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學者:復旦流浪博士遭遇帶給我們哪些思考?,歡迎閲讀。
中新經緯 1 月 8 日電 題:復旦流浪博士遭遇帶給我們哪些思考?
作者 張玉臣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近期,復旦流浪博士的消息牽動很多人的心。最新消息顯示,孫博士當前已得到妥善安置,他本人也發聲感謝志願者助其重啓人生。復旦大學美國校友會 ( 紐約 ) 稱将根據他的精神狀況進行下一步幫助計劃。
在關于孫博士的消息中,我格外關注以下幾點:1985 年 1 月他被復旦大學少年班物理專業錄取,1989 年被李政道先生選中去美國深造,并獲得了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從事研究工作 7 年,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發表 32 篇高水平論文。而 1998-1999 年間,他開始涉足凝聚态物理研究,很快發表 10 篇 SCI 論文,研究内容深入且廣泛,顯示出他在物理學領網域的深厚造詣和敏鋭洞察力。然而,這樣一位具有天賦和潛力的物理學精英,為何沒有堅持做他具有特長的科學研究?
我聯想到同樣畢業于復旦大學、同樣留美已經成為舉世聞名的物理學家,卻在 2018 年的 12 月 1 日自殺的張首晟。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具有純潔天性、極高的物理學天賦的人未能堅守科學研究領網域?我認為科學研究,特别是基礎科學研究,它與所有困難并偉大的事業一樣,首先都是高度依賴精神驅動的活動,沒有精神動力和理想信念就難以在這樣需要做長期孤獨、寂寞堅持的事業上從一而終。
1918 年時,愛因斯坦在普朗克 60 歲生日慶典上表示,科學殿堂裏面大致有三種人:第一種因為科學是适合他們的運動或職業,使其能夠在科學研究中獲得精神體驗,同時相關成果也讓他們有成就感并帶來喜悦;第二種人是完全出于功利,渴望科學事業帶來的名望和利益。這兩類人随着環境而定,随時可能成為工程師、企業家、官員,如果上帝派一位天使将這兩類人都趕出殿堂,聚集在那裏的人将所剩無幾,但仍有普朗克這樣的第三種人會留在裏面。
普朗克這類人為什麼執着于科學事業?被動動機是這些天性渴望單純、潔淨的人為了擺脱日常生活中的粗俗以及讓人無望的沉悶,而主動動機則是希望通過探索未知,試圖繪出一幅簡化和清晰并更加美好的世界圖景,其中最令人渴望的是自然的和諧,這是普朗克這樣的第三種人無窮無盡毅力與耐心的源泉。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普朗克這樣能夠終生堅守科學殿堂的偉大科學家,承擔起人類世界更加純潔、和諧與美好的偉大責任,并在高尚精神信念驅動下產生持續動力。
我們真心希望世界上那些天性純潔、天賦極高的學術人才能夠樹立起普朗克和愛因斯坦一樣偉大的科學精神,堅守科學殿堂。世界需要你們,同時科學事業也能夠給你們更加淡定、和諧的人生。 ( 中新經緯 APP )
本文由中新經緯選編,因選編產生的作品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部門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選編内容涉及的觀點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責任編輯:董湘依 餘坤航
宅男财經出品
作者:餘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