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一位脱粉bot賬号運營者的自述,歡迎閲讀。
文 | 王若晔
起源于 twitter 的 bot 類賬号,如今卻在微博受到大量年輕人的追捧。
bot 是機器人 Robot 的簡稱,最早被用作指代 twitter 上的自動化程式。程式運營下的賬号,沒有自主意識,但是可以模仿真人,機械式地關注其他賬号和發布固定内容。在 twitter 最為出名的 bot 類賬号是模拟大笨鍾的 @big_ben_clock。同一時刻下,大笨鍾響幾下,@big_ben_clock 的推文就會自動發出幾個 "BONG",累月經年,不知疲倦,從未停歇。
經歷了國内本土化後的 bot 類賬号又有極大不同。
為減少定時發送等技術上的難題,國内的 bot 類賬号不再由程式操控,比起冷漠的推送機器,更像是一個個 " 樹洞 "。例如,科普冷知識的 @冷知識 bot、搬運搞笑視頻的 @天秀 bot、介紹老照片的 @老照片 bot 等,賬号的背後是一個個真人博主在運營管理。只是這些運營者發布内容時,依舊遵守 " 不透露真人情感,假裝自己是個機器人 " 的原則。
劉珊珊就是這樣一位 bot 類賬号的運營者,她運營的脱粉 bot,賬号粉絲已經超過了五位數。為更好的扮演互聯網機器人,她曾用小号關注了大量 bot 類賬号進行研究和學習,把賬号運營當作自己的一份事業來做。
但她最終遺憾發現,bot 類賬号在互聯網大肆收割紅利的日子已經過去,并非傳説中開通共享計劃就能月入過萬。尤其運營如脱粉 bot 這樣的飯圈性質賬号,往往還要承擔更多的壓力和猜疑。
以下是劉珊珊的自述:
01
起号前後,經歷了漫長的學習期
我最早接觸 bot 類賬号是在 2011 年,當時一個叫 @西安鍾樓 的賬号轉到了我首頁。它就是類似 @big_ben_clock 的賬号,每一個整點都會在微博報時,當時轉發裏的很多網友都是第一次知道微博還能這麼玩,覺得特别有趣。
後來,bot 類賬号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某一細分領網域愛好者的聚集地。像 @魯迅 bot、@俄羅斯文學 bot、@小熊貓 bot 等賬号,顧名思義,網友關注這些賬号就能在源源不斷的獲取相關信息。接收投稿,也成為 bot 類賬号的運營之法。
粉絲投稿,bot 代為發布,達成所謂的 UGC。這種風格就有點像古早網紅 @北美吐槽君。如果北美吐槽君還在,它的微博 ID 可能已經改成北美吐槽 bot 了。
到了 2018 年,飯圈中誕生了知名 bot 類賬号 @嘲羊區 bot。嘲羊區 bot 賬号原名是孫藝興 bot,每條微博的發布都是為了嘲諷明星張藝興。張藝興出道以來的舞台、采訪等物料,都能被挖掘出來成為嘲諷張藝興的素材。很多原本不認識張藝興和 EXO 的粉絲也會來嘲羊區 bot 這看笑話。可以説,自嘲羊區 bot 出圈以後," 天下誰人不嘲羊 "。
我第一次產生做 bot 類賬号的想法,正是受到嘲羊區 bot 的啓發。既然張藝興會因為嘲羊區 bot 而路人緣變差,那麼我為什麼不能給我讨厭的那個明星做一個類似的 bot 賬号呢?
有了這個想法後,我第一時間就去買号網站花 2 塊錢買了一個最便宜的微博賬号。但買完号後,剛改完 ID 就提醒賬号異常,無法繼續登陸。我想着,那就先收集那位我讨厭的明星的嘲諷素材,等賬号恢復正常後就有東西可發了。
但當你讨厭一個明星,看他的物料無疑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堅持看了一個小時物料後,我開始反問自己,如果做一個 bot 需要付出這麼多時間、精力以及 2 塊錢,那我為什麼不為我喜歡的明星做一個安利 bot,而是要為讨厭的明星做嘲諷 bot。
只是,做明星安利 bot 也遠沒有我想象中那麼簡單。飯圈中,不乏有粉絲把微博 ID 改成某明星 bot,專注發布某一明星的動圖、視頻或者采訪摘錄。這類 bot 只是改頭換面的明星資源博,在一個飯圈已經有成熟的資源博的前提下,bot 的作用微乎其微,鮮少有粉絲願意關注。我的安利 bot 運營了三個多月後,粉絲數依舊只有十幾個。
第一次運營 bot 類賬号失敗後,我總結了很多經驗。比如買微博号不能買太便宜的,開号後最好能找大 V 幫忙引流、bot 的主營賽道不能過于擁擠。運營某脱粉 bot 能取得成功,也印證了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
我的脱粉 bot 賬号就不是從網站買的号,而是用親戚的手機号注冊的。注冊後,沒有立即改 ID、頭像和簡介,而是關注 # 每日一善 # 話題養了一段時間号。養号後的賬号,就不會再出現登錄異常的情況了。
之所以想到做脱粉 bot,是朋友給我分享了一篇豆瓣脱粉小組的帖子。小組裏有我們圈子的粉絲在分享脱粉經歷,也有粉絲問有沒有人做一個脱粉 bot 的微博賬号,以供大家投稿。一則是聽到了群眾的呼喚,二來是我本身就一直想做一個 bot 類賬号,所以説幹就幹。
那天以後,我正式成為了一位脱粉 bot 的運營者。
02
處理投稿,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
在做脱粉 bot 前,我認真思考過,脱粉 bot 不同于明星嘲諷 bot 或者安利 bot,不需要看成堆的物料,也不需要深入讨厭或喜歡某一位明星,是飯圈中運營起來相對簡單卻又必不可少的 bot 類型。
随着 " 站起來追星 " 成為新一代飯圈風向标,對明星不滿而脱粉的人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表達欲。脱粉 bot 發布的所有内容,正是建立在這些人的表達欲之上。
飯圈的規矩是,脱粉回踩是可恥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曾經喜歡過某個明星但後來不喜歡了,這個人就成了粉絲眼中的叛徒和仇人,一定會被群起而攻之。如此一來,敢公開發表自己脱粉言論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説回踩——痛罵某個明星了。脱粉 bot 就是為無數個 " 這個人 " 提供傾訴的地方。
最開始,我運營的脱粉 bot 一周也接不到一篇投稿,因為粉絲體量小,知道我這個賬号的人不多。在朋友的提議下,我嘗試過私信大 V 讓他們幫忙轉發我的微博引流,嘗試過去豆瓣、快手、小紅書等其他平台宣傳我的賬号,還嘗試過讓我朋友寫投稿給我發。
而賬号真正擁有流量,是一次無心插柳柳成蔭。某位在圈子裏影響力不小的人,通過脱粉 bot 發布了一篇脱粉小作文,雖然我發布所有投稿時都會将投稿人的個人信息匿名,但依舊有人通過文風認出了他是誰。
他的那篇投稿被轉發了幾百次,我運營的脱粉 bot 也因此漲到了千粉。所以,我至今仍特别感謝他能來投稿,畢竟是他的流量帶動了賬号的流量。在那之後,脱粉 bot 每天都能陸續接到幾篇投稿,漲粉的速度也趨于穩定。
我原本以為賬号的運營會一直如此簡單但健康的重復下去,但事與願違,賬号粉絲數過萬後,煩惱也随之而來。
首先,投稿數量的增多導致我處理投稿的時間變長,逐漸開始影響我的日常生活。為了保證投稿的質量,我并不會每一篇投稿都發布。大家能在微博看到的脱粉小作文,是我已經依照内容流暢度、邏輯通順度以及是否跟我們圈子有關而篩選過的内容。
有些人的手機字體很花,寫的小作文看不清;有些人前言不搭後語,我讀都讀不懂;有些人明明不是脱粉,也要寫長篇大論發來給我看 ...... 運營脱粉 bot 後,最初是太閒,現在是太忙。
圖文無關
還有些人會冒充某明星粉絲來向我投稿,甄别投稿内容的真假也成為了我最頭疼的問題。後來,我效仿其他圈子的脱粉 bot,每一篇脱粉小作文都必須搭配一份自證。自證可以是購買代言的訂單截圖,可以是超話的等級截圖,也可以是演唱會門票。我不在乎用于自證的代言貴不貴、超話等級高不高,只要能證明是粉絲即可。
結果冒充粉絲的這些人,甚至會盜圖、P 圖來自證。如果我把虛假的投稿發出去,損傷的是賬号的可信度。為此,每一個自證我都要認真、仔細、嚴格的審核,我的業餘時間反倒都成了處理投稿的工作時間。
其次,是賬号被粉絲批量投訴。脱粉小作文中,常含有對該明星的 " 辱罵 ",罵他為什麼變醜、為什麼不愛粉絲了、為什麼不發專輯、為什麼演技這麼差。這些話是脱粉人的心聲,卻也是粉絲聽不得的 " 胡説八道 "。
一旦我接連發出關于某一位明星的脱粉投稿,這位明星的粉絲就有可能号召将我運營的脱粉 bot 拉黑并投訴。我曾因某明星粉絲的投訴而禁言一周,在那以後我就不再接這位明星相關的投稿了。但誰也無法保證,下次又是哪位明星粉絲來 " 執法 "。
運營脱粉 bot 之初,我是時間充裕的學生黨,現在我已經畢業并找到了工作。運營脱粉 bot 像是我的一個負擔。現在我也明白了,無論是運營哪一種類型的 bot,付出的時間成本都是所有成本中最高的。
bot 可以 24 小時無休地發布微博,但 bot 身後的人,需要休息。
03
變現遇阻,賬号未來發展成難題
想要暫停脱粉 bot 運營的另一原因,或許也與變現困難有關。雖然我運營 bot 類賬号之初,并不是為了賺錢。
據我研究,一些 bot 類賬号的變現方式是賣号。@嘲羊區 bot 的買主在買下賬号後發過一條微博,沒有直接明説價格,但也隐約透露花了 50 萬元左右。如今的 @嘲羊區 bot 不再是嘲諷張藝興的 bot 賬号,而是每天發布廣告的種草君,流量肉眼可見低了一大截。不過,對于原先的運營者來説,賣号收獲的真金白銀已經落入口袋,現在賬号的運營情況與他無關了。
但我沒有想過賣号,我運營的脱粉 bot 賬号顯然無法賣出過萬的價格的。而且雖然運營脱粉 bot 很辛苦,目前卻還舍不得徹底告别這個賬号,這是一種旁人難以理解的復雜的心情。
另一些 bot 類賬号的變現方式是接推廣。其實也有推廣通過私信找到我,但他們結合脱粉 bot 賬号的粉絲量以及互動數據,能給到我的傭金只有 1000-1500 不等。我覺得這些錢并不足以覆蓋我接推廣後可能造成的粉絲流失,所以一直沒有接到合适推廣。
飯圈賬号的傭金低在自媒體行業幾乎人盡皆知,能賺大錢的是科技類、軍事類的賬号,娛樂類賬号在微博等于白菜價。我也後悔過這麼沒有早點開一個科技類 bot,只是轉念一想,做科技類 bot 的難度之大,我大概無法駕馭。
微博共享計劃,是目前我通過運營脱粉 bot 盈利的唯一方式。微博平台會根據微博數、浏覽量、互動量等數據加權運算出賬号的具體收益。2022 年 7 月,脱粉 bot 賬号攢下了近 4000 元共享計劃的收益,這甚至已經是我領到過的最多的一筆錢。實際到手也沒有 4000,因為還需要繳納高昂的所得税。
我知道有些 bot 類賬号是受 MCN 管理,但我自始至終還沒有加入任何一家 MCN。只要加入 MCN,微博簡介中就會顯示你 MCN 機構的名字,大家也就知道你是帶有營銷号性質的賬号,飯圈很忌諱與營銷号扯上關聯,運營脱粉 bot 會更加困難。
但挂上 MCN 頭銜的好處也很多,同一家機構的大 V 會免費幫你的賬号引流,你也能經由機構聯系人拿到微博熱搜主持人、話題主持人,增大賬号曝光量的機會。而且不用再煩惱接不到傭金高的推廣。以後有靠譜的 MCN 機構,我還是會納入考慮範圍。
但這些都是後話,當下我們 bot 類賬号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其實是微博平台的私信規則在 6 月中旬改版了。
原先,只要我給賬号設定了自動回復,就能無限制地收到别人發來的私信。改版後的微博,私信變成了留言板模式,非會員用户每天只能給我運營的脱粉 bot 發布一條私信。許多人為了不暴露個人信息,都是開小号來給我投稿,所以沒有開通微博會員。但脱粉小作文和自證,并非一條私信就能説完。
看到其他 bot 類賬号陸續公布了郵箱地址和 QQ 号用于接收投稿,我也在猶豫要不要效仿。一旦開通郵箱,意味着我處理投稿的時間還會繼續增加,如果不開通郵箱,我又會連最基本的接投稿也無法繼續完成。
bot 類賬号發展至今,包括脱粉類 bot,有很多做大做強的範本存在,@kpop 脱粉回踩 bot 前幾天還登上了微博熱搜。bot 類賬号的運營演變成互聯網的亞文化,幾乎人人的關注列表中都有幾個 bot 為名的賬号。
我在想,是不是 bot 已經從是 " 無人格、純原創 " 的賬号代名詞,成為自媒體賬号盈利的一條捷徑。我也未能曲高和寡,開始不自覺地思考運營一個 bot 賬号能給我的未來帶來什麼。
(文中劉珊珊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