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小米造車,雷軍需要“強副手”,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連線出行,作者 | 周雄飛
小米為了造車,内部高管團隊還在變動。
近日,據 36 氪等多家媒體報道,小米汽車發布了多項高層職位變動的信息,其中包括供應鏈部總經理的職位,由來自全球供應商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的黃振宇接替小米汽車部副總裁李肖爽。
供應鏈業務完成職位更替後,李肖爽将會兼任小米汽車市場部總經理一職,還是直接向小米董事長雷軍匯報。除此之外,身為小米 " 老人 " 的秦智帆,會擔任市場部副總經理,與李肖爽搭配來管理小米汽車市場發展相關事宜。就此,小米汽車内部又完成了一輪高層 " 換陣 "。
對于這輪内部高層調整,雖有多家媒體報道,但在行業内并未引起太大的關注和讨論,這或許源于搶人這件事,已是小米汽車的 " 平常事 "。
自雷軍于 2021 年 3 月宣布小米入局造車以來,一直在搶奪行業中的造車人才。從最早在小米官網上廣發 " 英雄帖 " 來招募人才加入,到之後幹脆用高薪和股權去其他車企 " 挖人 ",來擔任自家造車業務的高管。
其中就包括原上汽通用五菱市場負責人周钘和前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峥楠,前者來到小米後已主管小米汽車市場部一段時間,但據報道周钘目前已倉促離職;而後者已是小米汽車的高級顧問。
之所以會如此高薪挖角高管,雷軍的目的很明顯——想找懂造車和賣車的人才來做副手,一起打造小米汽車品牌和產品。
畢竟,對于造車這件事,此前常年布局智能手機乃至 3C 消費電子產品、未深入了解造車行業的雷軍和小米,還都是學生。
就在兩個月前的 2023 上海車展上,已宣布造車的小米并未參展,但雷軍卻以觀展人的身份來到車展,分别打卡了蔚來、小鵬、極氪、高合以及 BBA 等眾多車企展台,并且詳細體驗了各品牌的最新產品,在一些網友看來 " 雷軍就差用皮尺量產品尺寸了 "。
而在此前的一兩年内,雷軍還親自帶隊去到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等車企總部,參觀生產線和體驗這些品牌的產品。
從參觀車企、到打卡上海車展,再到用高薪挖人找副手,雷軍這些動作的背後,不僅是為了實現 "2024 年量產首款量產車 " 的承諾,更是為了學習和彌補自身在造車領網域的欠缺和不足,以便在首款車型發布之時,其產品還能在新能源汽車戰場中占據優勢。
如今,雖然小米官方一直強調造車進度超預期,但首款產品詳細參數和細節還未公布,以至于業内對其產品的競争力有不少質疑。距離小米汽車明年正式量產的期限,也只有半年時間,雷軍和小米汽車能證明自己嗎?
小米造車,人才戰火還在彌漫
在挖人這件事上,小米汽車還在繼續着。
按照小米汽車透露的信息看,這次内部高管的調整主要聚焦于供應鏈和市場營銷兩個領網域,其中供應鏈部門由現任小米汽車副總裁、原麥格納中國區副總裁黃振宇兼任,直接向雷軍匯報。
據連線出行了解,黃振宇在麥格納任職期間,曾參與了麥格納和北汽新能源的多項合作,其中就包括名為 " 藍谷麥格納 " 合資工廠的建立,也就是業内熟悉的 " 北汽藍谷智造基地 ",以及極狐 ARCFOX α T 首款車型的量產上市。
由于小米汽車并未公布黃振宇何時加入的時間,按照極狐 ARCFOX α T 于 2020 年上市,再加上小米汽車 2021 年 9 月公布的 17 位造車高管未有此人來推測,小米汽車挖來黃振宇,應該是最近的事情。
在業内看來,基于黃振宇此前在麥格納供應鏈方面的管控經驗,由他來把控小米汽車的供應鏈,是較為合适的人選。
小米對于人才的渴求,從宣布造車那一刻就已開始。
2021 年 6 月,也就是雷軍宣布小米造車的三個月後,小米官網的招聘頁面中上線了眾多與汽車制造相關的工作崗位,從自動駕駛、到整車制造、再到傳感器、控制、感知和研發等細分領網域都有涉及,且這些職位當時都屬于 " 急招 " 屬性。
連線出行查看了目前小米官網中的社招信息,截至發稿前可以看到針對智能汽車類的招聘需求依然有許多,比如車載電源硬體工程師、自動駕駛仿真研發工程師和高精地圖算法工程師等職位依然處于招聘頁面的前列。
小米現招部分崗位,截圖自小米官網
與發布 " 英雄帖 " 同步進行的,還有更為直接的挖人。
就在小米汽車發布招聘需求的當月,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小米已經在全球範圍内挖自動駕駛領網域的大佬和專家,而薪資基本以 " 百萬美元年薪起步 "。此外,小米還會以較高的股權激勵作為挖角的競争力。
這其中以挖角吉利研究院院長胡峥楠最為人知曉。2021 年 6 月,據多家媒體報道,小米汽車當時正在挖角胡峥楠,并開出了股權加薪資達 10 億元的待遇。對于這一傳言,胡峥楠彼時曾辟謠,表示 " 消息不實 "。
但三個月後,胡峥楠在個人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他個人已經加入雷軍創辦的順為資本,會專注于智能汽車技術生态領網域。在業内看來這一表态不僅印證了此前小米挖角的傳言,同時也順利成為了雷軍造車之路上的 " 關鍵副手 ",基于胡峥楠在造車領網域的多年經驗,可以幫助小米造車快速推進。
對于胡峥楠為何是加入順為資本,而不是直接加入小米造車團隊,針對這一疑問小米汽車官方一直沒有給出解釋,由此業内彼時猜測或許是礙于競業協定的束縛,同時也是避免此後車型產品中出現專利侵權的風險,畢竟汽車圈内由于跳槽被專利侵權訴訟已是常事。
引入胡峥楠之後,小米汽車挖掘大佬的節奏變得更加頻繁。
胡峥楠加入順為資本當月,小米汽車公布了包括雷軍的 17 人高管團隊,除了一些小米公司 " 老人 " 之外,該團隊中還包含了曾是寶馬 i/M 品牌外觀設計師的李田原,該人會負責小米汽車的外觀設計。
小米汽車 17 人高管團隊,圖源雷軍個人微博
再到去年 1 月,小米汽車官宣了一則高管任命,于立國會擔任小米汽車副總裁兼小米汽車北京總部政委,負責統籌小米汽車綜合管理工作、專項業務推進以及小米汽車北京總部組織和人才建設,向雷軍匯報。
據了解,于立國曾擔任北汽集團戰略規劃部部長、北汽新能源黨委委員 、北汽新能源執行副總經理,并兼任過藍谷智慧能源公司董事長以及 ARCFOX 事業部總裁。主導成立了極狐汽車高端汽車品牌,對于新能源汽車品牌中長期產品規劃、用户體驗設計、數字化應用等方面經驗豐富。
六個月後,雷軍又從上汽通用五菱挖來了人才。去年 7 月,據第一财經等媒體報道,原上汽通用五菱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周钘已經正式加入小米汽車,擔任小米汽車營銷方面負責人,直接向雷軍匯報。
不過,就在周钘入職小米汽車 7 個月後,已于今年 2 月倉促離職,由此才有了目前李肖爽和秦智帆兩位高管來掌控小米汽車市場部的内部變動。
基于以上信息,可以看到小米汽車對于人才的渴求、尤其是對造車行業高管的挖角是一直在進行着的動作。而這背後,也體現了雷軍和小米在造車領網域想要補足短板的急迫。
強副手、真技術,都是小米造車的剛需
自打開始造車,雷軍就走上了一條不能回頭的道路。
" 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決定親自帶隊,我願意壓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2021 年 3 月底,在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如此高調説道。
雷軍宣布小米入局造車業務,圖源雷軍個人微博
緊接着在一個月後的一次直播中,雷軍透露道 " 小米汽車有可能在三年後面世 ",再加上之後雷軍在不同場合的表态,2024 年逐漸成為行業内外公認小米汽車量產的最終時刻。
這就意味着,造車這件事并不是一個随時可以停下的業務,而是雷軍和小米押注未來和證明自身的戰略業務,且這一業務從開始到交出首份 " 成績單 " 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年。
但一個事實也擺在雷軍面前——在造車這件事上,自己和小米都是 " 門外漢 "。
眾所周知,小米在宣布入局造車之前,一直是在智能手機、3C 消費電子產品以及 IoT 領網域進行布局,對于智能汽車領網域,雷軍的順為資本雖然分别在 2015 年和 2017 年參與了蔚來和小鵬汽車的融資,但對于造車領網域的了解并不深入,更不用説自己造車。
為了實現造車的從 0 到 1,不怎麼懂造車的雷軍首先就需要找到一批懂造車的人才,來做自己的副手,幫助自己實現 " 造車夢 "。
" 跨界造車玩家和傳統汽車行業的高層人才流動,是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選擇,由于跨界造車企業對于汽車行業運行規則并不熟悉,就需要引入汽車行業的管理人才才能幫助其更好地把握市場。"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對連線出行表示。
正因如此,才有了上文提到的小米會花費重金和股權,來吸引胡峥楠、于立國等造車大佬加入的案例。這樣的案例還發生在其他跨界造車玩家身上,比如在集度成立初始,其 CEO 夏一平就會花費大部分精力放在招聘造車人才上,并用高薪來吸引人才加入。
除了人才之外,對于造車 " 門外漢 " 的小米來説,還需要諸多造車技術的支撐。
沒有技術,就花錢買來——這應該是雷軍認為可以快速補足造車技術短板的最好方式。因為在小米造車之際,雷軍就已宣布要以 " 未來 10 年投入 100 億美金,首期投資 100 億元 " 的資本優勢,作為入局百年汽車工業的敲門磚。
這之後 " 買買買 " 便開始了。2021 年 9 月,小米就投資了黑芝麻智能,這也是小米汽車對智能汽車上遊核心芯片環節的首筆投資;對于新能源汽車 " 心髒 " 的動力電池領網域,小米汽車先後對衞藍新能源、珠海冠宇、中創新航、贛鋒锂電、蜂巢能源等多家電池上進行投資。
随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智能化能力也已成為評判一款產品的重要指标之一。由此,小米汽車對這一領網域的投資布局同樣很深入。
小米開啓造車的 5 個月後,其就宣布用 7737 萬美元(約合 5 億元人民币)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DeepMotion(深動科技)已發行的所有股權,就此補足自動駕駛技術和算法上的不足。
軟體之外,小米還在當年看中了縱目科技和禾賽科技兩家自動駕駛領網域上下遊的企業,前者是一家提供 ADS(自動駕駛系統)和 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技術和產品供應商;而後者則是一家聚焦于激光雷達傳感器研發的供應商。
自動駕駛之外,小米汽車還盯上了智能泊車領網域。在 2021 年 8 月參與了一家名為愛泊車企業的戰略融資,其是一家專注于城市級智慧停車的企業,通過 AI 技術,為大規模城市級智慧停車提供解決方案。
愛泊車被小米投資情況,截圖自企查查
通過小米汽車在自動駕駛領網域的這些上下遊布局,或許可以看到小米汽車正力求在首款產品上實現行泊一體化和高階自動輔助駕駛等優勢能力。
以上這些布局動作,被業内視為小米汽車正通過重金求人才和花錢買技術的雙重布局,來補上自身在造車技術和研發上的不足,以及追趕已落下的行業發展進度。
但對于雷軍和小米汽車而言,留給他們的時間已然不多了。
小米汽車,等不起了?
小米造車以來,行業内外對其進程總有一種感受——慢了。
會有這種感受,不僅是因為小米入局新能源造車領網域的時間已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 7 年之後,整個賽道不再是一片藍海,而是已聚集了特斯拉、比亞迪、蔚來、小鵬和理想等一眾強勢玩家。
更為重要的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小米開啓造車之路後,行業内外也沒看到其在造車進程上有多少加速追趕的迹象。
回過頭來看,雷軍官宣小米入局造車的那場發布會上,除了這個造車決定算是唯一信息點之外,整場發布會更多是講述他自己的思考和體會,沒有太多幹貨。
在當年其他雷軍露面的直播活動中,雷軍除了透露了 " 首款產品有可能三年後面世 " 之外,對于首款產品的車型細節、價格區間以及產品定位等問題,均以 " 可能 "" 大概 " 等莫能兩可的詞語來回應,實際信息沒有多少。連線出行曾在《雷軍 " 造車 ":車子還沒影,造勢要趁早》一文中對此詳細進行描述。
" 小米汽車首款產品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 這一正式官宣,或許還是雷軍迫于行業内外的追問下,于 2021 年年底才遲遲公布出來。
圖源雷軍個人微博
而在彼時,幾乎與小米前後腳宣布造車的其他跨界玩家,動作上則顯得更快一些。
阿裏巴巴、上汽集團和張江高科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旗下 L7 和 LS7 兩款產品在 2021 年已經完成發布,并亮相于當年的上海車展。華為、長安汽車和寧德時代共同打造的阿維塔品牌及旗下首款產品阿維塔 11,也在當年底被發布。
相比之下,百度與吉利聯合的造車項目雖然沒有在 2021 年發布自己的首款產品,但在當年也公布了 " 集度汽車 " 的品牌名,并且透露了首款產品的價格區間會在 20 萬元以上,計劃在三年左右實現量產。
目前,智己 L7 在去年 3 月上市,智己 LS7 也在今年實現上市;阿維塔 11,也在去年 8 月正式上市。集度旗下首款產品—— Robo-01 探月限定版,也在去年 10 月正式宣布上市。
反觀雷軍和小米汽車這邊,截至目前官方僅是公布了一段自動駕駛路測視頻、以及透露首款產品已通過冬季測試。除了這些之外,不僅沒有對外發布首款產品,甚至就連首款產品的外觀尺寸、產品定位和價格區間都沒有官方發布出來,在造車進度上已肉眼可見地落後于阿裏巴巴、百度和華為等跨界玩家。
基于這一現狀,再加上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已進入下半場戰局,業内也有聲音認為小米在造車這件事上,已經等不起了。
今年初,幾張疑似是小米汽車首款產品外觀的諜照在網絡中流傳,根據照片可看出具備流線型、溜背式、一體化天幕、傳統三廂車型等特征。對此,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在微博上很快作出回應,表示這是二級供應商保密的設計檔案泄密。
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對于網傳小米新車諜照的回應,截圖自王化個人微博
這也意味着,這些流傳的外觀照片極有可能就是小米汽車首款產品的模樣,再加上今年 2 月部分網友曝光的小米新車冬測的圖片,進一步讓外界對于小米汽車首款產品有了更多了解。
綜合現有信息,小米首款車型很有可能是一款中型轎跑,前臉采用了封閉式進氣格栅和分離式大燈,在最下方保留了進氣口;車尾尾燈被設計成較為犀利的形狀;車頂采用了一體化天幕,以及可以明顯地看到鳥瞰式激光雷達的安裝位置。
假若被曝光的這個車型就是小米汽車的首款產品,那麼在行業中或許很難找到優勢。因為就這款產品整體看,設計上沒有太多亮點,屬于中規中矩的設計,同時在部分設計細節上,還能看到許多在售車型的影子。
比如車型外觀和尺寸上,與特斯拉 Model 3 非常相近;前臉與前大燈設計,能看到有部分智己 L7、保時捷 Taycan 的元素;而在車尾設計上,與蔚來的 ET5 有些相似。
另據晚點 Auto 報道,小米汽車首款產品的售價會是兩個版本,一個版本定位 26 萬 -30 萬元區間,另一個版本在 35 萬元以上,根據版本不同,在三電配置和智能化方面也會有些許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20-30 萬元區間,正是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中競争最為激烈的細分賽道之一,而 35 萬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汽車賽道,同樣也已聚集了特斯拉 Model S、蔚來 ET5、智己 L7 以及比亞迪漢等諸多熱門車型,競争壓力較為明顯。
在汽車銷售行業資深專家孫浩看來,基于被曝光的產品力有些不足,再加上小米汽車目前還未拿到造車資質,因此小米汽車在造車進度上還需要加快速度,争取盡早推出首款產品。
孫浩同時認為,未來在新能源汽車 20-35 萬元左右的賽道上肯定還會有更多玩家和車型出現,BBA 等傳統車企也在加速發力 35 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賽道,這就意味着在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車戰場上,小米造車進度往後越拖晚一天,競争力就會更減弱一些。
對于小米汽車的前景,雷軍在今年 2 月曾提出一個目标——争取 15-20 年内進入世界前五,并且針對小米造車是否太晚的質疑,他表示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間(造車)都不晚。
只不過,對于行業及公眾而言,或許已經沒有太多耐心來聽雷軍喊口号了,他需要盡快拿出產品來證明這一切。
(文中孫浩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