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直面行業沉疴,電影如何大破大立?,歡迎閲讀。
文 | 文娛價值官,作者 | 陳桐,編輯 | 美圻
今年元旦、春節檔期創下近四年最高票房後,電影市場未能延續熱度神話,從五一檔開始,市場如同一艘原地掉頭的巨輪,在短暫地 " 回光返照 " 後,又迅速駛入了冰冷刺骨的冬季。
端午檔電影票房只有 4 億,五一檔 15 億,中秋檔跌至 3.89 億。最慘的是整個暑期檔,只有 116 億,相比 2023 年的 206 億,暴跌 43.5%,2.85 億觀影人次,比去年同期的 5.04 億觀影人次減少 2.19 億人次。票房和觀影人次幾乎雙雙腰斬,一朝退回十年前,給了市場一記悶棍。
剛剛過去的國慶檔,電影市場延續了暑假檔和中秋檔的 " 冷 "。此前,多位業内人士悲觀預測今年國慶檔票房難超 20 億,最終 21.04 億元、5209 萬觀影人次的成績雖然表現略好,但比起 2023 年國慶檔 27.34 億元的票房,跌幅依然驚人。
幾乎可以肯定,今年中國内地電影市場很難在剩下的兩個月打個翻身仗了,市場面和數字面的種種危機都凸顯出,中國電影存在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改變迫在眉睫。面對挑戰,中國電影如何積極求變?當情懷和套路被玩爛後,新的生路到底在何方?這些都是當下行業繞不過去的話題。
頭号種子口碑崩塌,砸穿國慶檔大盤
今年國慶檔的票房主力,集中在主旋律的《志願軍:存亡之戰》、科幻題材的《749 局》、打拐題材的《浴火之路》、動作喜劇題材的《熊貓計劃》四部影片。最終,國慶檔票房前 5 名影片分别為:《志願軍:存亡之戰》8.05 億元、《浴火之路》3.59 億元、《749 局》3.56 億元、《熊貓計劃》2.15 億元、《危機航線》1.7 億元,雖然位次有變化,但并未爆冷出現大黑馬。
陳凱歌執導的《志願軍:存亡之戰》成為國慶檔最大赢家,這個成績比起前作《志願軍:雄兵出擊 》不足 5 億的票房有明顯進步,但橫向對比前兩年的頭部主旋律電影,算得上慘淡了。2021 年,《長津湖》以超 57 億人民币的高票房打破了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紀錄,成功拿下了中國電影票房榜的票房冠軍,續作《長津湖之水門橋》的總票房也高達 40.57 億元。
《志願軍:存亡之戰》票房表現之所以中規中矩,核心原因是近年來這種新型主旋律電影呈現井噴之勢,觀眾出現了一定的審美疲勞,如果不能拓展該類影片的領網域與範圍,挖掘它發展的空間,用更新的方式将故事拍得更好看,觀眾肯定不會再買賬。
《熊貓計劃》《浴火之路》兩部電影的票房都在 3 億左右,沒有太大驚喜也沒有明顯硬傷的電影,放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很難激起水花。寧浩執導的《爆款好人》在國慶檔首日的排片率未到 5%,票房也沒過千萬元,上映 7 天總票房剛過 2000 萬元,和《出入平安》一樣,成了國慶檔話題和票房墊底的存在。
國慶檔開啓前,市場和觀眾最寄予厚望的是《749 局》,這部導演陸川籌備 8 年的科幻題材電影,是今年國慶檔首部預售破百萬的影片,在預售階段,《749 局》也一直位列國慶檔新片票房榜第一。名導牽頭、大廠加盟,科幻題材疊加流量明星,制作龐大八年磨一劍,宣傳勢頭兇猛,按理應該毫無懸念引爆國慶檔。
然而電影上映後,《749 局》的口碑卻快速崩塌,4.4 的豆瓣評分極具侮辱性,在貓眼和淘票票平台上,《749 局》購票差評都超過 1 萬條。縱觀評論區和各大社交平台,網友提到最多的點是 " 詐騙 ",被預告騙進電影院的觀眾發現影片與預期嚴重不符,上映前積累多年的關注度和好奇心被反噬,不少人看完後都将其和爛片 " 标杆 "《上海堡壘》對比," 難看 " 詞條一度還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
《749 局》上映首日 1.74 億的票房,在國慶檔首日票房榜上高居榜首,但成功帶火一天大盤後,深陷口碑争議的該片票房迅速腰斬,上映第 5 天 ,《749 局》的票房已經從第一天的單日票房第一,暴跌到了單日票房第五,未能實現所謂的 " 黑紅 " 奇迹。
預售 " 瘋 " 了、首日 " 爆 " 了的《749 局》,因為災難級的口碑,票房以抛物線狀快速下滑,砸穿了國慶檔大盤,總結下來,今年國慶檔大制作回報遠不及預期,小體量偶有亮點但沒撼動基本盤,從近期良莠不齊的電影市場來看,這個成績并不出人意料。
" 票房靈藥 " 怎麼都失靈了?
今年以來,以前屢試不爽的 " 票房靈藥 " 似乎都失靈了,媒體和業内人士近期也一直在讨論 " 為什麼觀眾就對這一代導演突然失去了興趣 "。在文娛價值官看來,今年電影市場的整體頹勢,根源是套路化創作和和觀眾需求矛盾造成的 .
無論是老導演還是中生代導演,都集體陷入了路徑依賴,過度信賴自己的創作和經驗,過多地将自己對叙事、技術、宣發、制作等層面的理解,投注在作品之中,以為觀眾能夠買賬。但當年輕人不再迷信于權威後,會發現這些所謂的大導、名導的審美點、視角和觀念止步不前,在自己的舒适區 " 圈地自萌 ",在不知不覺中跟觀眾隔絕。
雖然《749 局》全網惡評的背後不否認有沒看片跟風黑的 " 路人 ",這部電影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 " 強酸性科幻片 "。但導演陸川完全沒有反思作品本身的優劣,高高在上地回怼觀眾 " 别碰我的演員和主創,他們是最好的,有什麼事衝我來 ",就此怪罪市場、怪罪觀眾、怪罪黑粉,其實是一種傲慢和逃避。
客觀來講,必須承認《749 局》特效還行,鐵球訓練那場戲有金屬質感,王俊凱做噩夢那場也有濃烈的中式恐怖壓迫,三長老出現後的動作與質感也很棒,算是國產電影裏的頭部水準,但以上就是本片的全部優點了。
《749 局》的最大問題是陸川連個完整的原創性故事都講不出來,從頭到尾充斥着對好萊塢科幻大片劇情和設定的拙劣模仿。《749 局》整體故事缺乏深度、空洞無物。叙事混亂不堪,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人摸不着頭腦。角色塑造單薄,很多人物行為缺乏邏輯,感覺就是為了推動情節而硬湊。如此多的硬傷集于一身,在如今的大環境下還妄想觀眾會無腦買單,衝擊 20 億 + 票房,只能説陸川太天真了。
《爆款好人》的問題同樣出在導演迷戀既定的套路或模式,觀眾卻早已厭倦造成的錯位。這部電影沒有太大硬傷,但也沒有太多可説的亮點,各種熟悉的配方疊加當下各種互聯網熱議話題,熟悉的京片子幽默,熟悉的舊時代老人走入新時代接觸新生事物時引發的矛盾笑點,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合家歡喜劇。
不過,這部電影的最大問題,一情節太散,二故事沒創意,整部片子就像片中不懂網絡的葛優一樣,鈍感十足卻非要演的自己深谙網絡那一套,像在維權但實際沒做成幾件事,説喜劇不夠搞笑,説現實又不現實,寧浩自顧自講了一個已經脱離生活邏輯的自嗨故事。
從五一檔開始,雖然題材五花八門,各種噱頭讓人眼花缭亂,但真正的好電影寥寥無幾。老導演口碑崩裂,中生代集體坍塌,大家用各種所謂的噱頭和看點壘砌了高塔,卻失去了 " 好 " 故事最底層的地基。
市場拐點将至
和暑期檔一樣,低迷的環境、下滑的票房、流失的觀眾、檔期效應減弱依然是國慶檔不得不面對的困境。今年大量億元檔影片,甚至是千萬檔影片,向市場抛出了一個嚴肅問題:如果這就是以後市場的基本盤,電影人将如何應對?
從今年幾個檔期的市場表現可以看出,内地電影市場墜入了冰點,以往的邏輯和法寶紛紛失效,對于站在進退兩難十字路口的行業來説,改變迫在眉睫。
首先,電影行業所有問題的底層邏輯還是落在生產層面。當下,院線電影往往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現實觀照,對于 " 問題 " 往往避而不談,取而代之的是某種生活方式之下的沾沾自喜。套路化的創作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講不好,割韭菜心理過于露骨。一些講述布爾喬亞生活的影片更像是無病呻吟," 窮人掏錢,看富人演窮人 " 的集體吐槽,説明觀眾已經厭倦了這種假惺惺的所謂關懷和共振。
歸根結底,影院中沒有感興趣的影片,觀眾又如何能夠走進影院?在各種短視頻和其他娛樂方式争奪用户時間的激烈競争中,如果在内容上根本無法抵達更多觀眾,自然就無法形成更大規模的口碑和票房。
其次,熱門檔期已失去點石成金的能力,回頭看,這幾年行業過度依賴熱門檔期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熱門檔期刷新了中國電影票房紀錄,是眾多好電影的市場培養皿。另一方面,對國產電影 " 腰部 " 力量的逐漸衰弱難辭其咎。
喧鬧過後,行業不妨多一些冷思考,嘗試讓電影遠離檔期 " 内卷 ",恢復正常的供給節奏,在更多的日常吸引觀眾重回影院,已成當務之急。
最後,電影行業需要大破大立,目前過度依賴于票房收入,中小成本投資的多樣化影片難以找到其閱聽人,大多數影院習慣于等米下鍋,電影發行和排片存在諸多潛規則,供求平衡性存在缺口,需求和供給的交叉點仍舊沒有融合等系統性、結構性問題,都對電影市場良性發展造成了衝擊。
未來的二三年,只有讓電影生產更加理性,生态更加健康,行業才能走出沉疴。挺立寒冬才有春天可待,我們期待中國電影盡快恢復元氣,提供更多好内容,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的同時,也能讓各環節上的所有參與者獲得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