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焦慮的年輕人,賽博确診多動症,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三聯電子廠 Pro,作者:梅卡,原文标題:《确診多動症的成年人,聽膩了 " 時髦病 "》,題圖來源:AI 生成
自搜索引擎誕生起,互聯網就成了遊走在全球各地的赤腳醫生,而在搜索引擎漸漸作古的當下,以信息流推薦為主的社交和短視頻軟體,則娴熟地接過了搜索引擎的衣缽,成為新一代人的賽博醫生。
以前的搜索引擎總是不小心就給你判個 " 重疾 ",現在的社交軟體則更關心你的精神健康,那些你只是大致感知的細小習慣,在刷了 30 分鍾短視頻後,總會找到一個意外的答案:走路容易撞到東西、經常暈車,那你可能是感統失調;晚睡晚起時比早睡早起有精神,這是睡眠時相位後遺症;無周期地讨厭周圍所有人、抗拒社交,那你可能是間歇性厭人症。
這些 " 病 " 讓你沒法通過字面意思,知曉其所屬的科室,有時你甚至判斷不出,這到底是一個真實的病理名字,還是只是互聯網的一個玩笑。
而 ADHD(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在一眾的 " 互聯網流行病 " 中,無疑是更特殊的一個,它常常被簡化為 " 注意力不足、拖延、啓動困難 " 的症狀,在這個人類注意力被海量信息快速瓜分的年代,被大眾迅速認領,甚至成了 " 人均确診 " 的時髦病,另一方面,這個曾經一度确診困難的病,在信息流的推薦機制下,也讓真正受其困擾的人群找到了出口," 原來自己以前的拖延,不是因為懶 "," 整個人生都得到了解釋 "。
當然,賽博誤診的人也不在少數,準确的結果只能靠專業的醫生來給出,而有過确診經歷的 ADHD 則感嘆道," 真正的 ADHD 也會馬上想去醫院測,然後計劃夭折在找醫院、挂号、出門等任何一步上,從懷疑到确診隔了大半年的人,大有人在 "。
" 其實這已經算很快的了。"
網上确診,網上處方
賽博确診 ADHD 的速度往往奇快,它打破了一種信息屏障,同時也築起了一道理解 ADHD 的壁壘。
幾乎不花錢的 5G 互聯網和醫院上千元的挂号費相比,很難説得上更有 " 性價比 ",卻可以讓一度為自己的精神健康感到焦慮的人,找到了快速的分型和結果,在粗略獲得一個結論後,為短暫的确定性感到滿足。
從 ADHD 博主分享的慣常表現,到網友分享的各類症狀,互聯網仿佛在推着你、催着你,讓你 " 三句話确診 ADHD":如果你做事經常啓動困難,沒有條理、粗心;如果你聽别人講話時經常分神;甚至是走路常常被門把手勾住衣服的人,都有可能一下子成了 ADHD。
而得益于算法的推薦機制,學習成績優異甚至是考入藤校的 " 高功能 ADHD" 的帖子,也往往獲得了更高流量的曝光,不論博主本人在升學、課業過程中經受了多少折磨,經過社交媒體一輪又一輪的信息簡化,都被縮減成了一個又一個充滿喜劇衝突的故事," 對于 ADHD 來説,考上 985 和保持半年擁有同一把雨傘,一樣困難 "," 天才病 " 的外号讓 ADHD 頗具浪漫色彩,但也進一步摧毀了大眾了解真實 ADHD 的可能性。
與此同時,關于 ADHD 的散裝解讀也從沒中斷過,每個人對自身 ADHD 症狀三言兩語的分享,都讓 ADHD 本身看起來越來越寬泛和模糊:有人總結自己忍受不了高精度的遊戲,卡關次數一多就會注意力渙散;還有人結合過往流行的 MBTI 理論,得出了 ENTP 性格特質的 ADHD 往往脾胃虛弱的結論。
信息流也貼心地給你推薦了各種應對策略,相比于正規的治療,它們往往看起來温和自然又省錢。這類帖子的發布者要麼扮演一個雲淡風輕的 " 過來人 ",他們在維生素 D、維生素 C 和蘇糖酸鎂的大量補充下,奇迹般地迎來了症狀消失;要麼則給出一個聳人聽聞的标題,諸如 "ADHD 就是在淘汰信息閉塞的人 ",然後羅列出 18 條類似 " 多運動、少吃甜品少喝酒 " 的養生條款,除了沒有讓你多吃黑芝麻糊,怎麼看都像是從隔壁生發帖洗稿搬運過來的。
作為 " 時髦病 " 的 ADHD 同樣也讓一部分人看到了商機,補劑商家的水軍使用一模一樣的文案,配着一模一樣的電子病歷照片,然後宣傳着同一品牌的蘇糖酸鎂,就連網友日常分享 ADHD 感受的帖子評論區,也沒有被水軍遺漏,他們常常在這裏一唱一和地爆出產品品牌和療效。
常見的評論區廣告
曾經的線上自習室運營者,也火速在鏈接裏加入了 "ADHD 結構化督學服務 " 的标籤,不僅可以每天提醒你刷題、寫論文,同時還提供早起叫醒和排解淺層的負面情緒的服務,起床刷牙吃飯出門,聽起來就像把 ADHD 重新送回了集中式管理的高中。
而服務購買鏈接裏的評論更讓人不安,督學員幾天的幫助就能有效改善作息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評論直接寫出," 比吃藥還管用 "。
督學員也可以提醒你及時洗漱
一位匿名為 momo 的小紅書網友就是督學失敗的一位," 從頭擺爛到尾,畢竟對方沒法隔着網線抓我學習 ",不僅是督學員沒起作用,momo 幾乎将社交軟體上的野生藥方全試過了一遍," 維生素 abcdek、鎂、魚油、茶氨酸鋅都補過,為了補充益生菌自制過酸奶,為了殺菌吃過黑蒜 "。
只可惜," 都沒有網上説的幾天就重獲新生的效果 "。
被誤讀的 ADHD
讓你懷疑自己也有 ADHD 傾向,已經成了小部分人開動流量機器的缺德手段,而一旦你想尋求一個嚴肅科學的解決辦法,他們又适時在互聯網上隐了身。
作為一種由神經網絡發育遲緩導致的狀況,ADHD 的遺傳概率高達 75%,它不會在成年後突然出現,而是在兒童時期就早有迹象,曾經也一度被簡化稱為多動症,症狀大致包括 " 靜不下來、坐不住、衝動 ",而這也是 ADHD 中最容易識别的一種類型。
圖源:小紅書 @貓裏偷閒
2013 年公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第五版(簡稱 DSM-5)認為,目前的 ADHD 主要分三種表現,第一種以注意力缺陷為主要表現,第二種以多動衝動為主要表現,第三種則是前兩種的混合表現。
ADHD 的症狀會随着年齡增加逐漸緩解,但依舊有 2/3 的人在成年後依舊飽受其困擾,兒童心理專家王玉鳳在線下講座中也提及,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ADHD 顯然不可能 " 人人易得 ",更不可能僅靠補劑和偏方讓問題消失。
相比于兒童,成人确診 ADHD 的過程往往更加艱難,一方面,成年人在肢體上的多動已經随年齡減輕,但注意力的缺陷和精神的多動,卻只會在失去了學校的束縛之後愈發明顯,而 ADHD 曾經 " 多動症 " 的代稱,更加劇了這個問題。另一方面,成人 ADHD 醫療資源也相當匮乏,在 ADHD 相關自媒體 @青衫 Aspie 整理的成人 ADHD 就診地圖中,全國仍有 5 個省份沒有就診資源,不少成年人在實際就診中,要麼是把号挂在了兒童科,要麼是花費數千元高價購買了黃牛号。
而正式确診 ADHD 對于成人來説,也意味着遲來的一份解脱和自我原諒,曾經登上熱搜的話題 " 年輕人确診 ADHD 如釋重負 ",對于真正的 ADHD 來説,并沒有誇張的成分。多數人在進入診室前,就已經準備好了童年發育史的自述,甚至已經在知網上翻閲了數十篇論文,了解 ADHD 的前沿研究成果,而當醫生宣布結果時,多數人總會有種多年來的委屈得以釋放的感覺," 終于找到了過去 30 年人生大部分問題的答案 "。
成人确診 ADHD 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服用中樞興奮劑(專注達)或非興奮劑(擇思達),其中專注達治療 ADHD 的有效率大概是 70%,網友 @希希希希啊 在小紅書上詳細分享了自己每天的服藥感受,第一次感受到藥物起效時,她明确體會到,腦子裏安靜地運行着眼前螢幕上的一件任務," 但平時都是大腦後台 N 件事情,不受控制地這件事想兩秒就換下一件 "," 希望這(藥物的起效)不是一種錯覺 "。
在此之外,也可以通過認知行為治療、情緒療法等非藥物治療手段改善狀态,在小紅書和豆瓣上,都時常有網友分享自己在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參加團體治療的經驗,當然," 準時到的組員只有半數,可見這确實是一個 ADHD 的治療小組 "。
而在兒童 ADHD 治療領網域,遊戲療法也成了一種逐步被推廣的數字處方藥,它既不像藥物治療那樣副作用明顯,也比其他非藥物治療更容易讓兒童接受。
在 2020 年,美國 FDA 批準了《EndeavorRX》作為治療兒童 ADHD 的治療遊戲,遊戲中,玩家将駕駛宇宙飛船穿越多個關卡,同時完成收集藏品、捕捉動物等任務,不同于普通電子遊戲,《EndeavorRX》還将根據玩家的具體操作表現,及時調節任務目标和節奏,以此督促玩家學會多任務處理和忽略幹擾。
而國内曾經研發出了《傳奇》的盛趣遊戲,也關注到了數字藥物領網域的研究,早在 2021 年,盛趣遊戲與浙江大學共同建立的傳奇創新研究中心,便推出了首款治療 ADHD 的數字藥物《強化訓練号》。
去年,盛趣遊戲研究院孵化的研究團隊研發的專數達,也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批準注冊,成為國内首個治療 ADHD 的數字處方。
ADHDer,不想它變得時髦
不可否認的是,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 ADHD 話題,确實讓一部分 ADHD 的确診少走了不少彎路。
然而,愈發娛樂化的讨論中,不管是人均确診 ADHD 的風潮,還是部分名校博主,将 ADHD 作為自己的時尚單品,以此繼續裝點自己學業履歷的行為,都令真正确診的群體感到困擾。
ADHD 不應該成為一種 " 時髦病 ",甚至都不應該稱之為一種 " 病 ",在破除大眾對 ADHD 誤解的過程中,他們更願意稱其為少數人的一種人格特質,它可能只是人類在原始社會中,給好獵手們帶來敏鋭、警覺特質的 DRD4-7R 基因的遺留,和現代社會的規則起了衝突。
" 或許有一天 ADHD 會像近視一樣,你需要的只是找到自己的那副‘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