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兩個“徽京”,握手言“合”?,歡迎閲讀。
這次要唱寧合 " 雙城記 "
南京 vs 合肥,究竟誰才是 " 徽京 "?
對于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兩座城市常被視為競争者。而眼下,它們正在成為合作者。
近日,南京與合肥正式籤署《寧合 " 雙城記 " 產業對接合作協定》,兩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遊近 40 家企業同步開展供需對接交流活動。
作為全國距離最近的兩座省會城市,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聯動發展早已見諸規劃,但過去二者對于腹地競争的關注度遠大于合作。而今兩地正式以 " 雙城記 " 為主題籤約,并現場開展產業對接,無疑傳遞出相向而行的強烈信号。
合肥與南京的 " 抱團 ",又意味着什麼?
寧合 " 抱團 "
寧合 " 雙城記 " 較為新鮮,但背後兩個都市圈聯動發展卻由來已久。
2016 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确提出,推動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同城化發展。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網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再次提出,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
自此以後,兩大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尤其是 2020 年 6 月開始,安徽積極謀劃 " 合寧雙城都市圈 " 建設,一年後《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進一步要求蘇皖兩省協同合作,強化圈際銜接。
不過,過去幾年來,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并不順利,尤其是兩個都市圈腹地範圍存在重疊,随着合肥的快速崛起,坊間關于腹地之争的傳聞漸多。
巢湖學院經濟與法學學院汪啓慧在《合肥—南京雙城都市圈經濟空間網絡結構演化研究》一文中指出,與上海都市圈相比,長三角西翼的寧合都市圈實力較弱、圈際差異顯著,目前寧合兩市均處于攀升發力階段,對于都市圈内部的輻射帶動力不強,溢出效應不足。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 南京、合肥是距離最近的兩個省會城市,特别是高鐵、高速公路通車後比很多鄰近城市還要方便,一直有比較密切的關系。"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説,過去有種觀點強調安徽要作為長三角獨立的一極,對合肥、南京的合作持保留态度 ",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他認為,包括上海和周邊城市、天津跟周邊城市早期都有一定競争關系," 以前為經濟發展要競争,打造投資窪地,現在開始強調合作,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加速現代化 "。這個邏輯是一致的,但效果正好是反過來的。
在曾剛看來,南京是六朝古都,以前綜合優勢比較明顯,但近幾年安徽包括合肥成為長三角的 " 創新黑馬 ",比如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網域開始在全國領先,使得合肥自信心極大增強,雙方的合作動力在增強。這也是南京和合肥轉向 " 抱團 " 的重要因素。
從更大層面來看,今年 2 月,《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标志着其與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一道,共同構建起長三角一體化的完整都市圈體系。按照安徽 " 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 " 的要求,合肥以 " 融圈進群 " 為方向,大力推動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聯動發展。
圖片來源:《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 — 2035 年)》
雙圈聯動,逐漸成為兩地的共同目标。而近期從安徽省發改委皖蘇處赴南京開展工作對接,到寧合 " 雙城記 " 產業對接合作協定,種種迹象都顯示,合肥與南京正走得越來越近。
產業協作
" 要想占得先機,必須全面合作。" 曾剛舉例説," 工信部剛公布的 2024 年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勝出名單中,很多都是異地合作,反映出時代趨勢和國家重點支持的方向 "。在曾剛看來,不論產業鏈還是產業集群打造,兩個區網域的合作都将成為重要趨勢。
根據南京、合肥籤署的《寧合 " 雙城記 " 產業對接合作協定》,兩地将建立工信部門常态化會商機制,溝通協調產業合作過程中的重大事項,持續開展兩市產業融合對接活動,推動重點產業發展載體深度協作,在智能制造、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雙方特色優勢產業領網域開展產業協作交流、互補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現場,兩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遊近 40 家企業開展供需對接,如南京埃斯頓、LG 新能源、梅山鋼鐵等南京企業,江淮汽車、合力股份等合肥企業介紹了各自的企業情況和產品,并深入交流,謀劃接下來的合作。
城叔曾在《一騎絕塵,合肥要上位了》一文中分析,今年前三季度,合肥規上工業增速領跑 26 座萬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正式跻身第一梯隊。截至 10 月 21 日,合肥全市 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 100 萬輛,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 130 萬輛,同比增長 74%,一舉反超上海、西安,攪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頭部城市格局。
南京也對這一賽道孜孜以求,如今已聚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企業超過 500 家,包括長安、開沃、恒天等整車企業,欣旺達、蜂巢等重點零部件企業。如今,兩市產業鏈合作正在打開廣闊空間。
比如,蔚來汽車在合肥、上海、南京等地分别設立了整車制造、業務總部、關鍵零部件產研等核心業務單元,其中南京主要布局整車試制線、電驅動系統制造基地。
這也是寧合雙核互動的重要縮影。實際上,從產業布局看,合肥和南京并不缺乏契合點。合肥聚力打造 "6+5+X" 產業集群體系,先後培育六個千億產業鏈、三大國家戰新產業集群,包括新型顯示器件、集成電路和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而南京在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四大支柱產業基礎上,也開始努力統籌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構建更具競争力的產業集群。
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開始,寧合 " 雙城記 " 也将走向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更多產業,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融合動力。
雙圈一體
不久前,南京北站樞紐工程首根工程樁開鑽,标志着該項目正式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這也是 " 八縱八橫 " 高鐵網東西沿江通道與南北粵海通道的交匯點,将為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構築起一條新的快速通道。
待項目建成後,合肥南至南京的高鐵旅程将從當前的大約 50 分鍾減少至 30 分鍾,進一步縮小南京、合肥的時空距離。
圖片來源:《長江三角洲地區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
交通便利度對區網域融合影響至關重要。2013 年滬杭、寧杭高鐵開通,上海、南京和杭州在軌道交通網上畫出第一個圈,相當于長三角的 " 一環 ",将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等核心城市囊括在内,也成為長三角聯系最緊密的區網域。
而随着宣城至績溪高鐵(宣績高鐵)等線路的開通,長三角高鐵網将合肥、蕪湖、馬鞍山、宣城等安徽城市接入其中,合肥都市圈城市與南京都市圈城市的通勤距離也大幅縮小。
這也成為雙圈融合的重要基礎。不過,汪啓慧研究發現,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呈現出南京、合肥雙核引領,東強西弱、中部強南北弱的格局,合肥都市圈與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間的互動性較弱, 但都市圈交集區網域(滁州、馬鞍山、蕪湖)協同發展潛力巨大。
圖片來源:《合肥—南京雙城都市圈經濟空間網絡結構演化研究》
" 都市圈初步形成由南京輻射至鄰近城市的‘米’字型空間結構,但合肥涓滴效應較弱,未能顯著發揮經濟網絡關聯的正外部性。" 研究指出,要樹立一體化理念,以核心城市與交集區網域為中心發展軸,向南北邊緣區拓展經濟影響力,以線帶面,構面成網,逐步實現合寧雙城都市圈區網域一體化。
在曾剛看來,南京產業基礎雄厚,但重大領網域的創新策源能力稍顯不足,而安徽在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領網域領先,但總體規模還較小,雙方能否通過 " 雙城記 " 的合作,實現 1+1>2,真正在一些關鍵技術領網域形成全國重要的研發中心、應用中心非常重要。
他認為,合肥、南京和周邊地區在合作機制上要進一步探索,核心城市的輻射能力、服務能力還要進一步增強。" 把經濟集中在一城一網域的時代已經過去,正在走向大融合的階段,跟鄰近地區合作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曾剛説。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城市進化論 ",作者:淡忠奎,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