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月薪一萬元,能上得起華為的車嗎?,歡迎閲讀。
「核心提示」
從華為打造的智選車,到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們,大家在 30 萬以上的新能源市場打的火熱。只是願意嘗鮮,偏愛科技感的年輕人何時能等來性價比之選?
作者 | 朱曉宇
編輯 | 邢 昀
發布七天内,大定超 3 萬輛,餘大嘴口中 "1000 萬内最好的 SUV " 到底是誰在買?
12 月 26 日,讓大家苦等大半年的問界 M9,一經發布就成為汽車行業讨論的熱點。讓問界 M9 一戰成名,除了出色的智能化配置,還有其高端定價。
雖然售價區間在 46.98 萬至 56.98 萬元,但從車漆顏色、淺色内飾,到大輪毂、後排升降電視幕布、大電池等配置,選哪個都得加錢,以 " 後排升降的電視幕布 " 為例,這項配置就要加價 2 萬元,基本上只要心動想加購,就得奔着 50 萬以上花費。
1 月 11 日,《豹變》在北京朝陽一家 AITO 問界體驗中心觀察到,進店人流的關心重點主要在問界 M9 這款車上,大家幾乎都會詢問 M9 的配置細節,并上車體驗。
銷售表示,進店咨詢的顧客中,年輕人和中年人占比各半,平均每天的訂單量為 40 輛上下,近期 M9 選配之後的平均售價在 56 萬左右,最終下單的用户還是以中年人居多,六、七成是 BBA 置換車主,有些甚至是賓利、法拉利車主,而有下單能力的年輕人基本會帶着父母來看車。
自問界 M9 發布後,不少年輕人表示 " 買不起 "。自主車企不斷攻占更高價格段,走高端路線,從華為造車生态,到蔚來、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們,在 30 萬以上的新能源市場打的火熱。
只是願意嘗鮮,偏愛科技感的年輕人感覺到了被抛棄。有人戲稱 " 再不努力工作,以後只能開奔馳 E、寶馬 5、奧迪 6 了!"
年輕人上不了華為的車?
46 萬起售的問界 M9,被譽為是有史以來華為智選車模式中最貴的一款。
北京朝陽一個問界體驗中心,不少有買車意向的車主做足了功課,目标明确,衝着華為的智能化技術而來。售價高沒有成為中年車主們的絆腳石,一位車主到店看完 M9 後立即下單,甚至沒有對比 M7 的性能。對比同一定價區間的車型,他們更相信華為的品牌和技術實力。
不過,在一個由近 300 人組成的汽車讨論群中,有一部分因為喜歡而買不起華為智選車的年輕人,估算着自己需要掙多久才能湊夠一輛問界 M9。
世界圍棋冠軍柯潔也在 B 站吐槽問界 M9 價格高:" 這價格你要我買,我肯定是嫌貴買不起 "。柯潔的言論立刻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最終柯潔發文表示不再更新動态。
一直以來,華為智選車的定位就不是年輕用户。
據華為智選車模式某一品牌内部人士表示,華為進入汽車領網域以來,前期的定位一直是高端市場,選擇的合作車型均要求定價高端,瞄準的更多是中年人的錢包。中年人的經濟實力強,消費能力也強,這些人群才是中高端品牌的主力客户。
他表示,華為的風格非常強勢。主打高端車型,也與華為先前一直走高端線有關,風格統一,品牌才值錢,不能因為推出了售價低的汽車業務,從而拉低了華為經營多年的高端化品牌。
廣汽埃安曾在 HI 模式下,與華為達成關于 AH8 車型的合作,不過 2023 年 3 月廣汽公告稱埃安 AH8 項目由 " 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 ",華為的身份變成了供應商。
據《豹變》了解,廣汽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因為華為主導的風格太強勢,廣汽沒有拿到定價權和主動權,擔心日後淪為華為汽車加工廠。2022 年 8 月,廣汽埃安一位高管公開稱華為是大牌的供應商,價格高且不受控。
華為與車企的合作主要有三種模式,零部件供應商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HI 模式),以及華為智選車模式,合作的程度依次從淺到深,目前華為的 HI 模式只剩長安阿維塔一個合作夥伴。
問界、智界采用的華為智選車合作模式,一直是華為出技術加持,并負責營銷,車企負責生產成品,打配合,華為靠品牌賺錢,車企同樣也要依仗華為智選車模式才能售出高價。
多家媒體曾報道,智選模式下華為與賽力斯等整車生產廠家的利潤抽成比例約 1:9(不包括軟硬體采購成本)。如果以 56 萬的問界 M9 為例,每賣出一輛車,華為大概可以拿到 5.6 萬元,其中 8 成是華為渠道的經銷費用,約為 4.48 萬元,2 成是技術授權費用,約為 1.12 萬元。
高定價,與華為前期在技術等方面的巨額投入相關。定價越高,華為的抽成相應更高。餘承東曾在接受界面采訪時表示,聯合開發模式會把利潤大頭留給車企。華為要幫車企賣出更多汽車,賺大錢,這樣華為就能供應更多的零部件,這才是華為賣車背後真正的商業邏輯。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高定價也是高門檻,如果銷量沒有足夠多,沒有規模化效應,就會給賽力斯這樣的企業帶來賣一輛虧一輛的現實。
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即便問界、智界幾款車售價并不便宜,餘承東仍不斷暗示後續價格可能更貴。
随後問界 M9 發布會上,餘承東強調,2024 年還将推出一款具有颠覆性的車型。随着科技和智能的加身,這款車型的售價自然也會更高。
無論是傳統汽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們都秉承一個核心策略:用高端價位的汽車賺利潤,低端價位的汽車走量跑規模。
高端意味車企的實力,可以體現車企的價值和品牌形象。在以往觀念裏,外資車占領高端市場,如奔馳、寶馬在高端路線站穩之後,售價越貴的車型就意味着越好。高端市場打開後,往往更容易向下兼容,但是從低端市場向上突破,則很困難。
小米就很典型,以往小米手機走的是性價比路線,為了改變固有的低端形象,小米一直在向高端進發,做了很多年才初見成效。華為則主打高端化路線。
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寶馬做高端有人買,做低端也有人來買,但是長城去做高端,會有多少人接受?這就是向下兼容容易,向上難。"
中高端車的價格定位,最先瞄準的是中年人的消費市場,容易讓年輕人望而卻步。雖然也有相對便宜的新能源車,但仍舊對年輕人不友好,尤其是車企在争奪高端市場未明的情況下,更願将精力投入高端市場,這就造成了看似車企與年輕人的背道而馳,實則是為了未來市場的無奈之舉。
雖然售價不低,但華為汽車業務仍舊在虧損。2022 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 20.77 億元,由于前期研發成本高企,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研發團隊達到 7000 人,成立以來累計投入超過 200 億元人民币,仍舊未實現盈利,汽車業務是目前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
今年 11 月底,華為發布公告稱設立一家新公司,并将華為 BU 車業務打包裝入新公司,并引入車企入股新公司。一方面,華為成立新公司是為了打消其他車企的顧慮,增加車企對華為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車 BU 業務進一步拖累華為的盈利能力。
客觀來看,除了華為深度合作的問界新 M7、M9 和智界 S7 外,華為車業務還需要更多合作夥伴,以拉升汽車銷量并攤薄開發成本。
随着對電動汽車的研發越來越深入,華為銷量勢頭漸猛,也開始在高端市場站住腳跟,并掌握了在高端市場的定價權。面對合作的品牌和車型的增多,華為也開始進行渠道 " 改革 "。
據 36 氪報道,華為正在建設獨立的鴻蒙智行門店,預計到 2024 年新建門店數量将達到 800 家左右。新的門店将提供包括銷售、交付和售後等服務,統一負責華為 " 四界 " 的產品。
性價比之選?
年輕人還要等待
近年來,國内新能源車企角逐高端戰線,擠壓外資市場與燃油車空間。在高端化定位站住腳,就意味着更容易向低端進發。
随着問界 M9、蔚來 ET9 等新車扎堆發布,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展現出集體衝擊高端市場的勢頭。就連雷軍也在不久前的發布會中表示,小米汽車不會是 9.9 萬、不會是 14.9 萬、不會是 19.9 萬," 确實有點貴 ",但貴得有理由。
不少網友戲稱,如果不加緊努力工作,以後可能只能選擇開 BBA 了。
過去,國產意味着低端,外資才是高端化的象征,也鮮少有國產品牌能打開高端市場。
自從新能源時代到來,以蔚來、小鵬、理想,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一開始進場就走中高端化路線。三家之中小鵬汽車的平均售價相對較低,但仍要 20 萬以上;理想價格适中,平均售價在 30 萬左右;蔚來入局即對标外資高端品牌,其售價也在三家中最高,平均價位在 40 萬以上,最近發布的全新 ET9,預售價格 80 萬元起。
國内消費者也不斷被品牌進行新的市場教育。
從結果上來看,國產車品牌的高端化路線也初見成效。例如比亞迪推出的高端車型仰望 U8,其 109.8 萬的售價,12 月首個完整交付月銷售達到 1593 輛,位居百萬級新能源 SUV 銷量第一。由此,仰望已擠進到原先被國外豪華品牌占據的高端品牌第一梯隊。
新年第一天,小鵬最新 MPV 車型 X9 正式上市,指導售價為 35.98 萬 ~41.98 萬元,成為小鵬汽車迄今為止最貴的車型。
46 萬元打底的問界 M9,發布僅僅七天,全網大定超過 3 萬輛,問界 M7 發行兩個半月大定破 10 萬輛,有了華為技術加持的問界系列,也算是在高端路線站住了腳。
豪華汽車品牌的席位數量有限,眼下誰能穩坐新能源豪華品牌第一梯隊,依舊需要時間來驗證。
有趣的是,當雷軍笑稱小米汽車會 " 貴得有道理 " 時,有網友表示," 大家需要的不是一款性能完全領先其他車企的高價車,而是一款性價比高過其他車企的汽車 "。
看來年輕人想要買一輛科技感滿滿的新能源車,還需要等車企在高端市場上完全站住腳跟,并分出勝負之後,才能迎來價格更友好的智能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