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當近視率和肥胖率觸目驚心,中國學生開始「每天鍛煉2小時」,歡迎閲讀。
确保學生每天鍛煉 2 小時,意義比你我想象的更加深遠
教育新政來了:每天運動 2 小時
2025 年 1 月 19 日,距離除夕還有 10 天的時候,當家長們已經準備春節期間的帶娃計劃,一則新聞炸響了他們的微信群——《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
仿佛是一串帶紅紙的萬響鞭炮,這則檔案也把整個教育產業的炸醒了:體育教育的新時代,來了。
而就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 年)》發布的 5 天後,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若幹舉措的通知》,其中特别強調,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求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 2 小時。
春節結束,多地開始跟進。
廣東省要求從 2025 年春季學期開始,全省中小學校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珠三角地區從秋季學期全面實施,粵東西北地區則要到 2026 年秋季學期至少有 50% 的學校落實;江蘇省則将義務教育學校課間時長延長至 15 分鍾,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 30 分鍾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北京、重慶、四川、甘肅等地同樣規定——保障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 2 小時。
除了保障學生的體育運動時間外,還有配套政策。以北京舉例,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體育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幹措施》就包括:增加體育課時;強化「三大球」和冰雪運動;開展班級體育聯賽;整合市、區、校三級學生體測和體檢數據;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推動體校與中小學結對發展;鼓勵社會體育場館對學校免費開放,涉及到了學生日常體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換句話説,假如你是一名北京市初三的學生,你會發現體育課變多了,甚至可能變成每天 1 節,且體育課的内容不再是形同虛設的「自由活動」,而會加入更專業的體能訓練和三大球等運動項目。
更重要的是,體育課不僅不會有其他老師來搶,還會組織更多比賽。你還會見到一些陌生的新老師,他們可能是退役運動員、高水平教練,或者是校外的競訓輔導機構。
總之,體育的時間更多了、體育的教學更專業了、體育的地位更突出了、體育的存在感更強了。
數據扎眼:為什麼體育不管不行了?
綱要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廣泛的解讀:「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短板。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于 2 小時,加強校園足球建設,有效控制近視率、肥胖率。」
「近視率」和「肥胖率」,當這兩個關鍵詞被重點強調的時候,你需要明白,有一些現狀真的已經到了不能被忽視的地步了:
先看近視率——根據國家疾控局監測數據顯示,2022 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 51.9%,2023 年這個數據則上升到 52.7%。
具體而言,小學生 35.6%、初中生 71.1%、高中生 80.5%,即随着年齡的增長,青少年人口的視力水平正在發生迅速惡化。同時,近視高發的年齡段也已從 8-12 歲提前至 6-10 歲,「發病越來越早」「度數越來越深」「近視率居高不下」這三大特點是如此的觸目驚心。
肥胖率也不容樂觀——根據 2024 年第十屆中國肥胖預防控制科學大會數據,目前有約 19% 的 6 至 17 歲青少年、約 10.4% 的 6 歲以下兒童超重和肥胖。也就是説,如果你在街上遇到 5 個學生,起碼有 1 個是「小胖子」。
至于中國三大球的現狀,氪體已經做過多次報道,在此不再贅述。總而言之,三大球的成績逐年下滑,體育人口的基數萎縮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就像是蓋房子一樣,樓房是否牢固取決于地基能否堅實,而對于三大球這樣的集體項目,「地基」必然在校園。
數據或許難看,但只要能找出問題所在,就可以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回顧綱要及各省的相關政策,目标已經無比清晰:中國的體育教育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改變,不單是提升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也是為國家體育力量做更多、更全面的儲備。
現狀如何?這裏有三個視角的觀察
當我們了解了中國學生糟糕的體育指标,一個問題不禁萦繞在眼前:現階段學生們的體育課,究竟是怎樣的?
為此,我們找到了三個采訪對象,試着從學生、體育老師和校外體教機構的角度探究這一現狀。
陳星是南方一位正在念初三的學生,據他觀察,籃球和羽毛球是最受歡迎的運動,因為參與方便、項目有趣。足球草地的稀缺導致踢足球的人明顯較少,至于排球,「基本沒人玩了。」
初三的學生,一周有 3 節體育課,通常排在周二、周三和周五。臨近中考,課程内容基本都是體育中考的項目,必考項是籃球,選考項則在跳繩、引體向上和實心球中三選二。陳星選擇了跳繩和引體向上,跳繩滿分是每分鍾 175 下,引體向上則是 12 個,他比較有信心在跳繩上拿滿分,引體向上就比較難了,目前最多做 7 個,「還得練。」
籃球要考運球繞杆。——除此之外呢?「沒有了。」——可籃球不只是運球啊?陳星一臉疑惑地看着我,不知道該怎麼接話。
「初一初二的時候,考試壓力沒這麼大,老師也會教一些基礎的球類知識,然後讓大家自由活動。」我問他老師是真會打籃球還是只是個普通愛好者?陳星回答,「看不出來,不過學校籃球隊是他組建的,應該挺厲害吧。」但陳星也承認,他一場學校的籃球賽都沒看過。
關于目前中學生每天的體育活動時間,陳星也坦陳:課間只夠上廁所或者打水,大課間才有 30 分鍾可以活動。而如果當天沒有體育課的話,每天在校園的活動時長就是這些,「除非是放學後自己去運動。」
最後我問他,如果你和周圍同學比較身體素質,一般會看哪些方面?陳星説就是看體測成績,其他也不知道看什麼。我追問:「你身邊打球打得好的人,體測成績一定好嗎?」他眼睛抬起,看向斜上方思考了兩秒説,「不一定,嗯,不一定。」
張希在當地另一所重點中學擔任體育老師,這所學校的高中部名額金貴,匯集了當地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她告訴我,學校的體育教育正在改革為模塊化教學,主要是想讓孩子學習一些運動技能。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體育課的目的更加直接。初中每周 3 節,初一初二學技能,初三練中考;高中每周 2 節,模塊式教學内容更為清晰:以高一為例,共開展了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國術、綜合體能及遊泳 7 個模塊。
在她看來,初中體測并不算難,主要以力量、柔韌、協調、靈敏、耐力為主,考查項目包含 1000 米 /800 米耐久跑、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等。總體來説,學生只要平時課上能夠緊跟教師進度,完成體測的難度并不大。
但張希認為,相比于她們讀書的時候,現在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較差。從體育中考就可以看出,目前學生的耐力顯然是不達标的。當地的體育中考要求男生 1000 米滿分在 3 分 40 秒以内,「很多同學連 4 分鍾都進不了。」
日常大課間跑操的時候,很多學生會出現劇烈的身體不适,嘔吐、頭暈甚至抽搐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在她當學生的年月裏是很少見的。
作為一名體育老師,張希也有自己的期待,就是讓每位體育老師發揮出自身的才能和特長。比如,學校和教招部門在招用師資的時候可以考慮到每個體育老師的訓練專業,讓足球教師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到校隊建設和足球模塊教學上。
簡而言之,少折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校園外看到的角度又有不同。
大學籃球專業畢業的尼奧,在廣東開了自己的體能訓練工作室,時常會和高校以及運動品牌合作。
他接觸過很多中學生,發現現在的學生體能差距特别大,有特别優秀的孩子,也有很多基本就不運動。從專業體能的角度來看,他認為體育中考的項目其實是不錯的指标,雖然參考維度相對單一,但優點在于群眾面廣、簡單易上手。
在工作中,尼奧發現,願意把孩子送來參加額外體能訓練的家庭條件往往更加殷實,父母大多為高收入人群。但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其實又都不太想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體能訓練上。究其原因,除了内容太過枯燥,尼奧認為是體能方面的引導還不夠多,「基礎項反而不容易見到成績。」
作為一個從業者,尼奧認為廣東的體育參與度還是不錯的。目前在廣東,中學大部分是每天 1 節體育課,加上課後的延時服務也有諸如遊泳、飛盤、足球、籃球等運動社團,基本可以保證 2 小時的運動量。
但談到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賽事體系,他也認為,「還是最好能每周一賽,讓更多熱愛籃球的孩子有機會站上賽場,用更多的比賽鍛煉自己的技戰術素養。但實際情況不允許,大多數學校只能按照杯賽形式進行,比賽場次遠遠不夠。」
變局之下,體育產業機會在哪兒?
體育教育被進一步重視,無疑對于整個體育產業都将產生深遠的促進作用。在此簡述三點:
首先,就業機會變多,但對于體育人才的業務專精會提出更高要求。過去,很多學校的體育老師就是「全科醫生」,什麼項目都能教一點,但沒有特别精通的。如果要搭建更全面的體育教師隊伍,就需要招攬更多有專業項目能力的人才。同時,更多的退役運動員也将獲得進入學校任教的出路。
其次,需要更多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的正規賽事,對于當地的體育賽事組織和承辦以及周邊配套產業都将帶來正面的影響。以賽代練,也會讓地區體育水平得到更加均衡的發展。過去學校為了參與比賽倉促組隊、導致比賽質量良莠不齊的情況将得到好轉。
同時,學校與校外體教機構的合作更加密切。學校教學收獲了更加先進的方法論,體教機構也會獲得更為穩定的客源,有教學方法一技之長的人才也會得到更多的重視。
最後,體育在教育中的加碼對于體育品牌更是重大利好。學生參與更多的體育鍛煉,意味着體育消費場景被進一步打開,裝備市場大幅拓寬,運動品牌或将重新迎來高速增長期。
最後,我們還是需要思考,為什麼體育教育會被放到一個更加重要的位置?
也許是因為家長口中「學體育有什麼出路?」的天問;也許是因為年年攀升的近視率和肥胖率;也許是因為孩子們已經連 1 個引體向上都做不起來;也許是因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愈發凸顯。
但這些,歸根到底可以用一句話回答:體育體育,以體育人。體育,是為了培養一個更全面的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體育產業生态圈 ",作者:林子誠,編輯:王帥,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