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券商暴漲,誰會是最大黑馬?,歡迎閲讀。
最近幾日,被投資者吐槽是 " 渣男 " 的券商股,出現了久違的暴漲,甚至是滿屏的漲停。
行情能否持續,誰又會是最終的那匹大黑馬?
01
牛市旗手迎來新風口
7 月 24 日,重要會議首次提出 " 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 ",引發無限遐想。
此前歷次會議中,鮮有直接提及資本市場的政策表述,此次高層的罕見表态,給投資者打了一劑強心針,滬深指數次日雙雙跳空放量大漲,上證指數重新回到 3200 點上方。
高層在此時對資本市場給予高度重視,有着非常理性的現實考量,背後或許孕育着一盤大棋:
其一,資本市場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也是市場信心的重要來源。
活躍的資本市場,能給予中國優質公司更高的估值和流動性,顯然會鼓舞企業家和投資者等市場主體的信心,推動經濟的進一步復蘇。
其二,當前中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新興科技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科技企業大都是輕資產運營,很難像過去地產、基建等行業那樣通過債務融資的方式擴張業務,資本市場的扶持變得極其重要,這是 A 股推行全面注冊制的重要時代背景。
也就是説,經濟要順利轉型,全面注冊制要順利推進,活躍的資本市場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
其三,目前 A 股股民人數已經超過 2 億,基金投資者超過 7 億人,幾乎每個中國家庭都有資本市場的參與者。要增加國民的财產性收入,以股市為代表的資本市場等是非常重要的渠道之一。
資本市場活躍度的提高,受益最大的行業無疑就是證券公司。券商的業務主要包括經紀、自營、資管和投行,每一個業務板塊都跟資本市場的活躍度密切相關。
在近期的反彈行情中,券商板塊連續大漲接近 20%,遠超大盤走勢,成為市場中表現最好的行業之一。券商的彈性,在行情走強期表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券商的長期投資價值早已顯現:
一方面,過去兩年資本市場的低迷表現,目前 A 股證券公司的市淨率只有 1.45 倍,跟銀行、保險等大金融板塊一樣,都已處于歷史估值的最低分位附近。
另一方面,政策面和基本面推動的資本市場的活躍,不但會提高券商的業績表現,也會增強市場對券商的信心從而提升券商的估值,作為牛市旗手和股市行情的風向标,證券公司面臨着戴維斯輕按兩下的機會。
▲證券公司市淨率歷史走勢
來源:Wind
02
傳統券商終極 PK
券商屬于持牌經營行業,券商牌照屬于非常稀缺的金融資源,目前國内總共只有 133 家證券公司,在 A 股上市的有 50 家。
從各業務板塊的比較來看,券商行業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頭部證券公司優勢業務各有側重,中信證券作為傳統券商的絕對龍頭,在每一個業務板塊都高居行業第一。
首先看經紀業務,中信證券 2022 年以 164.25 億營收排名第一,國泰君安依靠品牌和網點優勢,以 109.52 億營收排名第二;華泰證券憑借傳統券商中流量最高的漲樂财富網,以 105.88 億營收排名第三。
再看自營業務,排名前三的券商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中國銀河,自營業務收入分别為 157.72 億元、31.13 億元和 25.37 億元,中信證券以高于第二名五倍的營收優勢碾壓同行。
接着看資管業務收入,中信證券仍然是排名最高的券商,資管業務收入 121.85 億元,占營業收入比 18.71%。廣發證券和東方證券分别以 99.43 億元、37.17 億元位列二、三位,營收占比分别為 40% 和 20%。
三家在資管業務領網域遙遙領先的券商,都是頭部公募基金公司的第一大股東:中信旗下有華夏基金,管理規模 1.12 萬億,行業排名三,中信證券持股 62.2%;廣發旗下有易方達和廣發基金,管理規模分别為 1.65 萬億和 1.26 萬億,行業排名第一和第二,廣發證券分别持股 22.65% 和 54.53%;東方證券旗下有匯添富基金,管理規模 8630 億,行業排名第 9,東方證券持股 35.4%。
最後看投行業務。在活躍的資本市場和全面注冊制時代,券商最重要的業務板塊無疑是投行業務。
2022 年,股市行情不佳,但是 A 股仍有超過 400 只新股上市,IPO 募資額高達 5869.66 億元,同比增長 8.17%,連續兩年創出歷史新高,領跑全球。再融資方面,2022 年共發布 369 個競價類定增預案,拟募資金 7159.9 億元,項目數量和拟募資金額較上一年度年分别提升了 41.4% 和 12.4%;
投行業務對券商的品牌和綜合能力要求很高,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在證券行業深耕已久的傳統老牌券商,而且行業馬太效應非常明顯。2022 年百餘家券商去年投行業務收入合計為 798.13 億元,而排名前六的券商投行收入合計為 373.97 億,占比達 47%。
中信證券 2022 年 IPO 承銷金額 1502 億,投行業務營收高達 86.54 億元,穩居行業第一;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兩家新鋭券商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證券,兩家券商 2022 年 IPO 承銷金額分别為 790.49 億元和 568.52 億元,投行業務營收分别為 70.06 億元和 59.27 億元。
作為兩家專注 B 端業務并且憑借投行業務跻身行業頭部的證券公司,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的投行收入占比分别為 27% 和 21.4%,已遠遠超過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等老牌券商。
正是因為業務結構更加優秀,中金公司和中信建投的市淨率分别為 2.27 倍和 2.91 倍,遠高于其他傳統頭部券商和行業均值。
與之相比,投行業務占比只有 10% 左右的國泰君安和華泰證券,市淨率分别為 0.85 倍和 1.03 倍,資本市場給予了投行業務占比較大的公司更高的估值溢價。
03
互聯網券商如何脱穎而出
券商牌照的稀缺性,在互聯網行業表現得非常明顯,即使 BAT 等互聯網巨頭,至今也沒有獲得獨 . 立券商牌照。
率先拿下牌照資源的,是兩家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
2015 年,以互聯網證券資訊起家的東方财富收購西藏同信證券,改名東财證券,成為第一家互聯網券商,由此開啓了封神之路。
2016 年到 2022 年,東方财富證券的經紀和兩融業務從行業内 60 名開外的末流水準,上升到行業 15 名左右的中上遊水平,公司的營收從 23.52 億增長到 124.86 億,利潤從 7.14 億增長到 85.09 億,營收和淨利潤復合增速約 30% 和 50%,而同期整個證券行業的營收和淨利潤年化增速只有 8% 和 6% 左右。
經紀和兩融業務遠超同行的急速發展,不僅為東方财富的異軍突起貢獻了半壁江山,超高的流量和較低的運營成本,也讓東财的淨利潤增速遠高于營收增速,與其他券商相比更是處于碾壓狀态。
2022 年,東财的營收在券商行業中排名僅為 25 位,但是淨利潤高居第 4 位,超強的盈利能力,讓東财市值超過了眾多傳統券商,在行業内排名第二,甚至一度超過中信,成為 A 股券商之王。
東方财富之後,互聯網行業很長時間都沒有取到新的券商牌照。直到 2022 年 7 月,指南針收購網信證券,更名為麥高證券,成為繼東方财富之後的第二家互聯網券商。
被指南針收購 1 年之後,麥高證券的業績确實出現了回升的勢頭。
2023 年上半年,麥高證券實現營收 7624 萬元,同比增長 313%,其中經紀業務手續費淨收入 3585 萬元,利息淨收入 1322 萬元,分别同比增加 148%、252%、兩項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别為 46%、17%。
指南針之前的主要業務是炒股軟體的研發,跟東方财富一樣,都是針對中小投資者的金融服務商。在指南針的流量和金融科技賦能之下,證券經紀和兩融業務是麥高證券與公司自身業務最具協同效應的業務板塊。
從邏輯上看,網信證券之于指南針,就如同當年的同信證券之于東方财富。
雖然指南針的用户規模和東财仍有較大差距,但是用户粘性上并不遜色。截至 2021 年底,指南針累計注冊用户達到 1500 萬人,其中付費用户達到 150 萬人,相比 2017 年增長了 2.5 倍,注冊用户的付費轉換率高達 10%。
與此同時,指南針用户交易資產的換手率與東财接近,是傳統券商的 3 倍,意味着公司經紀業務的 ARPU(用户平均收入)價值,同樣也遠高于傳統券商。
有東方财富的成功經驗作為參考,指南針未來或許是券商中的又一匹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