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華為度過最艱難的時候了?,歡迎閲讀。
3 月 31 日,華為發布 2024 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華為經營結果符合預期,實現全球銷售收入 8621 億元人民币,淨利潤 626 億元人民币。2024 年研發投入達到 1797 億元人民币,約占全年收入的 20.8%,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12490 億元人民币。
從各項數據來看,華為 2024 年營收同比增長 22.4%,是受到美國制裁之後的單年最大漲幅,距離 2020 年的 8913 億(歷史最高)營收規模亦不遠,説明華為的經營能力開始恢復。
值得關注的是利潤,營業利潤 793 億元,表面上看比去年的 1044 億元下降不少,但實際上,2023 年的利潤計入了出售榮耀的部分收入,當年為 559 億元,抛開這部分因素,2023 年營業利潤為 485 億元。如此計算,華為的營業利潤相比去年大漲 63%。
2024 年研發費用為 1797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9.1%,雖然研發支出絕對值增加,但得益于營收的增長,研發費用的占比從去年的 23.4% 降低至 20.8%。此外,2024 年全年經營活動現金流為人民币 884 億元,較 2023 年增長 26.7%。
按照區網域計算,中國區網域為華為貢獻的營收增長了 144 億元,其他區網域保持了略微增長,在各種外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海外市場保持營收已屬不易。
按照產業視角,華為将業務主要劃分為五大產業,分别是 ICT 基礎設施業務同比增長 4.9%、終端業務大增 38.3%、雲計算業務增長 8.5%、數字能源業務增長 24.4%,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基數較小,跨越式增長 474.4%。
輪值董事長孟晚舟用寥寥數語總結了華為各項業務的境況:
聯接產業克服行業投資周期谷底,經營結果保持穩健;計算產業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 AI 機會取得較大增長;終端重回增長快車道,鴻蒙生态正在取得歷史性突破;華為雲持續優化業務結構;數字能源堅持質量優先;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首次實現當年盈利。
ICT 基礎設施:運營商資本開支暫緩,計算受 AI 驅動
華為的 ICT 基礎設施業務直接受到大客户——運營商的影響,根據三大運營商披露的年度數據,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 2025 年資本開支預算合計為 2898 億元,較 2024 年的 3189 億元下降 9.12%。
近年來三大運營商的資本開支規模持續縮減,但是結構調整顯露出新變化,圍繞網絡的投資占比持續下降,AI 以及算力投資占比持續提升。譬如中國移動 2025 年算力預算為 373 億元,占總資本開支的 25%,計劃将智算規模(FP16)提升至 34EFLOPS,并強調對推理資源的投資 " 不設上限 "。
三大運營商是產業的風向标,華為一方面幫助運營商鞏固網絡投資,推進 5G-A 技術驗證,部署商用網絡,探索創新應用場景。
華為提到,截至 2024 年底,5G 網絡覆蓋全球 126 個國家和地區,全球 5G 用户超 21 億。同時 5G-A 進入商用快車道,全球 30 家運營商完成商用技術驗證,8 家運營商已發布 5G-A 商用,推動無線產業持續高速發展。
另一方面,華為打造計算生态,聚焦鲲鵬、昇騰根技術和架構創新,攜手夥伴和開發者共同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
鲲鵬產品從主機板開放到模組開放,推出了适配不同業務場景的板卡,截至 2024 年底,已有 400 多家夥伴基于鲲鵬完成應用開發,17,000 多個解決方案通過鲲鵬兼容性測試認證,覆蓋金融、電信、電力、教育、醫療等行業核心系統。
昇騰反面,圍繞 " 硬體、算子、加速庫、模型、應用 "5 大方向,聯合夥伴開發 160 多個高性能算子、孵化 38 個大模型和 380 多個大模型應用。
華為雲:海外公有雲增長超 50%,昇騰 AI 雲 6 倍增長
以大模型為代表的 AI 產業爆發,雲計算是最受益的領網域之一,不論訓練還是推理,都需要大量的算力,相當一部分算力以雲計算的方式被采用。
據了解,華為雲實現銷售收入 688 億元,同比增長 24.4%,海外公有雲收入增長超過 50%,昇騰 AI 雲服務實現 6 倍增長。
年報顯示,2024 年,華為雲埃及、菲律賓、山東青島、安徽蕪湖四地開服。截至 12 月底,華為雲已覆蓋全球 33 個地理區網域、96 個可用區,為 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户提供服務。
在 AI 領網域,華為雲發布了 AI-Native 雲基礎設施架構 CloudMatrix,為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高效、長穩、可靠的澎湃 AI 算力。盤古大模型在政務、工業、金融 3 個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并位居醫療、藥物、氣象以及汽車 4 個領導者象限,領跑中國行業大模型市場。
目前,全球已有超 140 家運營商、超 500 家金融客户、超 90% 的中國互聯網客户、超 90% 的 TOP30 中國車企選擇華為雲。
終端業務:重回增長快車道,全球化仍受限
在被美國商務部列入所謂制裁名單之前,終端業務是華為的營收增長重點,一度成為華為最大的單一業務,但是制裁之下也是受影響最大的業務。
2024 年華為的整體營收增長了 1579 億元人民币,終端的增長貢獻了 939 億元,占比接近六成。也難怪年初華為終端 BG 董事長餘承東表示,在經歷了連續五年的外部制裁後,華為終端業務已重新步入增長快車道。
在供應鏈嚴重受限的情況下,華為手機在中國市場重新奪回領先地位,Pura70 系列銷量再次突破千萬大關;MatePad 在國内市場的銷量也持續領先,創歷史新高。華為穿戴設備連續三個季度累計發貨量位居全球第一,全屋智能業務快速增長,鴻蒙智行全年交付量超過 43 萬輛,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海外市場方面,華為穿戴音頻產業在多個國家市場份額登頂,整體收入實現同比增長。
2024 年,華為發布 HarmonyOS 5,是鴻蒙作業系統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更新,鴻蒙應用和元服務上架數量超過兩萬,注冊開發者超過 720 萬,鴻蒙生态設備超過 10 億台。
開源鴻蒙(OpenHarmony)項目開源四年多,有 390 多家生态夥伴、8,100 多名共建者貢獻 1.2 億多行代碼,960 多款軟硬體產品通過社區兼容性測評,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開源智能終端作業系統根社區。目前已在交通、醫療、電力、金融、教育、消費電子等行業落地。
智能汽車:進入高速增長期,超 15 款合作車型上市
智能化依然是新能源汽車未來的主旋律,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單月最高值已達 52%,20 萬元以上新能源汽車 L2+ 配置率已經超過 70%,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本年度最大的亮點是,首次實現當年盈利。2024 年初,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發布了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乾崑品牌,華為表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已經進入高速增長期,2024 年,智能部件發貨量超過 2,300 萬件,同比增長了近 7 倍。
乾崑智駕與鴻蒙座艙的搭配,在汽車產業得到了不少合作夥伴的認可,乾崑車控、乾崑車載光和乾崑車雲快速發展。華為攜手 600 多家產業鏈夥伴,共同為車企交付高質量、高品質的汽車部件產品。
問界 M9 成為 50 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享界 S9 連續 5 個月成為 40 萬元以上豪華純電轎車的銷冠;智界 R7 上市後,即成為 25 萬元以上純電 SUV 的熱賣車型;阿維塔 07 上市 17 天大定突破 25,000 台。
截至 2024 年底,已經有 15 款合作車型上市,車型覆蓋了增程、純電和混動所有暢銷的動力類型,以及轎車、SUV、MPV、硬派越野多種品類。
數字能源:穩健增長,布局未來
大模型的火熱讓大家認識到—— " 人工智能的盡頭是能源 ",實際上不止 AI,能源是多數產業的基礎。
華為數字能源主要聚焦三個方面,新能源、交通電動化與數字化轉型,構建 " 三新能源基礎設施 " ——新型電力系統、新型電動出行與新型數字產業能源基礎設施。截至 2024 年底,華為數字能源助力客户累計生產綠電約 14,113 億度,節約用電約 818 億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 7.1 億噸,相當于種植約 9.7 億棵樹。
在新型電力系統方面,華為智能光儲解決方案涵蓋了大型地面、構網型儲能、微網、工商業、户用等業務場景,助力打造新型電力系統能源基礎設施。2024 年,華為光伏逆變器全球發貨量約為 176 吉瓦。
在新型電動出行方面,截至 2024 年底,華為與客户和夥伴,在全國 31 個省級行政區、200 多個城市以及海外 10 多個地區部署 5 萬餘根全液冷超快充充電樁。未來,華為将在城市、城際、物流、園區等充電場景加速布局超快充網絡。
新型數字產業能源基礎設施方面,海量智算需求為數據中心產業帶來巨大的機會,華為數字能源打造了面向智算數據中心的場景化解決方案,FusionDC 超融合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可實現半年建千櫃,智能微模塊 FusionModule 系列助力數據中心快速交付、高密部署、高效制冷、智能運維。(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 | 張帥,編輯 | 蓋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