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啓明創投陳侃:全球化競争環境下中國醫藥創新和投資展望,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AI 生成
日前,第九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在廣州舉辦,全球醫藥產業頂尖專家與投資人齊聚一堂。在此次大會上,啓明創投合夥人、醫療健康行業共同負責人陳侃發表了題為《全球化競争環境下中國醫藥創新和投資展望》的主題演講。陳侃深入剖析了中國醫藥創新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深刻變革,中國創新藥全球化的各種模式,創新藥企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抓住全球開發的良機。
中國醫藥創新加速走向全球化
在醫藥創新浪潮洶湧澎湃的今天,中國創新藥迎來了歷史性的突破時刻,出海規模與影響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 UBS 數據顯示,從 2020 年至 2023 年,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出海授權金額已達歷史新高。
陳侃認為,這一現象背後意味着中國醫藥創新與兩三年前相比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正加速走向全球化。首先,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在全球越來越具有競争力,當全球大藥企願意斥巨資購買中國生物科技企業的研究成果時,其考量的核心在于該研究的臨床價值,而不僅僅是價格因素,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生物科技研發的實力與潛力。其次,從融資角度而言,去年國内創新藥對外授權的金額首次超過了融資金額,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内生物科技公司的融資壓力,使其能夠将部分資金投入後續研發,形成良性循環。此外,不同的出海模式也為投資人開辟了除 IPO 以外的财務回報途徑,降低了對單一退出渠道的依賴,增強了投資的穩定性與多元性。
他認為中國生物科技企業在新藥研發領網域成果斐然,展現出巨大潛力。例如,百濟神州的藥物在頭對頭實驗中擊敗了金标準強生和艾伯維開發的藥物,從腫瘤病人的生存期曲線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新藥在療效上展現出顯著優勢。另外南京傳奇的 Carvykti 也遙遙領先于競争對手 BMS 的 Abecma,康方生物的 PD-1 VEGF 雙抗在國内标準治療頭對頭比較中同樣脱穎而出。這些成果充分證明中國新藥已不再依賴于過去的 " 破專利、拼價格 " 模式,而是憑借卓越的療效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未來有望有更多中國生物科技企業開發的產品跻身全球領先行列,造福全球患者。
中國創新藥的卷與不卷
陳侃認為,中國創新藥在全球市場展現出強大競争力,其背後的驅動因素主要體現在 " 卷 " 與 " 不卷 " 兩個維度。
在 " 卷 " 的方面,中國醫藥創新市場競争異常激烈。根據藥融雲數據顯示,以 PD - 1 和 PD - L1 為例,兩者合計約有 130 個產品在研或已上市,其他熱門靶點同樣面臨眾多企業的角逐,2017 年 -2022 年期間,前 5% 的熱門靶點涉及藥物占所有受理新藥的 44%,靶點集中度有所提升。然而,這種激烈的競争環境也催生了積極的創新效應,眾多企業在競争壓力下不斷優化研發策略,加大研發投入,力求篩選出最具潛力的分子,從而推動整個行業在分子篩選與優化技術上的進步,使得在激烈競争中脱穎而出的前端分子往往具備更高的創新性與療效優勢。
在 GLP- 1 領網域,截至 2023 年 7 月,據相關行業數據庫信息顯示,國内目前有 722 項 GLP-1R 項目在申報途中,市場競争趨于白熱化。盡管部分企業認為該市場規模龐大足以容納眾多參與者,但随着競争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市場未來的格局仍存在諸多不确定性與挑戰。
與 " 卷 " 相對應的是中國創新藥 " 不卷 " 的一面,即存在大量 First-in-class 的創新成果。例如百利天恒的 HER3/EGFR 雙抗 ADC 創新藥與 BMS 達成共同開發;康方生物的 PD-1/VEGF 雙抗在臨床應用中展現出獨特優勢,與 Summit 達成合作;榮昌生物開發出來Baff/April dual antagonist(美國的Alpine Immune也開發了類似產品,最終Alpine Immune被Vertex 以49億美元高價收購);恩沐生物的 CD3/CD19/CD20 創新成果也被 GSK 收購。這些案例表明中國創新藥在特定領網域已具備引領全球創新趨勢的能力,不再局限于跟随式創新。
陳侃強調,而中國創新藥能夠實現既 " 卷 " 又 " 不卷 " 的關鍵在于其獨特的核心優勢 "Fast and cheap"。從臨床開展速度來看,2023-2024 年期間中國開展臨床的速度遠超美國。這主要得益于中國相對較低的臨床成本以及高效的病人入組機制。在中國,主要的臨床資源集中于省會城市的三甲醫院,周邊地區患者傾向于前往這些醫院就醫,使得病人相對集中,入組速度顯著加快。對于創新藥研發而言,更多的臨床試驗機會意味着更高的成功概率以及更低的試錯成本。随着時間推移,中國在 "Fast" 和 "Cheap" 兩個維度上的優勢不斷強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全球創新藥舞台上嶄露頭角,展現出強大的創新活力與發展潛力,推動中國創新藥全面融入全球醫藥創新生态系統。
中國醫藥創新出海的多元模式解析
陳侃表示,中國醫藥創新出海呈現出多樣化的模式,每種模式都具有其獨特的特點、優勢與挑戰,為不同類型的企業在全球市場拓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路徑。
其一,License-out 模式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出海方式,其交易結構通常包括首付款、開發裏程碑付款、銷售裏程碑付款以及銷售抽成。這種模式對于大藥廠而言具有較大吸引力,因為它能夠充分考慮到藥品開發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以及企業自身可能的戰略調整需求。例如,若大藥廠在後續開發過程中決定調整戰略方向,可依據合同約定停止支付後續款項,從而有效控制風險。然而,該模式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大藥廠支付的款項均計入費用項,這可能對其淨利潤產生影響,因此其支付的金額通常不會過高。對于生物科技企業來説,該模式能夠快速換取公司發展所需的現金,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股權稀釋。但從歐美投資人的角度來看,由于企業将部分未來收益權提前出讓,可能會影響其對公司的投資決策,導致公司在後續融資或上市過程中面臨一定挑戰。
其二,Asset Purchase 模式即資產收購,大藥廠一次性或分階段購買生物科技企業的特定資產,而非整個公司股權。這種模式下,付款金額通常相對較高,且由于支付款項不計入費用項,而是作為資產項處理,不會對大藥廠的利潤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大藥廠在承擔風險的同時也有望獲得更大的資產增值回報。對于生物科技企業而言,雖然能夠一次性獲得較多現金,但卻完全出讓了相關資產的控制權,企業後續發展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從生物科技投資人的角度出發,同樣面臨着公司因資產出售而導致未來盈利模式變化,需要尋找其他途徑實現上市退出的問題。
其三,共同開發模式,它體現了大藥廠與生物科技企業之間的風險共擔與合作共赢的理念。在這種模式下,雙方共同參與臨床研發過程,共享成果與風險。然而,由于涉及多方合作,臨床研發過程中的協調工作成為一大挑戰,需要雙方建立高效的溝通與協作機制。對于生物科技企業來説,雖然能夠保留接近一半的資產權利,但同時也需要承擔較大的臨床費用支出,尤其是在大藥廠支付的首付資金可能主要用于臨床研究的情況下,企業資金壓力依然較大。從投資角度來看,這種模式相對較為穩健,只要生物科技企業具備全球競争力的特質,歐美投資人通常願意投資,且企業有機會通過 IPO 實現退出,但對資金量的需求相對較大。
其四,NewCo 模式作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出海模式,在醫藥創新領網域發揮着獨特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管線拆分,一家生物科技企業的估值往往主要取決于其最領先、進度最快的管線資產,而其他管線資產的價值可能被低估。通過 NewCo 模式,可以将這些被低估的管線資產拆分出來,成立新的公司,從而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這種管線拆分策略在美國生物科技市場已較為成熟,近年來逐漸引入中國市場。二是估值的重置,當母公司因歷史估值過高而面臨融資困境時,NewCo 可以重新設定更為合理的估值,吸引新的投資。此外,通過引入美國高管,借助其在對接資本市場和 BD 交易方面的經驗優勢,可以提升公司整體運營管理水平與市場競争力,為企業未來的退出創造有利條件。
此外還有去海外 IPO 模式和并購模式。陳侃認為從市場趨勢來看,未來中國醫藥領網域有望出現更多的并購交易,已經發生的一些并購案例已經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與借鑑。随着中國醫藥創新實力的不斷增強,未來在 10 億 -20 億美元區間的并購交易可能會逐漸增多,中國企業有望在全球并購市場中占據更為重要的地位。
中國醫藥創新的未來展望與戰略布局
展望未來,中國醫藥創新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仍面臨着一系列挑戰與機遇。
目前,中國醫藥創新在一定程度上仍處于跟進式創新階段,尤其是在基礎性技術(Foundational Technology)方面,如基因編輯、雙抗等領網域,往往是美國率先取得突破,中國企業随後跟進。雖然中國企業在跟進過程中展現出較快的速度與較強的執行力,逐漸從 Category Follower(類别追随者)向 Category Leader(類别引領者)轉變,但 First-in-class 靶點發現不足,臨床回到研發的轉化科學能力不足,尤其是在研究型醫院建設與發展方面相對滞後,在适應症選擇、臨床藥理 Modeling 等臨床轉化和開發能力缺乏。
為了抓住全球醫藥創新發展的機遇,陳侃強調,中國生物科技企業應積極推進全球協同的臨床開發戰略。充分利用全球各地不同的臨床和監管資源優勢,通過全球協同開發,不僅能夠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研發成本,還能夠提升產品在全球市場的适應性與競争力。值得注意的是,全球開發機會并非中國生物科技企業所獨有,越來越多的美國生物科技企業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利用中國豐富的臨床資源開展臨床研究。因此,對于中國生物科技企業而言,只有積極主動地布局全球協同開發戰略,才能實現從中國創新向全球創新的更新,為全球患者提供更多優質、高效的醫藥創新產品與服務,推動全球醫藥健康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