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據説現在不疊點buff,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搞AI的,歡迎閲讀。
高級提示工程師 "、"AI 操盤手 "...... 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頭銜,在 AI 圈子裏越來越常見。AI 圈的 " 大冰 " 也越來越多了,在個人簡介裏一堆斜杠 title 已經沒地放了。仿佛不給自己疊幾個 buff,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搞 AI 的。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花裏胡哨的頭銜背後,可能只是一個剛入門的菜鳥、一個會接 API 的碼農、或者一個靠吹牛完成 KPI 的產品經理 ?
當然,疊 buff 不是 AI 圈的專利,各個行業大家都在玩這個遊戲。畢竟,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一個亮眼的頭銜,可能就能讓你在茫茫人海中多了那麼一點存在感。
但是,當所有人都在疊 buff 的時候,也意味着這些頭銜正在經歷一場 " 通貨膨脹 "?當 "AI 教母 " 都在嫌棄這個稱号的時候,那些自封的 "AI 精英 " 又當如何自處 ?
讓我們一起來扒一扒,那些在 AI 圈 " 疊 buff" 的人,到底在疊些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大冰是誰。
不管你現在混得如何,只要曾經在大廠待過,那就是一張永不過期的 " 飯票 "。
科技圈人士把前司放在簡介裏,就像在集五福。
"ex 字節員工 "、"ex 騰訊 "、" 大廠早期員工 " 這些标籤,就像是一道道金光閃閃的 buff,不僅能在親戚面前吹牛,還能在職場上鍍金。
某雙非畢業,在 AI 公司做測試,建個微信群,拉幾個搞 AI 的就可以自封 AI 精英聯盟發起人。
喜歡玩 ChatGPT,恰好認識幾個搞 NLP 的,又建個群,自封 AIGC 產業聯盟秘書長。
前司是 AI 獨角獸,估值幾十億,又可自稱人工智能行業頭部企業核心成員。
由于會接 API,給甲方爬點數據,做做 PoC,又可以吹噓是知名企業 AI 解決方案提供商。
恰巧又在知乎寫了幾篇 AI 科普文,閲讀量破萬,又可以説是 AI 科普領網域的意見領袖。
學術圈是一樣,課聽了多少不重要,先拜師把 buff 拿了。
參加行業學術頂會?先改個狀态。
當然也有反向操作的。
我沒去,勿 cue
這哥們還告誡同行們要注意心理健康。
随着 AI 行業的發展,一些聽起來高大上的職位其實可能只是華而不實的 " 噱頭 "。比如 " 提示工程師 "(Prompt Engineer),這名字聽起來好像很專業,但實際可能就是輸入幾個關鍵詞。
李彥宏曾經預測,十年以後,全世界有 50% 的工作會是提示詞工程,不會寫提示詞的人會被淘汰。這個預測會不會成為現實暫時還不知道,不過 Prompt Engineer 已經俨然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 buff,畢竟,只要會打字就行。
有一種觀點認為,Prompt Engineer 類似于互聯網初期的 " 谷歌搜索專家 ",随着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這種職位會變得不再必要,就像早期互聯網用户需要 " 谷歌搜索專家 " 幫助他們進行搜索,但現在大多數人都能自己熟練地使用搜索引擎。
更高端的可能是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吳恩達很早就在呼籲,每家公司都應該招聘首席人工智能官(CAIO)負責制定公司的整體 AI 戰略,包括 AI 技術的設計、開發和實施。出發點是很好的,只不過落到現實中,可能只是高級的 " 背鍋俠 ",一邊要應對高層對 AI 的天馬行空的期望,一邊還要處理技術團隊的各種難題。
"AI 產品經理 " 也成了新寵,聽起來負責整個 AI 產品的生命周期,有不少可能只是拿着别人的成果去開會吹牛。
還有 " 數據 DJ",聽起來像是在搞創意,但實際上可能只是簡單的數據清洗和拼接。更别提那些什麼 " 幻覺馴服者 " 和 " 算法煉金術士 ",簡直是把普通的技術工作包裝成了神秘的魔法。
在我們還沒弄清楚操盤手到底操的是什麼盤的時候,AI 操盤手出現了。
直到我刷到了這條:
最後我問了問 AI 未來還有哪些 buff 可以疊:
提示詞魔術師:通過設計巧妙的提示詞,從 AI 模型中引出最佳輸出
幻覺馴服者:在 AI 模型生成無意義或離題内容時進行控制
數據 DJ:混合和匹配數據集,為 AI 模型創建完美的訓練配方
偏見破除者:負責識别和消除 AI 算法中的偏見
數字傀儡師:設計和控制用于各種應用的 AI 角色
算法煉金術士:實驗不同的 AI 技術,創造創新的解決方案
神經網絡保姆:培育和訓練 AI 模型,使其達到最佳狀态
現實檢查官:驗證 AI 生成内容的準确性和真實性
首席創意催化劑:監督并激勵一個由 AI 驅動的創意團隊
緊急關機工程師:在 AI 失控的時候負責拔掉電源
職位頭銜的通貨膨脹可能已經超過了現實世界的通貨膨脹。其實這個現象早已經在各個行業出現。在招聘崗位上寫程式員是不會有人去應聘的,網站設計早已改叫前端開發,以前叫平面設計師,現在叫視覺設計。人力資源 human resources 太無趣了,現在都叫 Head of People。前台可以是 " 第一印象總監 "。
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個人開始在職位名稱花功夫,用看上去更光鮮的 title 來包裝。
如果覺得自己太過于普通,你還可以這樣疊
我們生活在一個老板們自稱為 " 登月隊長 "(Google X 的負責人 Astro Teller)、以及 " 特斯拉科技之王 " 的世界裏。華麗的頭銜和标籤,成為了吸引眼球的手段。同時,社交媒體也放大了人們的焦慮感和比較心理。看到别人的高大上頭銜,自己也忍不住想要跟風模仿。久而久之,個人簡介變成了一種裝飾和包裝,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在充滿不确定性和内卷當下,個人簡介中的頭銜 buff 可以是自我表達和自我營銷的一種手段。我們希望通過這些頭銜展示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成就,從而在激烈的競争中脱穎而出。不僅是對自己職業身份的認同,也是吸引潛在雇主、客户和合作夥伴的重要工具。
疊 buff 有時候就像考試遇到不會的大題,别空着寫滿了,沒準就能得個辛苦分。
只不過,對于真的 AI 大佬來説,是不需要疊 buff 的。
不好意思,手抖放錯圖片了。
" 我不是 AI 教母 "。
山姆,你也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