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5月發行規模超400億元,是時候關心“綠債”了,歡迎閲讀。
文 | 雪小頑
編輯 | 蘇建勳
當下金融業,綠色債券正掀起一股新風潮,從頂層設計加速落地。
今年 5 月,興業、恒豐、中信等多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密集發行綠色金融債(綠色債券的一種),規模超 400 億元。另據 " 新世紀評級 " 數據顯示,今年 3 月共有 13 支綠色金融債發行,發行金額近千億元,占全部綠色債券的近 70%,帶動綠債市場環比超三倍增長。
雙碳領網域的火熱話題 " 綠色金融 ",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除了上文提到的綠色債券,還包括綠色信貸、綠色投資、綠色基金、綠色保險和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等。
碳衡科技聯合創始人兼 CEO 黃彥翔一直關注綠色金融市場,梳理了近兩年綠色金融相關政策和銀行業探索。他告訴 36 碳,央行和銀保監會相繼發文指引綠色金融工作方向,将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業務納入銀行量化考核範圍,關聯金融機構評級——這為綠色債券加速發展提供了底層驅動力。
2022 年 1 月 -2023 年 3 月,綠色債券月度發行情況(部門:億元,只)。來源:新世紀評級
從券種來看," 綠色債券 " 包括綠色金融債券、綠色企業債券、綠色公司債券等。其中,綠色金融債是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最大的券種,由金融機構發行。
今年一季度綠色債券發行升温,主要是由綠色金融債帶動。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告訴 36 碳,綠色金融債的募集資金專項用于綠色信貸相關項目的融資。随着疫情後實體經濟復蘇,企業融資需求上漲,需要更大規模的綠色信貸投放,進而帶動綠色金融債密集發行,以擴充資金端來源。
另外,商業銀行積壓的發債需求也在疫情後集中釋放,也帶動了綠色債券發行走高。
36 碳觀察到,當下綠色金融債的發行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除了大型商業銀行之外,中小銀行參與度逐漸提高。例如樂清農商銀行于今年 2 月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温州首單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 1 億元,資金主要用于光伏發電相關設備制造等綠色低碳項目的融資需求投放。
廣州銀行、江門農商銀行、漢口銀行、昆侖銀行、柳州銀行等一眾地方中小銀行均各自發行了綠色金融債。
" 經過五六年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各家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機構對綠色金融的認識和理解逐漸深入,積極承接金融支持綠色轉型的任務和趨勢,将自身業務和綠色金融結合在一起。" 李志青表示,國有大行對綠色金融的理解更深、探索更早,随着大型銀行的創新性做法逐漸普及推廣,中小銀行可以復制經驗。
衡量金融產品是否 " 綠色 " 的标準,就是環境效益。這裏的底層邏輯在于,利用金融手段引導資金流向綠色產業,綠色產業發展可以支持節能減排。
綠債市場加速擴容,帶來可量化的環境收益。根據 5 月 8 日發布的《2022 年綠色債券市場運行情況報告》,預計 2022 年公開發行的綠債資金,每年可支持減排二氧化碳約 7402 萬噸,節約标準煤 2930 萬噸,減排二氧化硫 5.7 萬噸,減排氮氧化物 7.2 萬噸——綠色債券助力低碳轉型的作用正在凸顯。
伴随我國綠色產業提速發展,綠色債券已經成為一個 " 長坡厚雪 " 的賽道。
01 綠債升温背後,關鍵是界定 " 綠色 "
" 綠色 " 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的主題熱詞。
所謂 " 綠色債券 ",要求募集資金的投向只能專項用于綠色產業、綠色項目或綠色經濟活動——這是綠色債券與傳統債券的本質差别。
在綠債發行市場,最關鍵問題是如何劃分和界定 " 綠色 "。
這一點在發行綠債的銀行公告中有明确體現。各家銀行的公告均強調,本期債券募集資金将 " 依據适用法律和監管部門的批準,用于《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 年版)》規定的綠色產業項目 "。
《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 年版)》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證監會聯合發布,統一了各類綠色債券的定義和分類标準,明确了何謂 " 綠色 " 產業項目。
根據該檔案," 綠色產業項目 " 主要涵蓋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生态環境產業、基礎設施綠色更新、綠色服務等六類。
2022 年貼标綠債募投領網域規模。圖源:《2022 年綠色債券市場運行情況報告》
從資金投向來看,目前綠色債券的募集資金主要投向清潔能源項目。《2022 年綠色債券市場運行情況報告》顯示,2022 年公開發行的貼标綠債募投項目主要集中于清潔能源、污染防治、綠色交通等領網域。
國内綠色債券的發展歷程,也是 " 綠色 " 認定标準不斷健全的過程,其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是在 2015 年。
2015 年 7 月,我國首只境外綠色債券正式發行——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發行了第一筆綠色債券,規模 3 億美元,期限 3 年。
這只是前奏。綠色債券真正在國内拉開序幕是在 2015 年 12 月,中國人民銀行在銀行間市場推出綠色金融債券,并發布《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 年版)》,對綠色項目界定和資金投向進行規範性指引。
浦發銀行、興業銀行等商業銀行緊跟其後,于 2016 年 1 月率先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境内首批綠色金融債券,境内綠色債券市場由此起步,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李志青介紹,綠色工藝技術處在快速的動态發展之中,綠色項目目錄存在一定的滞後性,一些新技術和新項目無法及時被納入支持範圍。
例如 CCUS 和儲能。與 2015 版目錄相比,2021 版綠債項目目錄擴大了支持項目範圍,增加了 CCUS 工程建設運營、高效儲能設施建設、超低能耗建築、氫能利用項目等。
發行綠色債券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 " 綠色 " 的認定标準,以及發行之後的項目管理,即監控或者跟蹤資金是否真正流向綠色項目。" 所有綠色金融產品的發行都有一個重要指标,就是環境效益。如果沒有環境效益,就不能稱其為‘綠色’金融產品。" 李志青説道。
02 探索進程提速,但遠未成熟
我國提出 " 雙碳 " 目标後,"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被列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21 年度重點工作任務。頂層設計驅動下,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進入快車道,一系列金融創新舉措湧現。
2021 年 3 月,國家開發銀行發行 200 億元規模的 " 碳中和 " 專題綠色金融債券,所募資金用于風電、光伏等碳減排項目,旨在有效推動電力系統脱碳。
這一產品的創新性在于,是首單通過商業銀行零售渠道向社會公眾發售的 " 碳中和 " 債券。一方面,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金額 192 億元,引導金融資源向 " 碳中和 " 聚集配置;另一方面,在商業銀行櫃台市場發行金額 8 億元,普通公眾可以購買綠色金融產品。
在環境收益上,該產品預計每年減排二氧化碳約 1900 萬噸、二氧化硫約 4300 噸、氮氧化物約 4700 噸,節約标準煤超過 730 萬噸。
進入 2022 年,金融業加緊布局綠債市場,多只具有創新意義的綠債產品落地。
例如在 2022 年 7 月,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分别首次發行了保護長江流網域主題綠債和可持續發展挂鈎金融債券,均達百億元規模。
創新加速落地的另一面,是問題和弱點的暴露。李志青介紹,當下綠色金融債券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對綠色項目缺乏真實、可靠的第三方評估鑑證。目前的項目評級大多是銀行根據收到的項目材料進行認定,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參與度不夠,鑑定質量參差不齊,埋下了 " 漂綠 "、" 洗綠 " 的隐患。
針對綠色債券發行後可能存在 " 漂綠 "、" 洗綠 " 的問題,需要強化事前監管、事中跟蹤、事後監督,對資金流向和募投項目進行全生命周期的評估審核,提高環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質量和頻次。
以 " 綠色 " 為圓心,金融業在不斷拓展業務外延。
學界和政府對此達成共識:金融業不僅要重視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項目目錄涉及的 " 純綠行業 ",也要對鋼鐵、水泥、化工等傳統的灰色、棕色產業部門轉型提供資金支持。未來金融業需要設計新工具和產品,助力傳統產業的節能減排。綠色金融将迎來 2.0 時代。
無論是綠色債券還是更廣義的綠色金融,距離成熟落地還有一段漫長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