表這個國家,并對修改國名感到萬分驕傲。印人黨母體組織 " 國民志願服務團 " ( RSS ) 也多次公開宣稱,應在所有場合使用 " 婆羅多 " 代替 " 印度 "。而印在野黨則批評莫迪政府在不公開議程情況下就召開會議。
Bharat,早前就應用在板球領網域了
(圖:Twitter @thebharatarmy)▼
此外,關于改國名還有一種有趣的説法:莫迪要與在野黨聯盟 " 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 " ( 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al Inclusive Alliance,恰巧縮寫為 I.N.D.I.A ) 劃清界線。在野黨聯盟 7 月命名為 I.N.D.I.A,或許堅定了莫迪政府盡早公布的決心。
對此,民族主義大會黨 ( NCP ) 領導人沙拉德 · 帕瓦爾表示 " 任何人都無權更改國家名稱,即使印人黨不滿在野黨聯盟的縮寫也不能這麼幹。"
印度還是婆羅多?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位總理尼赫魯曾在《發現印度》 ( Discovery of India ) 一書中寫到:" 當我輾轉于不同會議時,我常常向聽眾講述我們的印度 ( India ) 、印度斯坦 ( Hindustan ) 和婆羅多 ( Bharat ) " ——尼赫魯提到歷史上這個國家最受歡迎的三個名字。
而 1950 年開始生效的《印度憲法》第一條即為:" 印度,即婆羅多,應當為各邦之聯合 ",這在憲法層面同時賦予上述兩個名稱以合法地位。
1950 年,尼赫魯籤署《印度憲法》▼
那印度和婆羅多究竟有何區别?
"India" 與吠陀語詞 "Sindhu"(譯為河、海)息息相關。公元前 6 世紀,波斯人征服印度河流網域後,開始用 "Hindu" 稱呼這一地區。"Hindustan" 也成為操波斯語的征服者對這片土地的稱謂,意為 "印度河之地"。
最早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印度河流網域
如今基本在巴基斯坦境内
印度繼承了印度文明,但也與古早版本大不相同了▼
公元前 4 世紀,馬其頓帝國入侵印度,以希臘語稱所占之地為 "indos"。1858 年,當英國開始殖民南亞次大陸時,就在波斯語和希臘語基礎上逐漸從 "Sindhu" 轉寫為 "India"。
然而,梵語詞 "Bharat" 意為 " 尋找光明 / 知識者 ",源自往世書和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诃婆羅多》。往事書以 " 南方海洋和北方雪網域之間的土地 " 解釋該詞,而《摩诃婆羅多》中 "Bharat" 既指開創了印度教統治的傳奇君王 "婆羅多王",又可指其後裔——婆羅多族。
傳説,婆羅多王幼年時就能降伏猛獸
(圖:Wikipedia)▼
通過比較不難看出,"India" 帶有更多外來視角的 " 他者 " 色彩,而 "Bharat" 則源自正統印度教文化,更契合印度本土的主體叙事。
例如,有文化專家指出, "India 是一片土地,Bharat 是一個民族;India 是歷史性的,Bharat 是神話性的;India 也是支配性、包容性的,Bharat 是感性的、排他的 "。
夜色下的印度門,染上印度國旗的顏色
(圖:shutterstock)▼
G20 期間改名,有何特殊之處?
其實,莫迪政府在各領網域推行 " 改名運動 " 由來已久。據不完全統計,早在 2016 年和 2020 年,印最高法院就曾接到将印度更名為 "Bharat" 的申請,但最高法院均以 " 憲法已認同‘ India ’與‘ Bharat ’均為印度國名,改名實屬多此一舉" 為由予以駁回。
同時, " 國民志願服務團 " 及印人黨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為 " 婆羅多 " 發聲,而莫迪政府還在近期落成的在新議會大樓内懸挂 " 大婆羅多 " 壁畫。
印度新議會大樓内景(Wiki & ANI)▼
那麼,選擇在G20 峰會期間官宣 "Bharat",莫迪政府意欲何為?
長期以來,幾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在印度社會醖釀了強烈的 "逆襲情結",而近年來印度 " 揚眉吐氣 " 更是使這種情結劇烈釋放。
印度支楞起來了?(圖:shutterstock)▼
2022 年 9 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 ( IMF ) 報告指出,印度 2021 年四季度 GDP 總量超過英國,跻身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對印度而言,"超越英國" 正是歷史性的逆襲事件,标志着曾經的殖民者已被甩在身後。
同年 10 月,身為印度裔的裏希 · 蘇納克正式就任英國首相,又在印國内及海外僑民中點燃空前熱烈的自信氣氛。這些事件疊加共振,印度社會輿論甚至認為印度和英國已對調 " 殖民時期的角色 ",成功洗刷了殖民恥辱。
英國人喜提印度裔首相(圖:Flickr)▼
印人黨政府努力将 2023 年塑造為 "印度元年"。印度在上合機制及二十國集團 ( G20 ) 主席國任期内,努力向世界展示 "正在崛起" 的形象。
就在前不久,印度 "月船 3 号" 成功實現月球軟着陸,印成為全球第四個登月的國家,以及首個登陸月球南極的國家。
月船 3 号簡介(僅示意)▼
這些事件疊加共振,為印度社會注入空前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并在全球矚目的 G20 峰會上達到高潮。
印度老鐵慶祝月船 3 号發射成功
(圖:cnbctv18.com)▼
有趣的是,在 G20 峰會正式拉開帷幕前,莫迪政府特地在會場外布置了一座濕婆神雕像,他象征破壞、創造、變革,這某種程度上宣告了印度重塑全球秩序的雄心壯志。
燈光效果很 disco,感受一下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莫迪政府要選擇這樣一個關鍵節點推出 "Bharat" 的國名——不僅宣告要告别屈辱的過去,更要宣告復興一個輝煌将來。
去殖民化與印度教民族主義
自 2014 年莫迪上台以來,就打出 " 去殖民化 " 和 " 國族再造 " 這兩手牌,一面 " 反殖 "、一面 " 排穆 "。而此番改名正是這一策略的最新動作,對内旨在繼續強化印度教民族主義,達成 "國族再造" 的願景,對外旨在徹底 "去殖民化",使印度能以 " 正名 " 邁向世界強國地位。
2014 年莫迪執政第二天,英國《衞報》發表一篇題為《印度:命運的又一次邂逅》 ( India: Another Tryst With Destiny ) 的社論,宣稱這一天 " 很可能作為英國最終離開印度的日子而載入史冊 "。
莫迪,和他的印度 " 大國夢 "
文章指出,國大黨治下的印度在很多方面延續了英國統治,而代表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印人黨上台,則标志着 " 與英屬印度統治時期相差無幾 " 的國大黨統治宣告終結。
正如社論的預測,莫迪政府及印人黨試圖清算印度政治、社會、文化中殘存的 "殖民遺產"。
例如,莫迪重新提議 1968 年由印教育部提出的 "三語并行" 政策——主張在印地語區提供印地語、英語和其他現代印度語言(南印度語言優先)教學,在非印地語區提供印地語、英語和本地語言教學。該政策試旨在以印地語逐步取代英語,但遭到其他非印地語使用者強烈反對。
印地語的基本盤分布▼
再如,莫迪政府 2022 年 9 月在 " 維克蘭特 " ( INS Vikrant ) 号下水儀式上揭曉印海軍新軍旗,用源于古印度馬拉塔帝國君主希瓦吉印章的八邊形徽标替代了具有英國殖民色彩的 "聖喬治十字架" 符号。
拿掉殖民者的元素▼
此外,在英國女王去世消息宣布幾小時前,莫迪将新德裏 " 國王大道 ( Raj path ) " 改名為 " 責任大道 ( Kartavya Path ) ",并在原本放置英王喬治五世雕像的地方立起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重要領導人鮑斯 ( Subhas Chandra Bose ) 的雕像。
莫迪為鮑斯像揭幕(圖:Wiki)▼
2023 年 5 月,印度新議會大廈全面落成,而建于英國殖民時期的舊議會大廈被改建為博物館,莫迪在新議會大廈落成典禮的演講上表示,這不僅是一座建築,它還将見證印度走向 "自力更生的黎明"。
因此,莫迪政府意欲消除 " 殖民 " 烙印,強化國家崛起、國族凝聚的符号,那麼改掉象征殖民時代的 "India",就顯得順理成章。
莫迪在新議會大樓落成禮上點燈(圖:Wiki)▼
此外,莫迪政府大舉推進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形态,企圖強化印度教徒身份認同,重構和凝聚印度社會。它通過在全國大力推廣使用印地語,宣布重建阿約提亞羅摩出生地神廟等措施強勢復興印度教有關宗教、文化乃至政治符号。而改名選用具有強烈印度教色彩的 "Bharat" 也是處于此意。
莫迪将自身與印度教捆綁(圖:Wiki)▼
在促成印度教民族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态的變革中,莫迪政府異常重視邊緣化非印度教徒的 " 他者 "。它不斷打壓宗教少數群體(尤其是穆斯林)、持不同政見者、世俗主義者、無神論者等。
針對穆斯林,莫迪政府頒布禁止屠牛令、《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廢除憲法 370 條規定的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宣揚 " 推土機正義 "(莫迪政府大力推行推土機拆除所謂犯罪分子房屋,但卻主要針對穆斯林,堂而皇之為穆斯林社區可能遭受的公共暴力行為背書)以及 " 愛情聖戰 "。這一系列措施嚴重擠壓穆斯林生存發展空間。
穆斯林在印度人口中占比不小
莫迪政府還嚴格限制信息流動自由,以遏制持不同政見者發聲。自莫迪上台後,印度記者受迫害、新聞機構遭強制關閉事件屢見不鮮,一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宣稱印度新聞自由情況已變得 " 非常糟糕 "。
2022 年,與印政府關系密切的阿達尼集團收購印主流媒體新德裏電視台 ( NDTV ) 部分股權。而此媒體曾以采訪政府批評人士,并在親莫迪媒體主導的電視新聞領網域堅持強硬立場聞名。
從某種程度上説,改名創建了一種新的 " 二元 " 名稱。随着時間推移,那些繼續擁護 "India" 身份的人将在政治上被貼上 " 他者 " 标籤,而接受 "Bharat" 的人将因成為理想的印度教徒或 " 印度教化公民 ",從而被主流認可。莫迪政府在 "India" 居民和 "Bharat" 居民中制造了新的隔閡。
搞不好會有印度人因為這事撕逼、打架
(圖:壹圖網)▼
改名之後,機遇還是挑戰?
更改國名對于印人黨治下的印度來説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改名過程中可能存以下阻礙因素:首先,非印地語區(南印)可能并不願使用梵語詞 "Bharat"。北印語言屬印歐語系(梵語以及在其基礎上演變的印地語就屬該語系),南印語言屬達羅毗荼語系。
印度語言從大的層面的分類
有很明顯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
此前莫迪政府推行 " 三語并行 " 政策就遭南印度抗議,若改國名,同樣不免引南印各邦不滿。
其次,更改國名會衝擊印度憲法。印度憲法在制定時體現了印世俗主義、多元化以及多樣性的價值觀,改名将某種文化及語言身份置于其他文化及語言身份之上,從而可能導致憲法條例產生争議。
無論如何,印度若成功改名,将會獲得一個最直觀的好處:按照英文排序,"India" 在世界排名第 78 位,而叫 "Bharat" 将能飛躍至 20 位,大大提前各國際會議、賽事中的出場順序。
【快來聊天啦】
我局有世界地理讨論群,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 如果你喜歡地理,可以來【微信公眾号後台私信】,用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運營小姐姐會根據情況拉你進群哦 ~
* 進群請務必自我介紹一下,直接回復 " 進群 "" 讀者群 " 之類的字樣不會有機器自動回復,只會讓後台的小姐姐很生氣≥﹏≤
* 申請人多時請耐心排隊等候回復。只要系統正常,工作人員就會逐一看到大家所有人的消息哦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壹圖網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