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税鬧劇下,在美華人經歷了什麼?,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美國南部城市達拉斯,當地晚上 10 點,天色早已漆黑,孩子們和妻子已經入睡了,只有老方一個人依舊安靜地守着電腦,聚精會神地凝視着最新新聞。螢幕上顯示的,是關于美國政府的一條條報道,而每一條報道都指向了同一個主題——那就是 " 關税 "。
自 4 月 2 日,美國對華關税税率就如同快速上漲的洪水,從 34%,到 104%,再到 125%,一次次的變化,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他的神經。
作為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華人,老方無法忽視這場争端,他是一名商人,主要為赴美做生意的企業提供服務支持。過去幾年裏,他接觸的絕大多數客户都是中國企業主,這些客户布局美國的理由大同小異——規避中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失去供應鏈的華人企業主
最近二十多天,老方的客户們在美國的生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名華人客户這些天跟老方大倒苦水,關税鬧劇讓客户陷入兩難境地。他的業務是從中國進口商品,再提供給美國客户。按照眼下的關税税率,繼續從中國進口商品會 " 賠死 "。可不從中國進貨,他跟美國客户籤下的合同就無法履行," 沒法跟客户交代。" 進也不得,退也不得,聊到最後,彼此只剩唉聲嘆氣。老方除了安慰,也只能跟着對方一起發牢騷:" 美國這麼搞,最後遭殃的不還是老百姓嗎。"
另一個華人客户則告訴老方,既然從中國進口暫時行不通了,實在不行,自己就在美國開工廠算了," 要加快美國工廠的進度。"
" 可這麼短的時間,肯定來不及。" 老方不由得潑冷水。
但客户的态度很堅決:" 這個美國工廠只負責組裝,其他的零配件該從中國進口,照常進口。" 這個辦法讓老方哭笑不得," 按照特朗普的關税政策,那些進口的零配件該交關税,還是要交關税。對產品成本影響微乎其微。"
開始尋找替代供應鏈的華人客户也不在少數,他們将目标鎖定了東南亞。這種做法,在老方眼中同樣是一場冒險," 東南亞也被加了關税,税率同樣不低 "。4 月 9 日,美國是給了東南亞國家 90 天的關税豁免期。" 可誰又能保證 90 天後,關税不會重新加征呢?"
從 4 月 2 日到現在,面對特朗普朝令夕改的關税政策,老方和客户幾乎束手無策,而他們的遭遇,也不過是這場關税鬧劇下的一個縮影。
鬧劇引發的連鎖反應正在擴大。關税加征後幾天裏,全美國爆發了超過 1000 場抗議遊行;緊接着,因為關税政策的頻繁變更,美國海關的關税系統直接發生了故障;後來又有經濟學家爆料,特朗普的關税公式計算錯誤;甚至,還有美國參議員質疑特朗普正在利用關税政策來操縱股市。
對老方這樣的生意人來説,許多觀念也在這種混沌狀态下發生了改變," 原先在美國,政治歸政治,生意歸生意。現在看來,形勢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原本對政治不感興趣的他,也被迫開始關注起了美國政府的動向," 我感覺自己快要變成政治學學者了。"
被改變的消費與生活
美國媒體曾做過調查,發現經濟問題是特朗普支持者們關心的第二高話題,僅次于移民。許多美國人感到經濟情況比過去更糟。
雖然從數據上看,從 2020 年到 2023 年,4 年的時間裏,美國人均 GDP 達到了 8 萬美元以上,增長接近了 30%,家庭年收入的漲幅将近 20%。但與此同時,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在不斷高升。從 2020 年到 2023 年,美國 CPI 累計增長約 20%,而 2024 年又繼續增長了 2.9%。近五年裏,美國 CPI 平均增幅超過了 4%,面臨嚴重通貨膨脹的風險。
對于在美國生活的普通人來説,這些經濟指标所帶來的感知,是具體而強烈的。
從中國移民至美國的朱博士,目前在紐約一家生物公司裏工作,從 2008 年到現在,他在美國度過了十七個年頭。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去年時,他貸款八十萬美元,在紐約附近買了一棟一百萬美元的學區房。幾年以前,同樣的一棟房子,價格只要六七十萬美元。
每月房貸 5000 多美元,加上車貸,還有孩子的幼兒園學費,這些固定開支耗盡了朱博士工資的絕大部分。月底一看賬單,他一萬多的收入所剩無幾。
在生活成本上,普通美國居民無法對近幾年物價的飛速上漲感受深刻,朱博士感覺身邊的一切商品都在漲價," 就連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都貴了好多。我記得以前只要四五美元,現在卻要花 8 美元。" 他很懷念幾年前的物價," 那時候 100 美元能買很多東西,現在什麼都沒買,錢就花沒了。" 老方粗略估算了一下,一些日常消費品的價格上漲了 " 大概 30% 到 40%"。
老方觀察到,物價變化正改變着許多美國人的生活習慣,在達拉斯,一個足療店的老板娘告訴他,這幾年裏,店裏的生意越來越冷清,許多熟客很少再來光顧。而且,很多客人就算消費,也不再樂意掏小費。這在以前簡直無法想象。
" 説白了,是因為工資增長追不上通貨膨脹,人們沒有錢去捏腳 …… 這説明美元不值錢了。" 老方説。
一連串的社會問題也與經濟波動有關。數據顯示,2020 年至 2023 年,美國每一年的兇殺率均高于 2019 年水平。而槍支襲擊率,直到現在沒有下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在洛杉矶生活的華人張小姐眼中,是因為物價上漲,許多人生活拮據,不得不去 " 撈偏門 "," 沒辦法,那種環境下,人人都只想拼命賺錢。"
兩年前,張小姐的一個朋友為了應對經濟壓力,偷偷将自己車庫改造成了 " 夜店 ",白天時照常工作,晚上搖身一變,偷偷在 " 夜店 " 賣門票和酒水。然而這間 " 夜店 " 沒開多久,他就因為一次客人之間的衝突,慘遭誤殺。最後錢沒賺到,命卻丢了。
大半個月的關税風波,也在加重美國居民的通貨膨脹預期。密歇根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脹預期升至 6.7%,是過去 44 年裏的最高水平。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 · 波森也表示,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已經高達 65%。
雖然老方感覺周遭物價變化并不顯著,但客户的告訴他,這只是因為供應商在美國本地的庫存還算充裕,如果庫存被耗盡,價格變化在所難免。
老方也了解到,他的一部分客户,也正打算趁着關税波動,提高商品售價," 大家現在還未漲價,是在等競争對手的動作。一旦有人率先漲價,那肯定整個行業都會迎來漲價潮。現在就在等一個‘出頭鳥’。"
勞動力,制造業回流的難題之一
以關税做武器,是否真的能讓制造業回流,仍然是個疑問。畢竟,一個無法繞過的現實問題擺在特朗普眼前:美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合格工人了。
以台積電為例,2021 年 6 月,位于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開始破土動工。按照原計劃,2022 年 9 月,工廠内将開始陸續搬入新設備,然而直到今年,這家工廠才開始正式投產。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南京的台積電工廠從建設到投產,僅僅用了兩年。
據台積電的一名主管透露,亞利桑那州工廠之所以會耽誤了這麼長時間,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缺少有經驗的工人來建造半導體制造設施,而且許多人對芯片制造廠的要求也不熟悉。不得已,最後他們只好從其他地方調配工人,來滿足建設需求。
與此同時,美國工人如何管理,也是台積電海外工廠需要面對的現實。台積電對工人的管理素來嚴苛——每天工作時間 12 個小時,不分工作日和周末;工廠遇到緊急情況,哪怕是半夜,員工也會被叫來加班。對習慣了八小時工作制,過慣了雙休日的美國工人來講,這幾乎難以想象,許多勞動力因此離職。
台積電的解決辦法簡單粗暴:既然美國人不行,那幹脆引入台灣員工。于是鳳凰城的 2200 名員工裏,接近一半的人都是來自中國台灣的移民。
無形之間,出現一個頗為諷刺的場面——美國政府希望海外投資能提升美國人就業,但換了個地方,海外員工依然在搶占着美國本地人的工作。
對于中美工人的這種差異,老方早已見怪不怪。他記得有一次陪着客户去一家工廠,随同的中國工人在操作機器時,在幾米高的梯子上爬上爬下,如履平地,一度看得美國當地工人目瞪口呆。
在老方看來," 同樣的工作,咱們講究效率,美國人看中自己安全不安全。" 他覺得這種差異不光是文化造成的,也和美國長久以來制造業流失有關," 過去幾十年裏,美國人已經習慣了安逸悠閒的生活,不再習慣于吃苦耐勞。"
一個在美國開辦工廠的客户也告訴老張,就算再怎麼培訓,也依舊難以在短期内讓美國工人達到中國工人的水平," 雖然有顯著提高,但也只是和越南工人旗鼓相當。"
華人的擔憂
相比經濟問題,更讓老方、朱博士擔憂的是華人接下來在美國的處境。
4 月 4 日,萬斯在接受電視台采訪時,公然稱呼中國人為 " 鄉巴佬 "(Peasant),甚至還特意重復了兩遍。在老方看來,萬斯作為一個成熟的政客,每一句話都有其背後的深意," 不管他心裏是不是真的這麼想,但既然他這麼説,就可能代表了某些群體的态度。" 他隐隐約約也耳聞過一些不好的聲音," 有人説中國人都是奸商。都是靠血汗工廠來搞傾銷。"
朱博士覺得,雖然目前為止,他的日常生活并沒有遭受影響,但還是隐隐感覺到了一絲憂慮," 咱們招誰惹誰了,憑什麼天天挨罵。這不明擺着不希望中國人在美國好好過日子麼?"
截至到 4 月中旬,美國超過 900 多名大學的學生和教職員被取消身份,面臨去留危機。代理中國學生訴訟的律師認為,其中多數人來自中國,有明顯的 " 種族歧視 " 嫌疑。
看到此類新聞,老方也有些許不祥的感覺," 雖然説來美國投資的人,還沒有被抽成三六九等,但未來會不會呢?" 老方從不同渠道,或多或少地聽一些美國人表達出了類似的觀點。他擔心這些雜音會變得強烈,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致命性打擊。
然而無論朱博士還是老方,對于這些的謾罵都沒有任何辦法。赴美十幾年,從二十幾歲到四十歲,他們在異國他鄉度過了生命中寶貴的十幾年,完成了娶妻、生子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美國生活已經成了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他們無法輕易從這裏離開。
" 我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那一晚,老方關上了電腦。彼時的妻女早已入睡,窗外唯有一片靜悄悄。達拉斯的黑暗,恍惚間讓他想起了剛來到美國時候的場景。那時,人們正在經歷上一個全球化浪潮,地球村經常被大家談及,人們都相信,全世界的連接将更加緊密,不同國家的交流會越來越開放、包容。只是,十幾年過去,一切都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