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沒有純文字記者了,歡迎閲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李翔專訪雷軍的 B 站視頻?
這期視頻對我的衝擊很大。因為視頻評論區,一面倒地罵李翔,還有不少人質疑雷軍為什麼要和這麼不專業的團隊合作;李翔是不是供應鏈老板的兒子,才有機會采訪雷軍?
李翔是财經媒體中,公認的最有文化、會思考的媒體人之一。任何一個在财經媒體工作過的媒體人,都不會覺得他專訪雷軍是了不得的事情,更不會覺得他的采訪方式有多大問題。
然而,到了 B 站,幾乎沒人認識李翔了。李翔那些文字記者習以為常的采訪方式——從生活話題切入、追問質疑關鍵信息、偶爾打斷大佬説話、直呼大佬其名,乃至嗯嗯啊啊附和的口癖和搖頭晃腦的坐姿,都被 B 站用户視為不專業且不尊重雷軍。
誠然,這期視頻的制作質量很差,收音和拍攝機位都不行。但是,既然雷軍願意接受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專訪,和李翔從白天聊到晚上,并且雷軍本人的賬号還發布了完整采訪視頻,至少説明雷軍認可這次采訪,他不認為李翔有嚴重問題吧?
那視頻一看就是順便錄的,兩人連話麥都沒戴。這次專訪也是為了寫新一期《詳談》的書。可能是雙方中誰覺得雷總熱度高,可以順便傳一份視頻到 B 站、傳一份音頻到小宇宙 APP,就這麼做了。
然後,李翔被 B 站用户評論罵了上千條,其中不少是人身攻擊。
我是先在小宇宙,聽了這期專訪的音頻節目。晚上,朋友發給我李翔被罵的評論區截圖,才去看了 B 站視頻。小宇宙的氛圍要好得多,只有幾條評論就事論事地説收音太差,絕大部分評論都在讨論内容本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李翔為什麼會被 B 站用户罵呢?
除了 B 站用户平均素質偏低,這種老生常談的問題。我想還有幾點原因:
第一,不存在單純的文字記者了。李翔是商業财經領網域頂尖的文字記者。過往作品與任職履歷,都説明了他的采訪水平。但是,他明顯不适合 B 站,也不太适合視頻。2023 年,李翔和騰訊視頻合作拍攝了一檔商業觀察紀錄片《激流時代》。
但是,這檔節目幾乎沒有激起什麼水花,匹配不上李翔在文字媒體的影響力。許知遠和《十三邀》畢竟是難以復制的現象級節目。在文字記者中,我還沒有見過,像許知遠一樣聲音洪亮、充滿自信、敢于出鏡的人。文字和音頻、視頻是不同的能力,依靠寫作成長起來的人,大概率不适合出鏡。
第二,現在是多元媒介的時代。文字只是眾多媒介形态之一,還正在衰落。那些文字記者的工作習慣,比如嗯嗯啊啊地附和、搖頭晃腦的坐姿,都要改變。事實上,本來也沒有人限制文字記者只能做文字,互聯網降低了各種媒介形态的創作門檻。
Vlog 可以視作出鏡訓練,播客是公共演講訓練,小紅書内容連商業化部分包含在内了。文字記者沒有必要只局限在文字,應該學會做播客、拍視頻。
第三,不同媒介适合不同内容,文字采訪的内容不一定适合音頻和視頻媒介。文字記者的習慣是,盡可能和采訪對象長時間聊,用蠢的、尖鋭的、温和的各種問題,耗盡受訪者的心理防御,讓他講出真心話。
這種采訪方式的壞處是,錄音聽起來太散漫,并且中間夾雜不少故意讓人尴尬的問題。但是,文字記者在寫稿的時候,可以選擇材料,只保留那些精彩部分,用自己的叙事來組織文章,可以規避掉這些問題。
如果是電視節目,完全是另一套采訪方式。主持人被嚴格限定,可能要在三分鍾内聊一個話題,接着用兩分半聊完下一個話題,整期節目最多三四十分鍾,還要全程保持流暢。
至于播客節目,大家都還沒有摸索出成型的采訪方式。訪談播客,比較适合文字記者的采訪方式,就像是小宇宙評論區很少有人對這期内容本身提出質疑。但是,播客節目也需要電視節目主持人那樣較強控場的能力。魯豫做播客節目《岩中花述》,她在電視時代培養出來的采訪方式,依然受到聽眾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