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青春沒有售價,夜騎不止于“拿下”,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天府文創雲,作者石普寧
" 青春沒有售價,夜騎開封拿下。"
城市出圈,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然而,以夜騎的方式帶火一座城,還是一件新鮮事。在這之前,城市多因美食而出名,例如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等。
從 city walk 到 city ride,再到 night ride,城市夜騎的 " 聚光燈 " 此次打向開封。
夜騎作為市民遊客自發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逐漸融入到文旅場景以及城市發展中,而夜騎這項運動及其背後的市場空間,都還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夜騎帶給城市文旅,哪些新的思考?
悄悄火的 " 夜騎 " 被點燃
近日,不少大學生從河南鄭州出發夜騎開封一事在網絡走紅,引發熱議。
他們大多每人租用一輛共享單車,在騎行 50 餘公裏後,抵達開封。在開封遊玩一夜後,次日乘坐鄭開城際鐵路列車返回鄭州。
雖説事件是在 11 月初在網絡上 " 發酵 ",但追溯 " 開封夜騎 " 不難發現,至少在今年 6 月,社交平台上就已經掀起一股小小的 " 夜騎熱 "。
目前流行的一種説法是,6 月 18 日,有四名在鄭州的大學生為了品嘗開封的灌湯包,在晚上 7 點騎共享單車出發,歷時數個小時抵達開封。
圖 | 視頻截圖
記者通過浏覽社交平台上帶有 " 開封夜騎 " 标籤的帖文發現,從 6 月上旬開始,就陸續有在鄭州的大學生發帖。
" 開封夜騎 " 出圈之後,這些帖子下面還多了不少近日才有的評論,多是詢問攻略之類。
換句話説,和淄博燒烤、甘肅麻辣燙的出圈類似,這次的開封夜騎,也經歷了一個醖釀 - 發酵 - 引爆的過程,只不過這次指向的不是某種特定美食,而是一種興起的生活方式——夜騎。
夜騎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夜騎以更加專業的身份出現,活動人群主要都是城市本地的騎行愛好者,身上的裝備也顯得較為專業,夜騎的主要訴求是鍛煉。
第二種是帶有觀光性質的夜騎,以開封夜騎為代表,活動人群主要是遊客,特别是精力旺盛、時間充足的年輕人,載具一般就是自行車,夜騎的主要訴求是體驗。
以後者為代表的夜騎,上一次 " 出圈 " 的據點為北京的長安街。
據媒體報道,暑假時期的長安街,一度會出現 " 堵自行車 " 的現象。在行者 App 上,這條線路的總挑戰次數合計已超過 14 萬次。
事實上,從媒體的報道來看,至少從去年暑期開始,夜騎便成為了市民遊客的熱門選擇之一。北京、上海、武漢、天津等地都有過一陣夜騎旅遊的熱潮。
圖 | 社交平台截圖
到了今年暑期,夜騎的 " 熱度 " 又進一步提升。
美團單車數據顯示,7 月以來,全國夜間訂單量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武漢等地。
以北京為例,18 — 22 時的用户夜騎總時長較去年同期增長約 15%,城市中軸線、二環濱水綠道、亮馬河岸、鳥巢-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都是熱門的夜騎路線。
此後," 開封夜騎 " 給這項運動帶來了新的 " 流量 "。
巨量算數顯示,11 月 2 日開始," 夜騎 " 迅速發酵,流量迅速上升,# 大學生夜騎開封警察護送、# 開封文旅回應大學生夜騎、# 鄭州大學生夜騎單車去開封等标籤成為熱門話題。
如何打造為文旅招牌
可以看到,本次開封夜騎的群體大多為大學生,而載具也大多是共享單車。在人群和裝備上都尚未形成 " 氣候 ",只能算作旅遊消費貢獻市場的一次小小 " 練兵 "。
畢竟,以 " 特種兵旅行 " 見長的大學生,擅長的就是用最低的成本體驗到最多的樂趣。
作為目的地的開封也顯示出了和淄博、天水等地一樣的做法,送上貼心的保障服務,包括志願者上街服務、景區免費或延時開放、推廣本地的文旅資源等措施來接住流量。
不過,與上述城市不同的是,開封早在之前便因為 " 王婆説媒 " 走火,清明上河園等景區一直也是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國慶期間,開封累計接待國内遊客 759.13 萬人次,實現文旅綜合收入 53.03 億元。
因此,對于這座文旅資源并不匮乏的城市來説,夜騎能夠帶來的文旅消費增量較為有限。
以和夜經濟的結合為例來看,天府文創雲通過查詢發現,目前有關夜騎的讨論,還主要集中在特色路線的打造上,且多是民間自發行為。從產品供給上來看,城市夜遊、主題騎行等旅遊產品還比較缺乏。
從更大的層面上來看,目前夜騎作為夜經濟中的一環,還沒有真正融入到場景業态當中,距離打通不同要素、場景和鏈條,從而帶來沉浸式的體驗還有相當一段距離。
如果夜騎的載具僅僅依靠共享單車,并且跟随着大學生到開封進入 " 單循環 ",那麼,正如網友那句話:開封文旅笑了,美團單車哭了。
視頻截圖
此外,有待挖掘的市場,也為夜騎這項運動的發展 " 提了個醒 ":青春沒有售價,夜騎也可不止于當下。
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黃璜所言,夜騎活動背後深層的發展規律和趨勢,其實是全民健身崛起、體育和旅遊融合、慢行交通成為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建議,城市管理部門甚至可以規劃專門的騎行道,穿越自然景觀和古鎮古村等,進而打造出一條 " 既騎行又旅遊 " 的體育旅遊線路。
從一項運動延伸到城市旅遊,也許,對于城市而言," 潑天的流量 " 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當流量随着 " 夜騎 " 的人群一起到來,此時城市管理部門所面臨的考驗和答卷才剛剛開始。
記者| 石普寧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