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機器人半馬“翻車”,先别急着祛魅,歡迎閲讀。
文 | 驚蟄研究所,作者 | 吳嗯
摔倒是标配,癱瘓是常态," 掉頭 " 也不稀罕……上周末,在北京亦莊舉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為科技行業貢獻了新的熱點。但比賽現場的各種意外,也讓許多看熱鬧的吃瓜群眾紛紛表态:對人形機器人祛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1830 年,蒸汽火車誕生之初,在美國巴爾的摩市郊區曾舉辦過一場蒸汽火車與馬車之間的競賽。當發令槍響後,馬車瞬間衝出遙遙領先,而火車則笨拙地在原地冒煙鳴笛。圍觀的人群中,也滿是對火車的嘲諷和不屑。
從蒸汽火車到人形機器人,似乎每當有新技術誕生,總要經歷這樣的 " 馬車式群嘲 "。而當下正遭遇 " 尴尬期 " 的機器人產業,果真被高估了嗎?
機器人的全面 " 入侵 "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分類,機器人可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中,服務機器人涵蓋了個人 / 家庭機器人、專業機器人。有别于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由于是面向大眾提供服務,其形态每一次創新,都能引起社會對 " 機器人取代人工 " 時代的深深憂慮。
以被打工人自嘲的 " 保底 " 崗位—— " 鐵人三項 "(外賣、網約車、快遞)和 " 吉祥三保 "(保安、保潔、保姆)為例。人們曾一度認為,這些 " 退路 " 會被機器人悄然蠶食。
姑且不説去年屢上熱搜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 蘿卜快跑 ",已經讓全體網約車和出租車司機瑟瑟發抖。在操作較為復雜的外賣和快遞行業中,機器人取代外賣員和快遞員的聲音也不絕于耳。
根據美團最新年報,截至 2024 年底,美團自動配送車和無人機分别累計完成 491 萬單和 45 萬單。近期,美團無人機在迪拜開啓商業化運營。2025 年 3 月 20 日,美團無人機在中國香港完成了首單低空物流配送任務。
順豐集團官方公眾号顯示,2024 年 9 月第 18 屆中國(深圳)國際物流與供應鏈博覽會上,順豐除了展出先進的無人機之外,還展出了樓宇配送機器人 " 小豐 "。該機器人擁有完整的感知和成熟的定位導航及雲端智慧調度功能。可實現與電梯、電子門、閘機等智慧物聯,覆蓋樓宇全場景。
這就意味着,利用無人機或者無人配送車進行中轉,再利用樓宇配送機器人進行最後的上門配送,就能在理論上實現無人化配送。
而實際上,在眾多酒店中,樓宇配送機器人早已經 " 上崗 " 多年,甚至成為服務更新的 " 标配 "。外賣員或者快遞小哥只需要物品放置在機器人中,機器人就能自動進入電梯識别樓層和房間,并給房間打電話,提醒客人開門取物,完成配送流程。
" 吉祥三保 " 同樣不能幸免。
早在 2016 年,由國防科大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與湖南萬為智能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為深圳市公安局定制開發的智能安保服務機器人 AnBot,就正式在深圳寶安機場 T3 航站樓正式上崗,成為國内第一台在機場服役的智能安保機器人。
據媒體報道,機器人 AnBot" 主要在深圳寶安機場負責執行日常巡邏防控和智能服務任務,通過機器人攝像頭的智能監控實現民航安檢前置、移動人像識别功能,并将相關影像信息實時回傳公安大數據後台進行對比分析、實時預警。具體分為自主巡邏、人像識别、智能服務、突發應對等四大應用功能。"
* 圖片來源:萬為智能機器人官網
對于保潔行業而言,除了掃地機器人已經在家用市場得到普及外,面向 B 端的清潔機器人也已能自主規劃路徑、充電、倒垃圾。
此外,像飯店的傳菜機器人、公園或者家用的割草機器人,統統進入了商用階段。" 潤物細無聲 " 的替代,讓普通打工人們不禁擔心,崗位的競争從 " 人卷人 " 向着 " 人機混戰 " 轉變。
硅基進化卡到了 bug
無怪打工人擔憂,如今無論是從新聞報道,還是融資熱度上看,服務機器人賽道都是一片火熱。今年以來,宇樹科技在春晚上的 " 機器人秀 ",又把服務機器人的熱浪推向了又一個高度。
4 月 15 日,第 137 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在廣州琶洲會展中心開幕。展會首次設立的服務機器人專區成為最吸睛的所在。專區中,有全球首個能完成側空翻動作的人形機器人;也有具備迎賓、互動、導引等功能,致力于無人化智慧樓宇的服務機器人;還有廣泛應用于清潔、防爆、導診等各類作業場景的機器人……
在展會和新聞之外,一組組數據或許更能説明問題。
沙利文研究資料顯示,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從 2021 年接近 20 億元增長至 2023 年約 3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26.1%;預計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将從 2024 年的約 30 億元增長至 2030 年的超過 10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 20.3%。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4 年全年,我國機器人相關企業注冊量超 19 萬家,創近十年注冊量新高。截至 3 月 19 日,2025 年我國已注冊 4.40 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企業存量方面,我國現存 84.9 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
據機器人大講堂 & 立德智庫不完全統計,2024 年中國機器人行業相關領網域共發生 431 起投 / 融資事件。從融資情況來看,2024 年中國機器人行業共發生億元級融資事件 98 起,千萬級融資事件 104 起,百萬級融資事件 12 起,融資金額未披露事件 217 起,涉及已披露總金額約在 425 億 -563 億元人民币(IPO、定向增發不包含在内)之間。
但高熱度和高投資,并沒有促使服務機器人行業在商業化應用中產生質的飛躍。
在亦莊的人形機器人半馬過後,獲得冠軍的天工隊、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CTO 唐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天工 2.0 機器人即将發售,将實現小批量量產和應用。未來随着人形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其價格将與一台入門級的小轎車差不多。
以中國的制造能力來説,量產并不是難題。難題在于,商業化途徑是什麼?但這一點,唐劍也并沒有詳細回應。事實上,當下除了像之前的 " 機器狗 " 一樣将人形機器人作為 " 電子寵物 " 推向 C 端市場,鮮有企業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模式跑通。
相反,對人形機器人何時能商業化落地的質疑聲,始終不絕于耳。
今年 3 月前,金沙江創投管理合夥人朱嘯虎公開表示 " 正在批量退出人形機器人公司 "。他認為人形機器人企業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技術成本高,動辄數十萬元的產品,遠超實際場景的付費意願。二是落地場景模糊,缺乏真實的市場基礎。
星海圖聯合創始人虞磊也認為:" 人形機器人仍然難以大規模應用到生產制造或商業服務中。" 即便是已經投入商業化的其他類型的服務機器人,也在和人力角力的過程中,并不占上風。
一邊是超高的行業熱度和客觀預期,另一邊卻是在商業邏輯上尚未找到立足之地,人形機器人遭遇的矛盾與糾結,就像是人類的科技樹從碳基走向硅基的關鍵時刻卡到了 bug。
讓機器人 " 飛 " 一會兒
人們對于人形機器人的嘲諷,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惡意的負面情緒,而是由于預期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造成的一種失落情緒,主要原因是因為人形機器人的發展進程和人們預想的還有 " 一點點 " 距離。
早在 2018 年,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就預測,未來十年 80% 的物流包裹将實現自動配送。但如今,麥肯錫預測的時間進度條已經加載到了 70%,包裹的自動配送仍然只存在于藍圖之中。相反,物流末端對人力的依賴卻是有增無減。
根據美團研究院《2023 年 · 美團騎手權益保障社會責任報告》數據,在美團獲得收入的騎手人數在 2020 年時為 470 萬人,到 2023 年已經增長至 745 萬人。
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9 年快遞市場監管報告》亦顯示,截至 2019 年,我國快遞業從業人員超 300 萬。2024 年,國家郵政局在《求是》雜志上發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國快遞從業人員總數超 400 萬。
至于 10 年前就出現的餐飲機器人,目前在國内市場的滲透率僅為 1%。
普渡科技創始人張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公司推出的 " 歡樂送 " 送餐機器人單日送餐數可達 300 盤,客流高峰期可達 400 盤,一個機器人可以頂替 1.5 名到 2 名服務員。另外,機器人售價在 4 萬元 -6 萬元,使用壽命可達 10 年,而許多餐廳一個服務員每年的綜合成本至少有 5 萬元 -6 萬元。
但理想的數字就像是實驗室裏的汽車油耗,幾乎很難達到。餐館裏狹窄的通道、不規則的地面、輕微的陡坡,都有可能成為困住 " 服務員 " 的 " 天塹 "。而且,送餐機器人在店面較大的高級飯店以及連鎖餐飲或許有用武之地,在中小型餐飲門店中,往往因為功能單一,灑湯、無法點餐、需人工幹預等問題而淪為 " 吉祥物 "。
在 2022 年,送餐機器人行業面臨了一場普遍性裁員危機。普渡科技從規模峰值的 3000 多人裁員至 500 多人;擎朗智能從 2022 年初至年中大致削減了 800 人;面向酒店的送物機器人制造商雲迹科技也從原先的 700 人縮減至 300 人左右。
還有很早就出現的安保機器人,雖然市場上一直存在剛需。但由于產品需要高度定制化,對產品供應鏈成本控制要求較高,同樣在成本和效率上無法替代人力。張濤曾在公司内部郵件中無奈坦誠道:商用機器人行業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靈魂問題,那就是全行業未實現盈利。
種種迹象表明:未來,服務機器人一定是那列奔馳向前的 " 火車 "。只是現在或者是短期内,它還沒有能力跑出媲美 " 馬車 " 的速度。
人們對人形機器人寄予厚望,也對其發展速度表示擔憂。但同時,真正關心技術發展的人們心裏又清楚地知道:科學的歷史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有起有伏的。
對于人類而言,既不必對摔得狼狽不堪的機器人報以嘲諷,也不必為出現某種新型機器人而憂心忡忡。就像對待 AI 大模型一樣,把機器人當成提高生產力的工具,而不是替代者、競争者,只會讓我們用更高效的方式完成工作目标、體現價值。
技術不語,只在某一個關鍵節點給人們帶來驚喜。給機器人設定一個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地,它終究會抵達,只是當下它還需要一點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