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電動汽車充電價格上漲的邏輯分析:這三大因素“推波助瀾”,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能鏈研究院
近日,電動汽車車主們開始 " 躁動 " 起來,因為上海、鄭州、青島等地區充電價格上漲了!
根據媒體報道,上海同一地點、同一時段,過去充電樁的價格是 1.15 元 / 千瓦時,現在卻漲到了 2.15 元 / 千瓦時,漲幅高達 87%。鄭州也有多家充電站充電價格上調,即便不是白天的高峰時段,在最便宜的 " 深夜谷時 ",充電費用的漲幅也不小。
除上海、鄭州,青島、杭州,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漲價大軍中。一些對價格敏感的車主 " 吐槽 ",部分平台的充電服務費也漲了。
" 電動汽車車主們快充不起電了?"" 充電價格會一直持續上漲 "" 電動汽車使用成本快趕上燃油車了 ",諸如此類的标題開始刷屏。
其中有部分誤讀,也有吃瓜群眾們的 " 口嗨 "。
實際上,放到電力改革的一盤大棋中審視,充電站的充電價格是由電價和服務費兩部門組成。電價本來就應該是彈性的,電力作為一種商品,價格必然随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而動态調整。
充電站作為工商業用户,目錄購電模式逐步在全國取消後,将全部進入電力交易市場。随着電網輸配電價格形成機制越來越成熟,厘清成本結構和分攤規則,價格的波動會更加實時化。
所以,電動汽車充電價格既不會一直上漲,更不會一路下滑,而是有漲有跌,説車主充不起電了,也是對充電價格上漲行為的 " 戲谑 " 之言。
而充電價格上漲背後的邏輯和原因,才是車主們最應該厘清的。能鏈研究院認為,此次漲價潮主要由三大因素疊加推動。
一是,大工業與工商業 " 合并 ",部分影響充電站價格
過去,大工業與一般工商業用電采取了 " 兩軌制 ",前者沿用的是兩部制,除了按照電量計算的電度電價外,還有一部分基本電費,即容量或需量計費。但一般工商業采取的單一制,以往采取目錄定價模式購電,即根據用電量、不同行業分類,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電價可以參考。
但進入 6 月後,政策風向變了,導致電價不再 " 鐵板一塊 "。
5 月 15 日,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第三監管周期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及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已于 2023 年 6 月 1 日正式執行。根據《通知》,執行工商業(或大工業、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的用户,用電容量在 100 千伏安及以下的,執行單一制電價;100 千伏安至 315 千伏安間的,可選擇執行單一制或兩部制電價;315 千伏安及以上的,執行兩部制電價,現執行單一制電價的用户可選擇執行單一制電價或兩部制電價。
來源:網絡
充電站是典型的能源密集型行業。長期看,随着 120 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電樁的配置,充電站用電容量往往在 315 千伏安及以上。雖然這一調整短期對存量的充電站影響不大,但新建充電站将走 " 兩部制 " 通道(按最新政策,2025 年前減免容需量電價)。
兩者的區别在哪裏呢?
單一制電價用户電費 =(上網電價 + 工商業單一制輸配電價 +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 上網環節線損費用 + 系統運行費用)× 月度電量;兩部制電價用户電費 = (上網電價 + 工商業兩部制輸配電價 + 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 上網環節線損費用 + 系統運行費用)× 月度電量 + 容 ( 需 ) 量 × 容 ( 需 ) 量電價标準。
根據《第三監管周期區網域電網輸電價格及有關事項的通知》,系統運行費用、上網環節線損費用是新增單列概念,前面包括了輔助服務費、抽水蓄能容量電費等,後者随風電、光伏、儲能等大量進入市場,能更有效地反映購電價格的波動情況。因此,這兩個變量,既反映了電價的結構,讓用户側分攤成本,同時也決定了工商業電價的波動增大,進而影響到一些充電站的充電價格。
來源:能鏈研究院整理
而且兩部制中,以往不同電壓等級采用了相同的容量電價,調整後,分電壓等級核定輸電容量電價,也是一個新變化,拿山西省來説,原容(需)量電價不分電壓等級,用户的容量電價為 24 元 / 千伏安 · 月,需量電價為 36 元 / 千瓦 · 月,更新後,不同電壓等級對應不同容量電價。
這些變化,因為晦澀難懂一些,電動汽車車主往往算不清賬,但會改變充電站的運營成本,未來會真真切切地反映在充電價格身上。
二是,部分運營商上調服務費,導致充電價格上漲
除了電價外,電動汽車車主充電費用中包括了服務費,這波覆蓋上海、鄭州、青島等地的價格上漲行為中,存在一些運營商根據自身成本和運營情況,上調了服務費的現象。
這屬于地區内參與經營的充電站運營商自發的集體調價行為,但像快電等第三方充電服務平台,基本不會參與地區運營商的定價環節。快電相關人士表示,充電站價格上漲,用户可以關注不同時段的充電價格,選擇合适或相對優惠的時段充電。
目前來看,全國不同城市、不同運營商充電站的服務費是不同的,平均價格約 0.4 元 / 千瓦時,一些城市服務費較為便宜,在 0.1-0.3 元區間,也有一些城市特别是核心城區的服務費在 0.6 元 / 千瓦時以上。
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服務費多少到底誰説了算?
2023 年 1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目錄清單 ( 2023 版 ) 》,其中明确國内部分省市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費有相關的收費标準 ( 該價格标準更新時間截至 2022 年底 ) 。比如天津電動公交車充電服務費 0.60 元 / 千瓦時,其他電動車充換電服務費 1.0 元 / 千瓦時 ( 津發改價管 ( 2015 ) 490 号 ) ;山西電動車充換電服務費是 0.45 元 / 千瓦時 ( 晉價商字 ( 2014 ) 366 号 ) ;上海則規定不高于 1.3 元 / 千瓦時 ( 滬發改價管 ( 2021 ) 43 号 ) ;海南電動公交車充電服務費上限标準為 0.60-0.9 元 / 千瓦時,其他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上限标準為 0.65-1.1 元 / 千瓦時,充換電服務級上限标準為 0.60 元 / 公裏《包括電費、電池租賃和充換電服務等費用 ) ;重慶不超過 0.4 元 / 千瓦時。
不過,在表述方式上比較模糊,部分省市的檔案都有類似 "2020 或 2022 年前各經營部門可參考該标準執行,待充換電設施服務市場具備一定競争力,充換電服務費标準通過市場競争形成 " 的字眼。
目前,在多地公布的政府定價目錄中,充電服務費标準已不在範圍内。比如《山西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山西省定價目錄〉的通知》 ( 晉發改法規發〔2022〕2 号 ) 已于 2023 年 2 月 1 日施行,由市場調節,各市發展改革委将對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費有關政策檔案進行清理、廢止。
可見,全國并沒有統一的充電服務費規定。而這也合乎情理,因為不同地區、不同充電站所配置的充電樁,其場地租金、功率、停車費減免與否等成本投入不一,自然無法統一定價。不過據了解,一些省市的本地有關部門發起了 " 價格聯盟 ",當地運營商參與,統一調價,保障充電站的權益。
而且目前全國各地的充電運營商,大多數有 " 搶跑卡位 " 心态,經營上處于虧損狀态,因為電動汽車體量尚小,樁的使用率普遍在 10%-20% 間,因此通過上調充電服務費的方式來減少虧損,縮短回本周期。能鏈智電、特來電等平台,通過給充電場站配置光伏、儲能,實現光儲充一體化,增加虛拟電廠的需求側響應服務收入,也在于能幫助充電站降低用電成本,開源節流。
三是,夏季用電高峰來臨,各地分時電價調整所致
最後一個原因,與 7 月份各地進入夏季用電高峰有關。
據中電聯預計,由于今年多省市持續高温天氣,夏季全國最高用電負荷約 13.7 億千瓦,預計比 2022 年增加 8000 萬千瓦,甚至到 1 億千瓦,全國電力供需總體緊平衡。這會導致部分省市開展應急跨省購電而出現損益,損益會逐月由工商業用户承擔,直接推高電力市場的交易價格。
分時電價的調整是另外一個因季節而變動的重要因素,充電站屬工商業用户,執行最新分時電價政策,電價自然水漲船高。
上海分時電價調整機制
比如上海最近劃分了峰谷時段,7、8、9 月夏季時期 8:00-15:00、18:00-21:00 為高峰時段,7 月、8 月 12:00-14:00 為尖峰時段。夏季高峰時段電價在平段電價基礎上上浮 80%,谷底時段電價在平段電價基礎上下浮 60%,尖峰時段電價在高峰電價的基礎上上浮 25%。
7 月 1 日起,安徽省也正式執行新的峰谷分時電價。每年 7、8 月期間,用電容量 100 千伏安及以上的工商業用户,每日用電高峰時段調整為 16:00-24:00;谷底時段調整為 0:00-9:00;9:00-16:00 為平段。安徽還調整了季節性尖峰電價温度觸發條件,日最高氣温≥ 35 ℃或日最低氣温≤ -3 ℃時,尖峰電價标準按 0.072 元 / 千瓦時上浮。
而且随着分布式光伏、工商業儲能的進入,只有調整分時時段和電價,并拉大峰谷價差,才能為微電網、儲能、光儲充等新主體創造更大的收入空間,更多的收入模式,解決新能源消納和自發自用問題,激勵更多市場主體參與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分時電價是大勢所趨,未來也會進入生活用電場景。目前,已經有貴州、上海、重慶、四川等多個省市調整了最新的分時時段和分時電價。
未來電價不再固定,有漲有跌才是常态
正是有了以上三大因素推波助瀾的 " 因 ",并重疊在一起,帶來了今年 7 月以來電動汽車充電價格上漲的 " 果 "。
這才是漲價背後的邏輯,也預示了未來充電價格變動的常态化趨勢。
尤其是在碳達峰、碳中和 30/60 目标下,工業、交通、生活等終端用能都将加速推進電氣化,社會用能結構從傳統的煤炭、天然氣、石油的化石能源向光伏、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轉換。而風光天生的間歇式、随機性、波動性特征,決定了新能源的消納,以及電力的供需匹配難度變大。因為儲能、微電網、虛拟電廠等角色的加入,能源結構從過去單一的 " 源随荷動 " 向源網荷儲一體化更新,通過智能化、智能化的平台,實現供需間的動态平衡,讓分布式、碎片化的供需兩端結構,同樣實現靈活調度、穩定供給。
上述新型電力系統下的電力價格的形成機制必然是復雜、多樣的,任何一度電的真實成本,都會被貼上時間、空間的标籤,并對應不同的價碼。從數學的角度看,電力市場的本質是價格引導,用户側廣泛參與、決策,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最優,而非過去的計劃式核價。
簡而言之,交通場景作為電氣化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電動汽車充電站的電價,由電力供需情況決定,必然是波動的,有漲有跌才是常态。當然,未來充電市場競争是市場化的行為,充電價格也取決于充電站自身光儲充自發自用的能力,誰的用電成本低,誰就能提供更實惠的價格。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