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不可思議!我們祖先不僅吃過人腦,還吃過這些“玩意兒”!,歡迎閲讀。
想象一下,時間倒流 18000 年,你站在冰封的荒原上,四周是茫茫的雪地和冰川。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着人類的祖先,他們穿着簡陋的皮毛,手持粗糙的石制工具,圍坐在一起享用狩獵的食物。
這看似普通的 " 聚餐 ",但菜單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驚悚得多。不是簡單的野果、野獸,而是包括了我們現代人不敢想象的食材——人腦。
挖掘出的頭骨。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這聽起來像是恐怖電影中的情節,但卻是真實存在的 " 歷史 " 片段。近日,西班牙科學家利用 3D 顯微技術對波蘭某洞穴中的骨骼分析時發現,骨骼上的切割和骨折痕迹是人為加工造成的,指向了 " 食人 " 習俗的存在。更可怕的是,顱骨縫合處的骨折表明,當時的人類特意敲開頭骨食用人腦!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古人類和考古界。
古人類顱骨的切割痕迹。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8 ]
聽起來很可怕,事實上,古人類的 " 食譜 " 更能驚掉我們的下巴,我們一起來看看。
猛犸象,抵擋不了遠古人類的石矛
還記得電影《冰河世紀》中憨态可掬的猛犸象嗎?作為冰河時期的代表性巨型哺乳動物,它竟然是人類餐桌上的美味。
猛犸象形象。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考古學家在對多個晚更新世遺址的研究後,将遠古人類獵殺猛犸象的事實公之于眾。首先,考古學家發現的猛犸象骨骼遺址與人類活動遺址相鄰或重疊,表明兩者具有頻繁 " 見面 " 機會,為人類獵食猛犸象提供了可能。此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包括帶有屠宰痕迹的猛犸象骨骼、石制或骨制武器殘片等證據。
在俄羅斯北冰洋的科特爾尼島,科學家發現了一具猛犸象骨骼,根據這具骨骼上的人為切割痕迹和殘留的矛頭,可以推測古人類獵殺并食用猛犸象的場景。在新墨西哥州,考古學家在猛犸象和其幼崽的骨骼上發現了由鈍器造成的骨折和刺孔,同樣呈現出明顯的被屠宰痕迹。種種迹象表明,古人類獵食猛犸象确有其事。
克洛維斯人作為古代北美原住民的祖先,其生計模式一直存在争議。近期,科學家通過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安茲克 1 号遺址中 18 個月大的克洛維斯嬰兒遺骸的骨膠原同位素 13C 和 15N。同時,科學家也收集了來自同一地區和時期的潛在獵物資源的骨膠原樣本作為對比對象。他們對所有樣本進行碳和氮穩定同位素分析,以評估其同位素組成。科學家也利用一系列模型算法重建了嬰兒母親的飲食結構及評估不同食物來源對母親飲食的相對貢獻。研究結果顯示,其母親約 40% 的食物來自猛犸象,其餘為野牛、麋鹿等大型動物,這也為猛犸象在克洛維斯人的飲食中占據主導地位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犀牛,沒能逃過被食用的命運
可能遠古人類也喜歡露天吃燒烤?犀牛,這種在動物園中才能見到的珍稀動物,也曾出現在遠古人類的食譜中。
2018 年 5 月,發表于《自然》期刊的文章顯示,科學家在菲律賓呂宋島發現了一處遺址,并采用電子自旋共振法對遺址中的犀牛牙齒及共存石英砂進行測年,結果顯示該遺址形成于距今 70 餘萬年前的中更新世早期。
這不僅證明了遠遠早于現代人之前,遠古人類就已經造訪這些群島,還将幾十萬年前的一場殺戮呈現在人們眼前。從挖掘出的犀牛腿骨被敲碎的痕迹和肋骨上的切割痕迹來看,當時的古人類不僅已經品嘗到了美味的犀牛肉,并且吸食到了鮮美的骨髓。
犀牛骨上的人為切割痕迹。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1 ]
無獨有偶,在中國甘肅環縣樓房子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研究者發現了一個以披毛犀(冰河時代犀牛的一種)為食的部落。披毛犀的下颌骨上明顯的人工切割痕迹同樣證明了古人類對犀牛的獵食行為。
古人類不僅吃海鮮,還吃狗肉
當我們現代人在享受各種海鮮大餐時,是否會想到,其實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品嘗這些來自海洋的美味了?而且,他們所食用的 " 海鮮 " 種類,或許比我們今天所吃的還要珍貴和多樣。
早在 195 萬年前,肯亞北部的古人類就已經開始利用石制工具處理和烹饪海龜、鳄魚等水生動物。這些在今日看來或許并不稀奇,但在遠古時期,能夠捕獵并食用這些大型水生動物,無疑展現了古人類高超的生存技能和智慧。
海龜、鳄魚。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研究表明,多不飽和脂肪酸能增強腦細胞的活性,提高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而鳄魚肉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 32.9%,是羊肉、牛肉、豬肉、雞肉中的 3-7 倍。
考古學家在這些史前 " 廚房 " 遺址中發現的鳄魚和海龜骸骨,不僅證明了古人類多樣化的飲食結構,還暗示了這些食物可能對他們的生理和智力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畢竟,鳄魚和魚類富含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被認為是 " 人腦進化包 " 的一部分,或許正是這些 " 健腦食品 " 助力了早期人類大腦體積的增加。
鳄魚骨板。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 8 ]
如果古人類連猛犸象、海龜這些動物都吃,那麼他們吃狗肉也就不那麼難理解了。畢竟在食物資源相對匮乏的古代,古人類需要充分利用周圍的一切可食用資源來維持生存,甚至包括自己馴化和圈養的狗。
吃人腦行為,或許另有隐情?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人腦的話題。科學家們認為,古人類食用人腦可能出于多種原因。從生存的角度來説,人腦主要由水、脂類、蛋白質等組成,對于在惡劣環境中掙扎求生的古人類來説,敲骨吸髓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營養來源。因此,在生活資源匮乏的情況下,人腦可能成為了他們維持生命的重要手段。雖然現代人無法理解古人類的這種 " 喜好 ",但這只是他們食譜中的冰山一角,他們吃的 " 玩意兒 ",确實是超乎了我們的想象!
寫在後面
這些令人驚嘆甚至驚悚的 " 食物選擇 ",并非出于獵奇或殘忍,而是人類在嚴酷環境下求生的真實寫照。從敲開頭骨獲取人腦中的脂肪,到挑戰猛犸象、犀牛這樣的龐然大物,再到精準獲取海龜、鳄魚等水生動物的營養,每一種選擇,都是處于本能。
在資源極度匮乏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從不挑食,而是用敏鋭的直覺和勇敢的實踐,把自然萬物轉化為生存的可能。正是這種與自然共處、共生的能力,人類才一步步進化至今。
當我們下次看到 " 不能理解的食物 " 時,不妨帶着一點敬意去回望那段原始的進化旅程……
參考文獻
[ 1 ] Ingicco T, Bergh G D V D, Jago-On C, et al. Earliest known hominin activity in the Philippines by 709 thousand years ago [ J ] . Nature, 2018.
[ 2 ] Turner A, Gonzalez S, Ohman J C. Prehistoric Human and Ungulate Remains from Preston Docks, Lancashire, UK: Problems of River Finds [ J ] .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2.
[ 3 ] Dennell R W, Louys J, 'Regan H J O, et al. The origins and persistence of Homo floresiensis on Flores: Bio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 J ] .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13.
Chatters, J. C., Potter, B. A., et al. Mammoth featured heavily in Western Clovis diet. Science Advances, 2024.
[ 4 ] 胡耀武 . 古代人類食譜及其相關研究 [ D ]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2002.
[ 5 ] 周本雄 . 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地理分布、古生态與有關的古氣候問題 [ J ] . 古脊椎動物學報 , 1978.
[ 6 ] 盧涵 , 陳孫福 , 羅永康 . 鳄魚肉主要營養成分及與其他畜禽肉的比較 [ J ] . 肉類研究 , 2012 ( 7 ) :4.
[ 7 ] 秦小麗 . 中原國家形成進程中的南方文化因素 [ J ] . 考古與文物 , 2020 ( 5 ) :8.
[ 8 ] Marginedas F ,Palmira Saladi é , Potowicz-Bobak M ,et al. New insights of cultural cannibalism amongst Magdalenian groups at Maszycka Cave, Poland [ J ] . Scientific Reports, 2025.
策劃制作
作者丨 Denovo 團隊
審核丨潘守永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策劃丨董娜娜
責編丨董娜娜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