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姚期智: 在人才自給自足與高端人才引進上,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歡迎閲讀。
《科創板日報》12 月 14 日訊(記者 張洋洋)" 最近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在招聘高端人才時我發現,國内大學畢業的人才,他們的創新成就和工作成果,跟海外引進的人才相比不相上下,他們的工作非常傑出,這在以前是少見的。"
在 2024 浦江 AI 學術年會上,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分享了這樣一個觀察。
當下,大模型還在快速發展,不管是技術迭代、人才培育、產業落地,都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如何讓 AI 更好服務產業?面對供不應求的 AI 人才,中國 AI 產業會給出何種解法?在正在進行的浦江 AI 學術年會上,多位來自 AI 領網域頂尖的學者專家發表了他們的觀點。
▍高端人才自給自足迎來轉捩點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迅速,AI 已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它的發展需要更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性基礎科研成果,也需要更多高端人才。
過往,在讨論中國 AI 產業的發展,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人才缺乏。
在這次的 2024 浦江 AI 學術年會上,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在本土 AI 人才培養上,從大學生到博士生展現出來的面貌均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國内博士與海歸博士的水平不相上下,在人才的自給自足上,在高端人才引進上,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姚期智説,最近清華大學新的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在招聘高端人才上,過去三四個月招聘成果非常好," 我們不但吸引到許多國際尖端大學尖端 AI 實驗室青年人才,更可喜的是,我們也成功地引進了多位國内大學畢業的人才。在過去這是比較少見的 "。
對于人才培養的問題,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于海内外都有過求學經歷的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陸超超,對此深有感觸。
" 這兩年,大模型火起來後,國外高校的計算資源較少,這會限制大模型研究。學校裏分的組和研究方向很多,導致分到每一個組的資源就更少,所以學生們更多是做一些小研究,不可能把規模擴上去。即使去國外,如果想從事前沿的大模型研究,也很難得到很好的資源支持研究。"
陸超超説,但是反觀國内一些高校、實驗室,比如他現在入職的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有寶貴算力等在内的充足的資源支持,有助于做出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我覺得這也是近兩年很多優秀人才留下來在國内讀博的原因。"
引進人才只是第一步,人才培養同樣至關重要,要讓人才扎根、成長。真正有抱負的青年科學家關注的不只是短期薪水和資源,而是長期的發展機會,因此要重視人才培養。
" 各個大學、研究機構的成長,培養新的博士、一流的博士指日可待。" 姚期智認為," 下一步是怎樣讓剛剛進入獨立研究的年輕人才有一個相當于國外博士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怎麼樣培養好的博士後,這是我們這一階段要努力的。"
▍具身智能還需打通數據卡點
面向產業界," 具身智能 " 被認為是這一波 AI 應用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這一領網域,不管是創業融資還是技術進展,熱度都在高漲。
對于目前具身智能的發展情況,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青年科學家龐江淼表示,當下的具身智能還是需求牽引,面向具體需求,從需求場景中去獲取數據,并且面向需求去做模型迭代,直接做出來一個通用通用機器人還不太現實。
從產業界的角度來看,發展具身智能,數據仍是當下一個卡點。
智元機器人研究院執行院長姚卯青表示,具身智能目前面臨數據稀缺問題,現在的數據多為桌面操作數據,高質量大規模任務真實數據缺乏。
當下的業界也正在積極補齊短板,如特斯拉和 Fesco Intelligence 等公司開展大規模真機數據采集。
智元也在推進數據采集計劃,且采集方式多樣,同時,觸覺等新模态傳感器陸續出現,未來數據模态豐富性有提升空間。
據姚卯青透露,智元将與相關部門推動數據交易機制和平台,年底推出開源數據集,後續形成完善采集運營機制和激勵政策。
在數據采集方面,傅利葉智能通用機器人事業部副總裁周斌表示,現在的采集方式也需要更拟人化,以提高數據對具身智能的泛化和遷移能力;二是提升數據維度,如增加觸覺等數據輸入,滿足工業和實際場景需求;三是采用虛實結合的技術路徑,提升數據集量級,目前物理世界數據集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