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放言“我是司法局的”遭圍觀,足為“權力幻覺”者戒,歡迎閲讀。
3 月 29 日,山西一網友發布視頻稱,自己開車與一女司機發生糾紛後,因對方持續辱罵選擇報警,結果女方在派出所放言 " 我是司法局的 "。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3 月 30 日,山西高平市司法局回應,經查,該女子确系高平市司法局工作人員,已予停職處理。3 月 31 日,晉城市司法局表示,對方為第三方勞務派遣員工,合同到期後将自行解除合同,不再聘用。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3 月 28 日下午該男子在駕車途中因為緊急刹車,與一名女司機發生了小摩擦。雖未造成事故,但雙方發生了口角,女子在現場對男子進行了錄像,随後在朋友圈發視頻持續辱罵男子,且追到社交賬号進行辱罵,不依不饒的辱罵行為讓男子選擇了報警。在派出所,女子放言 " 我是司法局的 "。
縱觀整起事件,這本是一起并未發生的交通事故,自兩人駕車離開後,此事應該結束了。但涉事女子先是不依不饒通過朋友圈、社交平台實施辱罵和人肉搜索。殊不知,這個舉動已涉及了網絡暴力,很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
更讓公眾反感的是,女子在派出所放言 " 我是司法局的 ",這一表述被輿論普遍解讀為試圖以公職身份施壓。涉事女子通過網絡暴力與身份标籤加持,一步步将小摩擦催化為輿論事件。作為司法局工作人員,本應恪守職業倫理,而不是錯把職業賦予的權力和地位當作肆意妄為的資本。該女子的言行暴露出個人法治素養的缺失以及部分公職人員的 " 權力幻覺 ",都遭到輿論的拷問。
公眾對公職人員的道德、行為準則的要求更高,任何 " 任性 " 言行都可能觸發連鎖信任危機。事後,當地司法局在輿情發酵後迅速回應,主動公開涉事者身份,及時采取停職措施,體現了對公職人員不當行為的不姑息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輿論壓力。
對公職群體而言,個人對公職身份應有更清醒的認知,須将法治精神内化為行為準則,避免個人言行失當造成對政府部分公信力的侵蝕。
文 / 黃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