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寧德時代之後,他幹了個大的!,歡迎閲讀。
作 者丨張宇彤
華商韬略出品丨ID:hstl8888
音 頻丨點擊小程式邊聽邊看
成立 4 年,拿下今年以來儲能領網域最大投資,IPO 輔導同步開啓,劍指 A 股上市 ......
這家來自福建的獨角獸,在兩個 80 後的帶領下,一路狂飙。
2019 年 12 月,發自國家電網,簡稱為 "826" 的檔案,在儲能行業掀起巨浪。
這份全稱為《關于進一步嚴格控制電網投資的通知》的檔案,明确規定不得以投資、租賃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開展電網側電化學儲能設施建設,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開工項目。
整個儲能行業因此變天。
時任比亞迪電力科學院總工、儲能業務的負責人張子峰,表明公司已把整體方向轉向了海外;正在加持儲能業務的寧德時代,則轉頭回到動力電池的懷抱。
無數剛剛進入賽道的儲能公司,則被迫停腳。
就在行業一片悲觀與迷茫時,一個名為 " 廈門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海辰儲能原注冊名)的公司,卻悄然成立了。
其核心領導人,董事長兼法人吳祖钰、總經理王鵬程,都是 80 後。
吳祖钰此前曾供職寧德時代,為人低調,成立海辰後也鮮少露面。從零星的照片看,他目光犀利,帶着濃厚的學者氣質。
有媒體推算,吳祖钰至少在寧德時代工作過 6 年,這期間,他在研究領網域勢不可擋。
僅 2012 年 7 月至 2018 年 11 月期間,吳祖钰就在寧德時代,作為第一發明人署名 67 項專利,涉及儲能領網域的集流體、極片及電池等。
2014 年,吳祖钰被寧德市評為市級引進人才,引進部門是老東家寧德時代。短短 4 年之後,他作為技術骨幹,成為寧德時代授予期權的中層管理人員之一。
《儲能嚴究院》披露,2019 年,吳祖钰離職創業時,至少帶走了 6 名以上寧德時代的核心技術人員。
作為技術高度機密的公司,不少寧德時代的人離開之後都被發起競業訴訟,然而温吞的吳祖钰,既在研發一線、又是管理中層,卻成了其中例外。
這也讓人猜測,海辰背後的老大就是寧德時代,但媒體求證時,寧德卻堅稱 " 海辰與寧德時代毫無關聯 "。無論如何,能讓寧王手下留情,也側面證明了吳祖钰不凡的情商和能力。
熱衷在媒體前出現的王鵬程,有着和吳祖钰截然不同的出身和個性。
王鵬程是福建泉州人,2002 年本科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曾在福建省某政府機構工作 6 年。其後跳槽過多家上市公司和投資機構,2015 年曾創辦親子教育公司,夭折後于 2018 年與吳祖钰相識。
此時,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增長 6% 至 222 萬輛,動力電池發展正當其時,但海辰卻沒有選擇這個創始人有基礎的領網域,改而選擇了當時并不被看好的儲能電池。
儲能電池更多作為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蓄電池。當時的光伏風電面臨着大量補貼拖欠、棄風棄光的難題,幾乎 " 自身難保 "。
作為風光配建設備的儲能,前景自然渺茫。
可王鵬程和吳祖钰卻看好清潔能源的長期趨勢,逆勢将儲能視為藍海。他們相信,越少有人走的路,越少人競争,也越有利于自己高築護城河。
王鵬程就曾解釋:" 如果我們選擇做動力電池,空間并不大,海辰大概率進不了行業前五,既然要創業,我們肯定是希望能創造更大的價值,而不僅僅是生意。"
但即便如此,儲能也并非 " 新手友好 ",即使不是主要業務,幾大動力電池公司也都早早就布局,市場不大,卻也強者林立。
以寧德時代為例,2017 年就開始生產儲能電池,并在 2018 年,籤約為福建晉江儲能電站等地,定點提供儲能產品。
而儲能又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本、核心技術和規模效應的賽道,更利好龍頭。在資金池充足的情況下,大品牌,更值得信賴。
何況 "826" 檔案之後,市場還在延續寒意。
但開局就拿到 "hard" 模式劇本的海辰,還是決定迎難而上。
成立公司後,海辰最需要的,還是錢。
以單個產線 1GWh 基建和設備為例,想要建設完整生產線,大概就要 2-3 個億。
海辰只是 " 愣頭青 ",競争者又是寧德時代這樣的巨頭,投資者有什麼理由要選它?
就連王鵬程日後接受采訪也 " 自嘲 ",當時的 " 儲能根本不是藍海,是沒人明白的海 "。
危機之下,海辰想到了一個辦法——找政府。
很快,憑借自身過硬的技術,海辰成為福建省和廈門市雙重點建設項目,入選了廈門市 " 三高 "、市重點工業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後來有人説,廈門之于海辰,正如同合肥之于蔚來。
▲海辰儲能的上市輔導備案獲得廈門證監局的受理
此言有一定道理,因為之後不久,海辰迎來了一位神秘的天使投資人林秀華。
在一些媒體上,林秀華被稱為 " 為海辰保駕護航的最強阿姨 ",但她的公開信息,比吳祖钰還要少。
根據公司介紹,林秀華 1964 年出生,大專學歷,是助理工程師,常住地為廈門;身份信息顯示,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
但天眼查顯示,林秀華除了在海辰任職監事外,還在 2 家公司擔任高管,其中,在福建省金皇環保有限公司(簡稱:金皇環保)任董事。
而金皇環保有四個股東,其中之一為福建省國企改革重組投資基金有限合夥,證明這是一家國有混合制企業。
另外,林秀華還曾經是上市公司建研集團(現更名為:壘知控股)在上市前的原始股東。
盡管我們仍無法得知林秀華與海辰如何相遇,但她最終成了海辰最大的貴人。
天使輪的投資拿到手,海辰開啓了飛奔模式。
2019 年,寧德時代儲能電池營收占比僅為 1.33%,還屬于大巨頭的小嘗試,"826" 又加速了中小型競争同行的離場,可見此時雖然是行業冬天,但從競争态勢看卻是利好海辰的。
鎖定儲能大賽道之後,海辰定下了專做儲能電池的基調,并且總結出 " 高安全、長壽命、高能效、極致成本 "4 個核心方向,加大研發生產力度。
但無奈電池生產周期長,到了 2020 年中旬,海辰就燒光了天使輪的投資,再次身陷囹圄。王鵬程回憶,那個時候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他和吳祖钰已經做好了抵押房子的準備。
但人的大成功,關鍵還要靠歷史進程。
一個堪稱歷史轉折的事件,直接把海辰推上了資本圈萬眾矚目的高點。
2020 年 9 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 " 雙碳計劃 ",強調将推動能耗 " 雙控 " 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 " 雙控 " 轉變。
這意味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機會加大,儲能電站的需求也将急劇增加。
第二年,海辰不僅迎來了 A 輪融資,也在業績上交了一個漂亮的答卷。當年 10 月,首批 280Ah 磷酸鐵锂儲能電芯完成交付。
同年,海辰成為國内最早一批實現 280Ah 電池規模化量產的公司,并且承諾對其產品 10000 次壽命質保。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格力電器前 CFO、董事、副總裁和董秘書的望靖東,也于 2020 年從老東家裸辭,并在 2 個月後," 無縫銜接 " 到投資海辰,投資額為 500 萬元,獲得股份 5%。
望靖東擁有注冊會計師、律師的資格,任職格力的 18 年間,他扎根财務一線,精于分析毛利率變動、利潤管理等方向,無疑為海辰的 " 降本增效 " 助力不小。
而加入海辰後,并非化學專業出身的望靖東,竟然也被團隊氣質所感染,作為股東,他申請專利超過 10 項,全身心投入公司一線的研發和戰略規劃裏,實屬罕見。
▲在格力會議上發言的望靖東
這種上下一氣,尋求突破的精神,把這個年輕的 " 草莽 " 企業,又一次從懸崖邊上拉回來。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2022 年,我國新增投運電化學儲能電站 194 座、總功率 3.68GW、總能量 7.86GWh。
跨過磨難的海辰,來到了高速增長期。
2022 年,海辰出貨量達到 5GWh,增速拿下國内第一。
從此,海辰成為資本市場的驕子,在 2022 年 1 月、10 月,迎來 Pre-B 輪和 B 輪融資,其中 B 輪融資額超 20 億。
沒有停下腳步的海辰籤約落户重慶銅梁,建設年產 56GWh 儲能锂電池及 22GWh 儲能模組生產線,計劃用地 1200 畝。
但彈藥充足的海辰,依舊是曾經那個一股拼勁兒的後生。
▲海辰儲能制造產線
還是這一年,海辰發布了 300Ah 電力儲能電池和大圓柱電池。
11 月底,海辰在深圳設立儲能控制技術研究院,專注于儲能 3S 系統(BMS、PCS、EMS)的研發和制造,并提出 " 兩芯一控 " 戰略,即電芯、芯片和控制系統。
在今年 7 月 5 日,海辰完成了 C 輪融資,總金額 45 億。融資後,這家成立不到 4 年的公司估值達到 300 億。
回望過去," 海辰速度 " 震驚四座:
重慶生產基地從籤約到落地,僅僅用了 48 天;
公司從上到下,不論是董事長,還是銷售總監、產品經理,都在瘋狂申請專利,累計申請有效專利超過 1000 項;
員工數量從 2020 年的百人,達到今年的 7259 人,僅研發人才就超過 1000 人;
公司營收也從 2019 年的 60 萬元左右,一躍增長至今年一季度的百億訂單,2023 年至今,海辰儲能在手訂單超過 25Gwh。
如此快的發展,讓海辰儲能成為一個嶄新的年輕公司範本,不少人甚至已經開始想象它會成為下一個寧德時代。
連王鵬程都説,海辰明明一直在堅持做 " 難事 ",但不知為什麼,崛起之路又出奇的容易。
或許,答案在于,在儲能這個長坡厚雪的賽道,海辰既放眼整個山谷的起勢,也關注每一片雪花的質與量。
首先,海辰依舊在致力盡大可能壓制每一塊電池的成本。
儲能的下遊,大部分都是頭部電力公司、系統集成商,有媒體稱之為 " 電力老貴族俱樂部 ",讓他們接受一個新企業的儲能產品,難如登天。
海辰負責銷售的合夥人龐文傑,是一個差兩年就 90 後的小夥子。早期海辰人手不足,他為了公司的業績,常常孤軍奮戰,一個電話、一張機票就飛到目标客户身邊。
苦頭和閉門羹都沒少吃,聽過各種拒絕的説辭,有的甚至反問,現在行情不好,人人勒緊褲腰帶,你們怎麼還做?
幾個月顆粒無收的龐文傑痛定思痛,他反思到海辰的優勢,就在于安全和成本。
降低成本,做到低于寧德等大品牌,再提升性能,做到高于市面上小雜牌,海辰一定會有銷路。
而降本,增加的是海辰技術端的壓力。
根據谷歌專利數據可以看到,吳祖钰名下專利在 2021 年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電芯和儲能系統領網域,當年申請多達 92 項,僅用 1 年就超過他在寧德時代的 6 年。
能源產業主要分為 4 個環節:生產,運輸,存儲和應用。
随着技術和規模效應的雙重夾持,海辰在 4 個方面都大規模降本,最終實現了制造成本相較于同行平均水平,降低了 30%-50%,進而在市場上大勢破冰。
如今的海辰更定下目标,緊盯研發質量、供應鏈質量、產品質量、電池交付系統質量,争取未來 5 年内成本結構透明化,成本再降 50%。
有業内人士解析,海辰 " 比寧德時代便宜,電芯質量與之相比也看不出明顯差别。品質又比小廠的電池好用,形成差異化競争。"
其次,海辰堪稱激進地擴大產能,争取在競争激烈的卡位戰中,占據有利位置。
根據 36Kr 的報道,海辰在廈門的一期年產 15GWh 的智慧工廠已全面投產,二期也正在路上,而投資了 130 億的重慶工廠,產能将直達 68GWh,都在今年陸續投產運營。
在今年的 C 輪融資後,海辰宣布将把資金繼續用于產能擴建、先進設備采購、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等業務布局。
而為了優先衝入海外市場,海辰儲能在美國成立了特拉華州子公司、在德國慕尼黑設立子公司。
最後,海辰給予客户的并不只是一個看得見的儲能產品,更是一個完整的服務鏈。
除了方形電池、圓柱電池、電池模組和電池簇等。海辰儲能還提供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户側儲能的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新能源場站儲能系統、大電網調峰調頻的建設,為用户降低用電成本。
在經濟形勢眾怨頗多的 4 年,海辰上下同心戮力,悶頭只看腳下路,靠着實力和勇氣,悄悄地兇猛生長。
在 C 輪融資中,我們看到了海辰堪稱豪華的投資陣容:產業戰略方面有盛新锂能、貝特瑞、盛屯股份、邁為股份、金風科技、固德威、三峽新能源等;
也有峰和資本、朝希資本、經緯中國、鼎輝百孚、深投控、日初資本等創投機構;
而傳統金融資本圈也有農銀國際、建信股權、招銀國際、中銀投資、金融街資本、國壽股權、金石投資等入場。
這意味着這家公司的成長,不僅帶來了產業的進步、技術的更新,更讓資本圈在這個寒風烈烈的環境下,看到了一個逆勢而起的希望。
從成立到現在,海辰的發展絕對不算一路坦途。
但它關關難過關關過,它洞察快、學習快、執行快、迭代快,從戰略到技術,都配合相得益彰。
它也是無數 " 大環境不好 " 的聲音下,默默頂住風雪前進的樣本。
對海辰們來説,再多風雨,也只是前進路上更新打怪的歷練,飛速奔跑的人,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沒有時間理會天氣。
而當越來越多的海辰出現,也許下一次,他們就會靠自己的光芒,驅散頭頂的烏雲。
喬布斯在聊到蘋果成功原因的時候,曾經總結為 "stay foolish,stay hungry"。
王鵬程回看海辰儲能,用了更平實的方式闡釋了相同的意思:" 餓的時候吃飯最香。"
[ 1 ] 《儲能電池界的 " 拼多多 " 要上市了?》 智谷趨勢
[ 2 ] 《誰的海辰?》 儲能研究院
[ 3 ] 《兩位廈門老板,養出 300 億儲能黑馬》 創投智庫
[ 4 ] 《3 年 170 億,海辰儲能如何煉成》 新能源產業家
[ 5 ] 《廈門,剛跑出一個 300 億獨角獸》 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