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組隊發育”,安徽在打什麼算盤?,歡迎閲讀。
" 帶動皖南、輻射全省 "
提了多年的蕪宣一體化,再被 " 點名 "。
日前,蕪湖、宣城兩市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等就推進蕪宣一體化發展進行座談交流。在此之前,安徽省級層面也明确提出 " 強化蕪湖省網域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蕪馬同城化和蕪宣一體化 "。
蕪宣一體化并非新提法。早在 2021 年,安徽省 " 十四五 " 規劃就明确提出促進蕪宣一體化。與之不同的是,此次發文進一步強調 " 強化蕪湖省網域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 "。
近年來,安徽從長三角 " 插班生 " 逆襲成為全國經濟增長 " 黑馬 ",經濟發展 " 成績單 " 十分亮眼。然而向内看,合肥 " 一城獨大 " 的争議猶存,被賦予省網域副中心定位的蕪湖亟需扛起 " 帶動皖南、輻射全省 " 的重任。
有觀點直指,蕪湖理應發展起來,帶着安徽南部的城市一起 " 飛 "。
此番省級發文推進,意味着蕪宣一體化構想有望加速落地。值得注意的是,蕪湖、宣城不僅同為皖南城市,還都是南京都市圈、G60 科創走廊成員。兩市 " 抱團 " 發力,又将給安徽乃至長三角帶來什麼?
1
" 抱團 "
今年一季度,安徽 GDP12265 億元,同比增長 6.2%,拿下近 3 年最好水平。看全年,2024 年安徽經濟總量首次邁上 5 萬億元台階。這一标志性節點,被認為對其進入 " 經濟大省 " 行列有着裏程碑意義。
事實上,自 2009 年跻身 " 萬億元俱樂部 " 以來,安徽經濟總量以 " 加速跑 " 的姿态,在過去十多年裏連續跨過 4 個萬億大關,堪稱全國區網域發展競合中殺出來的 " 黑馬 "。
承接 " 入長 " 利好全面進階的同時,内部發展不均衡的短板也日漸凸顯。
早在 2023 年," 蕪湖發布 " 就曾刊文喊話 " 一城獨大 " 不是春,安徽亟需除合肥以外的其他城市 " 站出來 "。彼時,距離安徽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關于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網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幹意見》還未滿一個月。
這是安徽首次以檔案形式明确省網域副中心城市并出台專項政策予以支持。其中明确,到 2027 年,蕪湖地區生產總值力争達到 8000 億元,占沿江五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 40% 以上,進入長三角 20 強。
面對長三角的群雄角逐,蕪湖的壓力顯然不小。
據公開報道,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于靜波曾在接受《中國 · 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支持蕪湖加快建設省網域副中心城市,根本在于培育全省經濟增長新引擎,彌補中心城市經濟輻射的動能不足,以自身發展能級的提升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在此背景下,無論從縮小省内發展差距還是蕪湖自身做大做強的角度看,與周邊城市 " 抱團 " 合作都是不錯的選擇。如蕪湖市委書記寧波所言,推動蕪宣一體化發展既是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也是兩市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而皖南城市眾多,為什麼被明确支持一體化的對象是宣城?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圖片來源:安徽省政府官網
事實上,同處安徽東南部的蕪湖和宣城,在歷史上很長時間都屬同一行政區——
明代至清初,兩地均屬寧國府,後蕪湖劃歸太平府;民國時期,兩地曾屬皖南行署;新中國成立後,宣城一度歸屬蕪湖專區,後蕪湖專區更名為宣城地區,行政中心遷至宣城;2000 年,宣城撤地設市,與蕪湖同為地級市。
多年來,從青弋江、水陽江等水系連通,到蕪宣機場共建共用,再到先後共同納入南京都市圈、G60 科創走廊,兩市在地理交通、文化民俗乃至產業經濟方面都有着密切聯系,推進一體化發展條件成熟。
2
聯通
回看近年兩地的互動軌迹,2021 年是一個重要節點。
2021 年 2 月,安徽省政府印發 " 十四五 " 規劃《綱要》,明确 " 鼓勵省内空間距離較近的城市加快組群發展,促進合六、合淮、蕪馬、蕪宣、銅池、淮(南)蚌、淮(北)宿一體化,在城市規劃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務協作管理、生态環境聯防聯治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
同年 4 月,由蕪湖、宣城兩市共同出資建設的蕪湖宣州機場正式通航,全面融入長三角世界機場群。當地媒體分析稱,蕪宣市網域相接,中心城區直線距離僅 57 公裏,兩市合建機場可以擴大服務半徑,增加旅客流量,帶動皖南地區經濟發展。
三個月後,宣城市黨政代表團赴蕪湖考察。期間,蕪湖市和宣城市政府籤訂《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兩市直接相鄰的灣沚區和宣州區政府籤訂《同城化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此後,《安徽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 — 2035 年)》等重點檔案多次點名推動蕪宣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皖東南尤其是宣城,地處皖蘇浙多省交界地帶,各地作為不同都市圈的腹地之争一直不乏争議。
比如,蕪湖地處兩大中心城市輻射範圍,被同時納入合肥和南京都市圈;宣城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同時還積極融入杭州都市圈,并全網域納入上海大都市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範圍。
安徽省城市化地區格局優化圖 圖片來源:《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 — 2035 年)》
一個新的變化是,最近幾年,随着全國距離最近的兩座省會城市——合肥和南京唱響 " 雙城記 ",兩大都市圈進入協同發展的新階段,同屬南京都市圈的蕪湖和宣城加速 " 抱團 " 自然有了更大動力。
目前蕪宣一體化實際進展如何?從公開報道看,圍繞蕪宣機場這一區網域性交通樞紐,兩地在交通互聯互通方面持續發力。
其中,今年 1 月 G5011 蕪合高速蕪宣機場互通正式開啓運營,蕪湖、宣城兩地市民從市區到達機場時間分别縮短至 35 分鍾和 25 分鍾,形成 " 半小時交通圈 "。總投資逾 50 億元的蕪宣高速改擴建工程,全線預計 2025 年底實現雙向八車道通行,通行能力将提升 24%。
不過,物理空間的暢通只是實現 " 一體化 " 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兩地如何更高效地集聚、共享資源,推動實現專業化分工協作與互利共赢?
在兩地就推進蕪宣一體化發展進行的座談交流中,方向路徑進一步明晰。寧波提到,希望雙方共謀規劃布局,以 G60 科創走廊為軸線、蕪宣機場為節點,做大做強灣沚區、宣州區等城市組團;共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汽車產業、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領網域加強分工協作,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等。
3
協同
未來蕪宣一體化将如何走深、提速,產業合作無疑是關注焦點。
就蕪湖而言,汽車產業是毋庸置疑的首位產業,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也是其發力競逐的四條 " 新賽道 " 之首。
與之極為契合的是,近年來宣城汽車零部件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迅速成長為安徽除合肥、蕪湖之外的三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宣城已集聚汽車零部件企業 700 餘家,年產值超 850 億元,其中規上工業企業 425 家,占全省總數的 15% 左右。這對于一個經濟總量在 2000 億元左右的城市尤為難得。
更重要的是,這一發展成果很大程度上源于積極參與跨區網域產業協作與創新協同帶來的紅利。據統計,宣城全市 80% 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均已與滬蘇浙企業形成配套。
該市 2024 年的億元以上項目中,滬蘇浙投資實際到位資金占比達到 86.2%,高于安徽全省 23.9 個百分點;341 個產學研合作項目中,有 80% 來自長三角地區。
這其中一個關鍵助力,正是長三角最具發展活力的 G60 科創走廊。
圖片來源:上海市松江區政府官網
2018 年 6 月,G60 科創走廊九城首次聯手發布《松江宣言》,安徽宣城、蕪湖、合肥三城跻身這一長三角協同創新 " 共同體 "。近七年來,曾在 " 入群 " 之初因與其他城市發展差距懸殊而受到質疑的宣城,已然憑借長三角幾何中心的 " 地利 " 逐步踏上產業創新發展的 " 快車道 "。
沿着 G60 科創走廊往安徽腹地延伸,蕪湖同樣有着 " 創新夢 "。眼下,蕪湖聚焦省網域副中心目标定位,全力推進 " 六個之城 " 建設,其中位于首位的便是 " 創新之城 "。過去三年,蕪湖在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累計前進 10 位,成為長三角進位最快的城市。
今年 3 月底,蕪湖印發《" 蕪湖鸠茲科創灣 " 建設實施方案》,目标瞄準 " 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 "。在此背景下,與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的 " 橋頭堡 " 宣城加快推進一體化,更好借力 G60 科創走廊建設機遇,顯然意義重大。
從這點來看,兩個兄弟城市将如何探索產業互補、創新協同的雙赢打法,考驗重重,亦值得期待。
文字 | 程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