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布局餐飲團購,小紅書能讓餐飲賺到錢嗎?,歡迎閲讀。
文 | 新餐考
曬、看、買、曬是小紅書圍繞 " 種草 " 生長出來的核心商業鏈路。開啓餐飲團購,打通 " 種草 " 到 " 消費 ",或為餐飲業帶來新增長。
小紅書,正在給餐飲業帶來一套新玩法。
9 月 3 日,小紅書本地生活官方賬号 " 土撥薯 " 發布一條筆記," 招募本地生活餐代運營服務商。" 筆記中提到,9 月起小紅書面向杭州、重慶、武漢、西安、蘇州、長沙等全國 49 個城市上線 " 餐飲團購 " 功能。
其陸續發布的相關筆記中強調,針對餐飲類目團購,為商家提供 "0 保證金入駐,2024 年 12 月 31 日前入駐的商家,傭金費率即技術服務費為 0.6%。"
小紅書商業生活服務業務群總經理覓陽曾提到,餐飲越來越多的通過種草成為消費者多元化目的消費的品類。而小紅書以其真實、利他、生動、豐富的餐飲内容,當之無愧成為餐飲行業種草主陣地。
如今,小紅書正式開啓餐飲團購功能,計劃實現從 " 種草 " 到 " 消費 " 的交易閉環,或為餐飲業帶來新的增長可能。
餐飲企業做團購為什麼要選小紅書?
土撥薯官方賬号的回答是:3 億月活用户真實互動,超 1 億本地生活筆記全方位種草。百億曝光話題打造本地生活熱點趨勢,買手帶貨實現商家變現。
如其所言,小紅書已成為當下年輕人的 " 日常生活指南 "。不論是吃喝玩樂、生活技能、還是學習就業,年輕人習慣了 " 遇事不決小紅書 "," 搜索 "" 種草 "" 拔草 " 是小紅書社區逐漸形成的用户價值。
在餐飲領網域,同樣如此,小紅書已成為消費者的重要交流陣地。
據《2024 小紅書餐飲行業方法論報告》顯示,随消費觀念與餐飲市場的變化,消費者在餐飲消費上也愈發理性、挑剔、專業,傾向于在到店前了解更多餐飲信息," 要吃到對的、吃到新的、吃到好的。"
小紅書 " 種草 " 理念,正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官方解釋," 種草 " 即 " 通過口碑傳遞產品價值 "。早在 2019 年時,小紅書就發現當時社區生态裏面出現了一種新的營銷方式。區别于用大量曝光來做用户觸達的品牌廣告,而是用更真實的内容,也就是 UGC ( 用户生成内容)觸達消費者、影響消費觀。
" 只是随手一發,沒想到筆記就火了。" 李微最近在淄博某家小飯館喝到了好喝的土雞湯,随手在小紅書發布了一篇分享筆記,沒想到只有 30 個粉絲的賬号,第二天就收獲了 800 多個點贊。
小紅書上有着不少 " 種草 " 爆文案例。在平台上搜索 " 美食攻略 ",能找到 2432 萬篇筆記。這些筆記的内容多圍繞着 " 去哪吃?吃什麼?求地址?" 展開。
熱度較高的筆記中,主要圍繞地方美食話題展開,如 " 廈門必吃榜 "" 廣州純吃攻略 "" 貴陽特色美食 " 等,點贊量均超過 1 萬,評論區也有大量對當地美食的讨論。
小紅書報告顯示,自去年以來大火的淄博燒烤、甘肅麻辣燙、貴州酸湯鍋,等地方特色美食在小紅書平台本地餐飲類目下的話題曝光量迅速增長,如天水麻辣燙搜索量同比增長 38962%,甘肅麻辣燙話題曝光量 6.8 億。
除了區網域性餐飲在小紅書集體出圈,不少餐飲品牌的破圈與走紅也離不開小紅書的 " 種草 " 機制。
最典型的例子是瑞幸、喜茶、霸王茶姬等新式咖啡、茶飲品牌。
一來,品牌們早早發力小紅書式營銷,通過官方小紅書賬号進行上新預告、新店預熱、活動周邊等營銷宣傳動作。此外,品牌們還積極發起話題引導粉絲進行内容創作,以收獲更高的傳播熱度。
截至 9 月,瑞幸小紅書粉絲量為 77.8 萬,喜茶 62.1 萬,霸王茶姬粉絲量 58.2 萬。
9 月 13 日,霸王茶姬推出新品 " 金烏扶搖 ",當天就在小紅書上發布了宣傳片,不到半天就獲得近千的點贊和收藏;品牌近期在小紅書發起的 " 開學第一杯喝霸王茶姬 " 話題活動,收獲 11.4 萬次浏覽量。
瑞幸官方賬号發布超過 99 篇與其爆款單品 " 生耶拿鐵 " 相關的内容。在小紅書平台,總共搜索到 66 萬餘篇 " 生椰拿鐵 " 筆記。
在餐企方面,海底撈無疑是典型的 " 種草 " 這一内容營銷方式的獲益者。
除了 " 海底撈點餐攻略 ",諸如 " 海底撈科目三 "" 海底撈玩具 "" 海底撈甩面 "" 海底撈美甲 " 等内容都是通過小紅書上的用户分享實現迅速傳播發酵。其中," 海底撈美甲 " 有近 30 萬篇相關筆記,熱度最高的點贊量達到了 23.4 萬。
在當下餐飲業競争已成紅海,價格卷無可卷的情況下,對于餐飲品牌來説,如何能跟消費者走得更近,如何深度理解用户需求,與用户共情是提升營收的關鍵。
小紅書社區,正是提供了這樣的場網域。
餐飲企業可以在其中挖掘用户在筆記、評論區留下的大量互動内容,了解消費者對于已有產品的評價,以及心目中應有產品的模樣,過程中甚至可能發現原先不曾設想過的營銷路徑。
曬、看、買、曬是小紅書圍繞 " 種草 " 生長出來的核心商業鏈路。
即消費者看到更具吸引力、可信、更深度的產品内容,被種草并產生購買意願;在購買轉化後,又會自發在小紅書上分享,進而沉澱更多真實、豐富的内容,這些内容又影響到更多人 " 被種草 "。
過去,在餐飲領網域 " 買 " 這一環節,發生在小紅書外的平台。
不少消費者的習慣是,在小紅書上被種草後,打開美團、大眾點評、抖音等平台團券,再到店消費。
小紅書此次在多城市開放餐飲團購,目的自是打通從種草到購買的交易閉環。一來方便消費者被種草或是搜索到美食攻略後能直接在平台内團券,此外,也是賦能餐飲商家,将内容流量變現。
2024 年 3 月,小紅書在平台 " 同城 " 頁面首次推出 " 地圖 " 搜索功能,在地圖上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展示附近的熱門景點、美食餐廳等内容。
如當位于武漢市武昌區,只要打開手機定位,在小紅書的同城頁面上就能看到一個懸浮按鈕——顯示「搜索 ▪ 武昌區」,點擊即可進入實時地圖,地圖上标注了美食,如蘇梅、伽米宴、楚采等餐飲店。
點擊進入門店頁面,可以看其他用户發布的與門店相關的點評筆記,以及用户收藏和打卡數量,便于消費者根據反饋進行篩選和決策,還能鏈接到百度地圖,一鍵導航至目的地。
這是小紅書向 " 精細化 " 本地生活服務内容做出的一大嘗試。
此後,9 月,平台針對餐飲類目團購,開放全國 49 個核心城市,并将 " 地圖 " 功能與 " 團購 " 功能相結合,為消費者提供一條龍式服務。
在此次調整之前,小紅書的餐飲團購服務僅限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成都五個城市。現在這五個城市之外,小紅書還将餐飲團購服務擴展到了多個省會城市和其他一線城市,同時也涵蓋了像臨沂和惠州這樣的三線城市。
而在用户端的一大調整是将團購套餐的入口移至地區下方的 " 探索 " 欄目。
過去,團購套餐的入口較為隐蔽,用户必須在特定的話題或筆記中才能找到購買鏈接。
調整後,在門店頁面原有的 " 留言、群聊、筆記、推薦菜 "4 個板塊基礎之上,增加 " 體驗 " 一欄,用户可以在開通團購的餐飲門店中購買所需的團購套餐券到店消費;此外進入門店小紅書主頁,上方也有 " 線下門店 "(地圖示識)入口,可點擊進入購買團購券。
據 36 氪報道,目前,這項業務是由小紅書交易產品團隊中的開放平台產品部門主導的,主要職責是提供一系列的交易產品服務,其中包括允許商家自主入駐和經營的相關產品,以及配套的代運營服務產品。
盡管該團隊規模不大,且暫時沒有專門的商務拓展(BD)人員,現階段将借助第三方服務商的力量來拓展商家合作關系。
目前,在 49 個指定城市中的餐飲商家可以選擇自主入駐團購服務,或者通過第三方服務商來接入。
" 長春必打卡的餐廳,出小紅書團購了哈!!"" 哇哇哇,團購終于來了,已經入駐啦,蹲一個運營學習群。"
9 月 3 日以來,餐考君在 "# 小紅書團購 " 話題最新内容中發現長春、杭州、成都、深圳等地的部分個體、中小型連鎖餐廳已率先上線團購套餐。
如長春這家名為麻雀牌小龍蝦的連鎖店,共推出 7 項團購套餐,其中還有一個是 " 小紅書專屬 " 套餐,頁面顯示價格為原價的 7.7 折。另外 6 項團購套餐,與門店在抖音、大眾點評、美團上線的套餐大體一致。
眼下,餐飲市場競争日益激烈,商家們開始在各大平台上線團購活動,争奪存量用户。
正如一位餐飲從業者所言," 餐飲,差的是流量,今年的餐飲從業者不減反增,同行都在拼命搶線上流量 ",除了行業本身競争激烈,還因為各路信息制造了巨大的危機感。
另有行業人士提到:"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平台的威力,平台不僅僅提供了一種交易方式,還是一種營銷方式,它會影響餐飲人的利潤,會影響消費者對餐廳的判斷。
信息爆炸時代,餐廳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多,消費者需要通過平台去甄選餐廳。像國外也有谷歌,會把餐廳 / 酒店 / 路線推薦給你。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小紅書此次在全國大範圍開放餐飲團購,無疑是順勢而為,在深耕本地生活領網域的同時,也為商家提供了新的業績增長可能。
不過,目前來看各地餐飲品牌還處于觀望階段,開通團購服務的商家并不多,且主要為個體户、腰尾部餐飲連鎖。
一些品牌表示,雖然小紅書的低傭金政策具有吸引力,但考慮到新渠道的投入成本和市場不确定性,他們更傾向于持觀望态度;部分中尾部商家也在權衡利弊,對是否開通小紅書專業号并支付額外服務費更為謹慎。
遲疑的原因還在于,消費者在小紅書平台上餐飲團購類目消費習慣尚未養成,大多習慣于使用平台的搜索功能後再轉跳到美團、抖音等頭部團購平台下單。
自去年以來,各平台餐飲團購大戰愈演愈烈,團購折扣政策不斷推新,價格門檻一降再降,在抖音、美團等平台,到處是 4 折甚至 2 折的低價團購。
這使得不少餐飲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更注重平台團購活動的性價比。
對小紅書而言,後續是否會遵循市面上 " 流量+低價 " 的團購思路推進,以及能否真正打通社區 " 種草 " 和 " 購買 " 交易行為,幫助商家實現盈利增長,也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