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是他最後一部電影?我們見證電影在死,歡迎閲讀。
2023年,Sir本以為會是電影全面回歸的一年。
沒想到,電影院并沒預期中的火爆。
不僅沒回來。
放眼望去,都是告别。
老一輩的傳奇正在老去,他們轉身走入影史,紛紛宣布将會留下生涯中的最後一部作品。
真的嗎?
今天的這份"告别清單"璀璨耀眼,可看完卻讓人不敢期待,只覺得眼前灰暗蕭瑟。
這絢麗的焰火燃盡後,我們的電影還剩下什麼——
宮崎駿《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上映時間:7月14日(日本)
第一,當然是宮崎駿。
且不説名氣。
就説官宣退休,幾乎已成吉卜力每部新作熱場的固定前奏。
從1997年的《幽靈公主》開始到2013年的《起風了》,這位老頑童每過幾年都會拉上工作室造一波新聞。
熱度賺夠了。
然後光速回歸,繼續下一部作品。
如此反復橫跳的姿态,活像每次嚷嚷離職卻月月全勤的你。
而這回呢?
他再次宣告"退休",也随之公布了薛定谔的告别作。
——先别管是不是真的。
這部《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改編自"日本百年讀者最喜歡的書"第二名的同名小説。
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小哥白尼"在舅舅的引導下,體驗友情、貧富、歧視、霸凌、人與社會、勇氣等等社會難題,并厘清"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這一人生至理的故事。
在書中。
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水分子"理論:
"人,就像水分子一樣。"
"對,如果把世界比喻成海洋或河流,每個人确實就是水分子。"
"人潮有時候漲、有時候退。真的像分子一樣。"
有何特别?
就像宮崎駿的大部分作品一樣。
雖説打着"成人童話"的名頭,但無論是視角還是觀點,宮崎駿永遠站在孩子們的那方,用最童真的語言説着大人們最不該忘記的話。
比如……
别吃白食,要努力工作。
不要打仗,要守護和平。
再比如。
保護環境,因為萬物有靈。
一再重申,只因人類不斷犯禁。
還不止呢。
适當叛逆,但要保持初心。
勇敢飛行。
同時别忘了愛人的能力。
——你很難找到比宮崎駿更簡單純粹的導演。
每每Sir思考這個問題:
如果一個導演只能留下一部動畫,那麼會是什麼樣?
新海誠。
那麼他會堅持用萬年純愛戰士的姿态打破規則,挑戰時間和空間無休止的美。
如果是今敏。
那麼大概會是一座用伏筆和懸疑搭建的色彩迷宮,在蛛絲般牽繞的腦洞中傾瀉人性。
但。
有且只有宮崎駿。
他會願意用十幾萬張的原畫,将世間最淺顯的道理,一筆筆畫出來,一遍遍講給人們聽。
——對象不僅是過去的孩子,還有現在的孩子和未來的孩子。
能這麼做的除了他,也只有他。
當然。
這次也是一樣。
或許記得男主角叫什麼嗎?
"小哥白尼"。
像哥白尼一樣,挑戰人們以自我為中心的固執和迷信。
這個孩子并沒有如同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年人一樣,早已習慣用老練油滑的眼光,将人類社會看作世界的中心,将自己視作生活的唯一。
因為雖然在社會裏遊刃有餘。
但相比孩子,大人們總是将自己包裹起來。
他們自私、虛偽、利己、功利、假面、背叛……疲憊而且不快樂。
但以"小哥白尼"為首的孩子們呢。
世界。
似乎應該像他們眼中那樣才對。
——"分子嘛,本來就只是組成部分而已啦,有什麼了不起。"
所以"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是什麼?
或許我們曾經都想到過正确答案,只是在時間的衝刷下,漸漸淡忘了。
這一次的樸素道理。
顯然宮崎駿又要花費筆墨,給我們這些健忘的成年人,不厭其煩地再講一遍。
你看電影海報——
一個小男孩望向天空。
他的腳下,是一顆巨大的秃毛腦袋。
被他踩在腳下的人是誰呢?
是某個老人,某個自以為是的聰明鬼,還是某個自诩成熟系統,卻寸草難生,寸步難行的荒蕪社會?
答案。
還是只能等待宮崎駿揭曉。
而這一次。
Sir還是衷心希望他所謂的告别,不過又是一場可愛的謊言。
這老爺子今年82歲了。
昆汀·塔倫蒂諾《影評人》
上映時間:2025年(美國)
第二位是昆汀。
昆汀説好了這輩子只拍十部電影。
而就在《低俗小説》《被解救的姜戈》《無恥混蛋》《八惡人》《落水狗》《殺死比爾1/2》《金剛不壞》《危險關系》《好萊塢往事》之後,迎來他的收官作——
"影評人"。
背景被設定為1977年的美國,講述一個"無關復仇"的影評人的故事。
目前來看,這部終曲與以往的昆汀表現大有不同。
首先是以復興視角來講述上個世紀的好萊塢風雲。
雖説昆汀上一部電影《好萊塢往事》也走這樣的黃金復古路線,但其中對李小龍的角色塑造太過争議,整體風評也卡在一個不温不火的尴尬階段。
少了血漿、少了辛辣。
似乎沒了那股腥臭汗水味兒的昆汀,總在叙事和風格表達上欠缺幾成該有的火候。
我們熟悉的昆汀是怎樣?
眾所周知。
昆汀·塔倫蒂諾。
——aka暴力美學鬼才,非線性發燒友,話痨,足控(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普通人想起這個名字的第一反應,必定是烏瑪·瑟曼的經典舞姿。
劉玉玲刀削般的面龐和身手。
查寧·塔圖姆一槍爆蛋的名場面。
或是傑米·福克斯為奴十二年,一朝翻身把歌唱的大轟炸。
當然。
還有各種各樣的——
好吧。
但于Sir而言,這些或許夠直白夠标籤,卻不夠私人。
《被解救的姜戈》中有一個細節。
當小李子飾演的白人莊園主出現在鏡頭前。
他撞破姜戈一行人并不是為買賣角鬥士,而是為了救一個女奴才來到莊園欺騙自己談合作。
白人至上的優越被冒犯,種族血統論的驕傲被打破。
——他幹了一件事。
拿出一個黑人的頭蓋骨,調笑起他們的生理構造。
手點煙,獰笑着,順手糊了身旁女奴一臉的血。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對?
但甚少有人知道。
這血,其實是真的。
當時昆汀并沒有刻意安排這樣的橋段。
只是小李子的手不小心碰到了晚宴杯子的碎玻璃,鮮血汩汩冒出,他也就順勢拍了下去。
而這一個鏡頭。
成就了整部電影唯一一個,沒有暴力轟炸卻彰顯十足獸性的瞬間。
對Sir來説。
隔着螢幕都能聞到的這股真實的蠻橫與腥臭,似乎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昆汀·塔倫蒂諾。
要麼刀槍橫飛,要麼快意恩仇。
雖説風格不倒。
但可惜,源自暴力與情緒的靈感卻總有盡頭。
早在2012年。
昆汀就在《花花公子》的雜志采訪中表示,自己不會像許多導演一樣,終其一生都在不停創作。
我想在某個時候停下來。
導演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好,通常來説他們電影生涯中最差的電影是最後的四部。
我非常在乎我的這些電影作品,但是一部爛片會毀了三部好片。我不想讓我的電影作品序列中出現那種非常糟糕的、與現實脱離的喜劇,那種讓人們覺得——‘哦,天哪,他還以為這是自己發生在20年前的事情’。
如果導演過時了,電影就不好看了。
而眼前的這部《影評人》。
粗看,你會覺得這根本不"昆汀"。
《好萊塢往事》的滑坡在前,。
刻畫筆杆風骨與好萊塢浪潮這樣的學院派路數,實打實與昆汀所擅長的風格迥異。
這不禁讓人緩緩打出一個問号。
如果沒有了血漿、粗口、性愛與大篇幅的西部糙話、濃烈對白。
彼時想要挑戰自我的昆汀,還是我們所期待的"最後一個昆汀"嗎?
但接力棒已經交到他手上。
收官成敗與否,只在此一舉。
伍迪·艾倫《黃蜂22》
上映時間:未知
喲,伍迪·艾倫。
這部電影的法語原名直譯過來,是"意外的好運"。
結合故事背景,圍繞兩個年輕人在巴黎的浪漫故事展開。
影片記錄了這對相處多年的老友步入婚姻,卻又最終變成彼此不忠的共犯。
喜歡以城市為故事底色的伍迪,這次将背景板又搬回了巴黎。
——夢回十二年前,那一眼萬年的莫奈後花園。
△ 《午夜巴黎》
但如果看元素标籤:"愛情"、"驚悚",卻又不免想到那部經典的《賽末點》。
城市愛情+犯罪懸疑。
這兩者幾乎構成了伍迪·艾倫導筒下兩種最有力的情景。
伍迪·艾倫本就極具争議,按理説,他的魅力與诟病總是一體的。
喜歡他的人,對以《安妮·霍爾》開場為例的神神叨叨愛到不行。
煩他的人。
根本就不會喜歡上這樣一個總是充滿各種引用、悲觀又話痨的人。
這種話痨和昆汀的還不一樣,後者會綴以各種突發的戲劇性和背景音樂。
而伍迪·艾倫呢。
就是純唠,賊幹的那種。
我永遠也不想加入這樣的俱樂部
它的會員是像我這樣的人
這是我成年生活的關鍵笑話blabla……
很多人覺得伍迪是文青談資。
但其實伍迪本人,最煩的就是裝逼的人文青。
他無數次在電影中吐槽過他人賣弄才學畫面,透露出對掉書袋的鄙視。
更曾打破第四面牆,表達自己對那些裝模做樣的知識分子的不滿。
如果放在現實生活。
大概就是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也會很煩拼命給旁邊女性解説的那種男性觀眾。
當你排在一動不動的買電影票的隊列裏
在你身後有這樣一個家夥你怎麼辦?
還馬歇爾·麥克魯恩呢
你丫根本就不知道誰是馬歇爾·麥克魯恩!
更因為導演本人私生活的巨大争議。
所以伍迪·艾倫在許多人心中,總有種磨砂玻璃般晦澀難明的兩面感。
看似文藝青年實則反對自诩文藝。
看似浪漫實則滑稽,看似愛情實則逾矩。
就像姜文説的,看伍迪·艾倫的電影,總覺得就是導演本人給自己不斷治病的過程。
神神叨叨也好,自卑敏感也罷。
看伍迪·艾倫的電影你可能本身并不會對某座城市或是某種愛情產生巨大的共鳴或了解,但你一定會切膚般感受到伍迪本人的生活觀念與精神狀态。
在電影裏過日子,這就是伍迪·艾倫。
至于他所説,拍完這部電影就不拍了,自己要去寫書了。
Sir覺得也沒啥毛病,好像這本來就是他幹得出來的事。
本來伍迪·艾倫也不需要什麼驚天動地的挽留和懷念。
對他最好的愛。
大概就是泡杯熱咖啡,在下雨的天拉上窗簾,把《曼哈頓》再看一遍。
北野武《首》
上映時間:2023(日本)
前腳剛被黑澤明誇過:"日本電影的未來就靠你了"。
後腳北野武就放話,自己下一部電影是部武士片。
他説。
"我會像拍最後一部電影一樣去拍它"。
日本電影的過去和未來,好像就該如此這般,哪怕通過不同電影人的催生與打磨,卻總是萦繞着一種似曾相識的刀鋒匠氣。
電影故事屬實老派。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想要統一天下,聯合各地大名勢力與京都展開戰鬥。
其中他懷疑德川家康從中作梗,便設計派人加害。
而在刺殺途中,又被他人制動于後,謀取首級。
一個"首"字。
是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鹿死誰手的博弈,也是戰國時代武士們命運的最終定奪。
電影以北野武同名小説作為取材來源,以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變"作為背景。
織田信長的部下明智光秀起兵謀反,堪稱戰國史上最大的政變。
武士片還能拍得好嗎?
本來,北野武一向是不怎麼按常理出牌的。
他當然能拍暴力《極惡非道》,也能走温情《菊次郎的夏天》。
漫才出身的他,本身對于電影與藝術表達,自有自己不羁的那套理解。
你喜歡他的荒誕幽默也好;
拳拳到肉的流氓痞氣也好;
著名的"北野武藍"也好;
甚至是北野武本人。
生活中那些與他的漫才天賦相關,與電影無關的,形形色色的颠覆。
主張"暴力的疼痛感可以穿透銀幕"的北野武,許多時候都被拉來和其他擅長拍攝動作的大導們對比。
什麼吳宇森啊,昆汀啊(欸又是他)。
相比其他人要麼匪氣要麼俠氣的固定設計,北野武顯然對于自己電影中那些黑幫火拼,子彈穿膛的場景有更多所謂的平視處理。
平視,即記錄。
沒有誇張的爵士樂,沒有踩點的炸藥包。
哪怕殺人也要夠生活流,平凡的像是野生動物捕食途中草葉竄動的一瞬。
掏槍。
啪。
死了。
這就是北野武。
而暴力也僅僅是他銀幕世界的一個側面,在柔軟和愛方面,老糙漢也從不吝啬。
無論是講述成長的《菊次郎的夏天》還是默默守護的《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前者啼笑皆非,後者淡雅如水。
Sir至今還記得那個場景。
聾啞少年不能拿着衝浪板上公交車,只得徒步回家。
而上了車的少女為了男友,到站後卻又折返,二人匆匆卻無聲的步伐在深夜的無人街頭交匯。
一句台詞都沒有,但沒人會質疑他們的愛。
直到後來,誕生出為日本拿下第二座金獅獎的《花火》。
在其中,北野武的柔軟與堅硬,做到了最和諧與适中的搭配。
直到今天,《花火》仍是許多人心中的"北野武No.1"。
所以回到開始那個問題。
北野武,拍得好武士片嗎?
豆瓣上。
有人説《首》注定會成爛片。
Sir承認。
或許現在的北野武,仍舊無法創作出比肩《亂》《七武士》這樣影史留名的類型神作。
但于他而言,本來成為黑澤明,超越黑澤明就永遠都不是自己拍電影的最終目的。
他心中,自己始終是那個靠漫才發家的"淺草小子"。
做自己,玩自己,拍自己,以至于在暴力與温情間來回徘徊,像無數個普通人一樣身為極致矛盾的組合體。
——這才是北野武拍電影的理由,他一直都在探索自己。
至于成功?
無屌所謂。
就像《壞孩子的天空》結局。
本來嘛,沒有人就這麼結束。
一切的一切不過換種模樣,剛剛開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二号陪審員》
上映時間:未知
東木顯然就是那種昆汀口中"到最後都還在拍電影的導演"。
今年已經93歲的老爺子,仍奮戰在好萊塢創作的第一線。
目前來看。
這部《二号陪審員》流出的資料極少。
故事大概如下——
一個陪審員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自己與受害者關系匪淺,于是陷入正義、真相與是否陷害被告的道德困境之中。
男女主演已确定為尼古拉斯·霍爾特和托妮·科萊特。
但除此之外,目前影片什麼時候制作完成、上映日期皆還未确定。
不過Sir猜想。
就憑老爺子出了名"一條過"的快槍手稱号,這部2019年就拿到華納許可的片子估計也會在不久後就能面世。
説起東木。
除了著名的西部镖客形象外,作為導演的他估計在電影方面最大的标籤就是無論什麼樣的類型,在角色與故事層面,東木總能找到那個最硬朗的支點。
《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
小人物在政治與媒體的夾縫中頑強抗衡,并借他人之口,道出了頑強的宣言:
"在我們這個國家,政府説誰有罪,那這個人就一定是清白的"。
《百萬美元寶貝》。
前半段的大女主爽文與後半段的急轉直下,将體育精神與美式雞湯剖解得支離破碎。
嘗過了成功滋味的英雄,又怎麼會甘于做一個廢人。
《換子疑雲》。
暴力監察機構的威信不容置疑。
但在一個權威不喜歡正義的世界裏,每一個索取真相的衞士都必須面對,自己可能随時成為那只被捂嘴的羔羊的現實。
老爺子并不是那種個人色彩與鏡頭表達具有私人作者風格的導演。
但在他的電影裏,我們卻無時無刻不能看到觀眾最喜歡的那種堅定表達與不厭其煩的主流觀點被一次次重新煥發出更巧妙的色彩。
你可以説這不就是好萊塢一貫的做法。
但被主流青睐,被主流擁護,被主流肯定,多少電影人終其一生想做到都難如登天。
有人説,東木拍了一輩子電影都是在拍西部片。
因為不論換了怎樣的叙事背景和環境,好像總有那樣一個快意恩仇的英雄在尋求屬于自己的,屬于時代的自由。
現在的世界不需要英雄了嗎?
或許。
但無論如何,Sir都永遠期待,這樣純粹又濃烈的片子,永遠都不會下映。
在我們的影像世界裏。
東木也好,英雄也好,俠客也好。
——他們永遠值得一個向陽的角落。
肯·洛奇《老橡樹》
上映時間:2023年5月(戛納)
最後一位。
戛納老匠肯·洛奇。
繼《風吹麥浪》和《我是布萊克》拿下兩次大獎之後,他再次憑借這部《老橡樹》提名今年的金棕榈。
有人曾説。
世界需要肯·洛奇,是因為當社會生病的時候需要有一個讓我們知道為什麼疼的人。
因為出生在無產階級家庭的肯·洛奇,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資本原罪的批判。
《我是布萊克》講述底層人民對福利制度的探索與讨伐;
《小孩與鷹》是少年與病态社會的博弈;
《面包與玫瑰》則是一群外來移民争取自我權益的奮鬥史。
所有人,幾乎是所有人。
要做肯·洛奇電影裏的主角,骨子裏必須得流着平凡卻又不屈的血。
《老橡樹》當然也是一樣。
目前豆瓣給出的劇情簡介大致如下:
老橡樹是英國東北部的一座酒吧的名字,在礦場被關閉後,這座酒吧成為了叙利亞人的一個臨時避難所。
可以預見。
這一次的肯·洛奇将目光調轉,切換到資本主義衰敗環境下,首當其衝的難民視角。
又一部很"左"的電影,但這不就是肯·洛奇。
2014年,其實肯·洛奇就已經説過自己想要退休。
但在那之後,英國保守黨執政,政府開始限制工會權利,忽視民眾訴求。
為此,肯·洛奇再次出山,用《我是布萊克》和《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為民請命,堅決發聲。
這次将視角轉向以色列難民也不出奇。
在2014年的薩拉熱窩電影節中。
肯·洛奇鑑于當時的以巴衝突,号召抵制以色列所有文化與體育活動,并重申他對以色列武器禁運的訴求。
他還曾向普京發信,要求釋放被逮捕的烏克蘭電影導演奧列格·森索夫。
在民主和自由之上,許多導演都不曾做到真正的表達與鬥争,但肯·洛奇顯然并不是一個在電影上有了自我成就就萬事大吉的導演。
相比做一個導筒大師,他更像一個四通八達的戰士。
《老橡樹》會再次衝擊金棕榈嗎?
Sir不知道。
但如果要説這個世界上的導演還有誰值得這第三片金葉子的榮耀。
那麼答案,似乎沒有另一個更加呼之欲出的選擇。
説到最後。
六位導演的退場,宣告的不僅僅是一次電影工業潮起潮落的更迭。
因為如果把人類自從電影誕生以來的發展,看作一棟擁有無數色塊砌成的高塔。
那麼顯然。
每一位電影大師的告别與退場,都意味着某處将有一塊無法遮掩的空缺。
雨水落下。
寒風灌入。
因為這樣的空缺彰顯的是一個時代、一種記憶的休止,就連新生力量的萌發也不能完全彌補取代。
那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是在這些透明如鏡,平靜如水,或洶湧爆裂的大師級作品裏。
用不斷更新與成長的視角和自我,去一遍遍體會這些人類行業的頂級佳作,去不停回味不停反刍,完成一場又一場獨一無二的神交。
影院一直更新,但經典再難重映。
昨日。
導演萬瑪才旦離世,那一刻多少人深刻感受到,一位優秀電影人的離别,一段記憶的戛然而止,是來得如此殘忍又果決。
時間不會寬容我們,所以人類發明了電影。
因為在電影裏,我們的生命被延長三倍,我們的觸角被牽引至無數個不曾相識的宇宙。
而這些大師們。
他們為我們締造過的璀璨或許會因為離去而休憩,但絕不會因為時間的打磨而褪色。
聊聊吧,説説看誰的作品曾打動你,誰最令你不舍。
誰曾為你創造過一個無人之境般的樂園,在996與高壓線下的生活中為你留出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在庸常之外讓你感覺到"活着",在流水而去的時間裏洞悉過你腦海中閃爍的一瞬……
電影雖然有很多。
但最愛。
卻,唯一足矣。
就像《宇宙探索編輯部》裏,那幕誕生在破舊出租屋内如詩般的場景。
唐志軍站在不知所雲的電視雪花前。
他把頭皮按摩器插在發間,感受來自"另一個生命系統"的陌生召喚。
在酥麻的一片癢意中,對鏡頭緩緩説道。
電視雪花,不是雪花。
那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晖。
每一片閃爍跳動的雪花。
都通向一個遙遠而熟悉的星球。
電影也是如此。
或許。
你還記得最初落在你肩膀上的,那片雪花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穿Prada的南瓜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
▲沒人接受得了他離開
▲範丞丞冠軍?不可能的還是發生了
▲「漫長的季節」掉分了,因為爹味?
▲説説史航背後的「力場」
▲評分衝歷史第一,漫威狠貨還在後頭
▲國產9.5剛剛刷了記錄,沒想到這部更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