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看了費翔的大胸肌,感慨我媽好福氣,歡迎閲讀。
時隔三十餘年,費翔憑借超長待機的美貌和身材,又燒起了一把火。
年輕時盤靓條順還會跳迪斯科;
如今 62 歲,依然有容乃大讓人斯哈斯哈。
這大概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民愛豆,他一出現,媽媽們沉睡已久的追星女 DNA,集體大復蘇。
有的媽媽聽説偶像拍電影了激動地直歡呼;
有的阿姨組團奔現,演繹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男神。
這老一輩追星人齊刷刷相聚影院的熱情,大概只有最近要十周年的三小只粉絲可以一戰了。
這就是媽媽輩追的偶像嗎?怎麼感覺她們那代追星族更幸福呢?
去研究一番媽媽輩的偶像,我不由得感嘆:
" 原來媽媽追的愛豆,早已到了 Next Level。"
「媽咪嚴選偶像」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就是港台文化剛開始湧入内地的時候。
1987 年的春晚,一曲《冬天裏的一把火》讓費翔火遍了大街小巷、成為了第一個在内地爆火的台灣藝人。
彼時剛好台灣開放民眾回大陸省親的契機,陪母親來到大陸探望姥姥的費翔就這樣順理成章登上了舞台,用字正腔圓的國語唱響了《故鄉的雲》。
一首悠揚抒情,一首勁歌辣舞,用現在的話説就是反差感拉滿,人人都被這個有如漫畫中走出的藍眼睛、黑頭發的混血美少年迷住了。
女孩沉醉于他多情的雙眸,男孩也學着他梳起高聳的發型。寫給費翔的情書比雪花還密,成箱成袋被寄往中央電視台。費翔發行的專輯銷量總是突破千萬,開遍全國的巡演場場爆滿。
在此之前,内地還未曾見識過擁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明星,但費翔,只是一個開始。
1993 年,蔡明、郭達、趙麗蓉有個小品《追星族》,蔡明扮演一個女高中生,因為沉迷港台明星,跟長輩產生了代溝,裏面的段子放現在看也很好笑。
趙麗蓉看到孫女蔡明卧室裏挂的偶像海報,吓了一跳:" 怎麼挂這麼一個大照片,這在屋裏頭不瘆得慌,誰呀?"
" 這是四大天王。"
" 四大天王,頭一王,就得説是托塔李天王,那這咋改扮相了?"
九十年代," 四大天王 " 登上歷史舞台。
那時,TVB 訓練班出身的劉德華靠着過硬的顏值和敢拼敬業的勢頭,從高度内卷的港圈中殺出重圍。
在許多人的港片青春裏,劉德華無疑是繞不開的注腳。
有人被《旺角卡門》裏那個江湖混混所虜獲;
有人痴迷《無間道》裏拔槍對峙的天台上,亦正亦邪的較量;
有人沉醉《天若有情》裏婚紗革履,浪迹天涯。
現在看到電影裏的火車戲碼,我還是會條件反射地回想起《天下無賊》裏劉德華那段車頂戲,讓人膽戰心驚。
音樂方面更是不必多説,《忘情水》《冷雨》《愛你一萬年》...... 真正的國民偶像一開口便是統一祖孫三代審美的曲目,《恭喜發财》更是每封過年就包攬全國各地商超的大熱單,全球華人的共同記憶。
那一代的偶像,真的可以紅到人人服氣啊。
張學友志不在演戲,但卻陰差陽錯締造了互聯網亞文化 icon" 烏蠅哥 ",流傳至今,生生不息。
在演完《旺角卡門》不久後,他便憑借音樂,成為一代歌神。
張學友的歌裏埋藏着一代人最記憶深刻的愛戀。
那個時候,KTV 還叫卡拉 OK,最新潮的年輕人在裏面唱盡少年心事,唱盡愛意洶湧。
是 " 我和你吻别在無人的街 ";
是 " 一千個傷心的理由 ";
是 " 窗外陰天了音樂低聲了我的心開始想你了 ";
是 " 歲月在唱我們無怨無悔,在掌聲裏唱到自己流淚 "。
什麼叫國民度和号召力,張學友的演唱會大概是最适合抓逃犯的場合,因為全國的逃犯冒着被抓的風險也要去看。
黎明則是當之無愧的萬人迷,儒雅、低調,自帶貴公子範兒,港媒形容他是 " 站在那裏就是一道風景線 "。
1990 年,因為電視劇《人在邊緣》的火爆和唱片《LEON》的屠榜,黎明火箭速度般的爆紅了。
人們都説,那一年刮起了 " 黎明旋風 "。
娛樂圈甚至有個諺語," 你紅,能紅的過黎明?"
沒辦法,氣質太出眾了。
誰能受得了這樣的翩翩公子騎着單車哼着《甜蜜蜜》,抑或是在你耳邊輕輕唱起 " 今夜你會不會來 "。
舒淇被問到為什麼晚結婚時還説:" 有人問我為什麼認識我先生這麼久才結婚?因為之前看不上啊。之前在我身邊的,都是黎明這種帥哥。"
而郭富城則是四人中的唱跳擔當,靠蘑菇頭、招牌手勢和 " 對你愛不完 " 席卷九十年代的亞洲舞王。
93 年頒獎典禮上的郭富城,今天仍然時不時被拉出來憶往昔。
短短幾秒,足以給互聯網一些些來自上世紀的顏值震撼。
是叛逆、是動感、是電眼花手、舞步風流、是名副其實的芳心縱火犯。
媽媽那一代的偶像,确實個頂個的能打啊。
論歌星,那時有鄧麗君、林憶蓮、梅豔芳、鄭智化、周華健。
養成系有 TF 的大前輩小虎隊 ......
論影星,那時有周潤發、張國榮、林青霞、紅姑、張曼玉 ....... 港圈的黃金年代,盛產了一大批星光璀璨的優質明星。
雖然如今他們早已功成名就,對于年輕的小朋友來説依舊是需要去百度的上古人物了,但我們依舊能從許多地方窺見他們往日的輝煌,比如韓綜。
韓綜裏,主持人們盤點起自己心愛的明星,張國榮、梁朝偉、林青霞永遠榜上有名。
《running man》遊香港,主持人劉在石和全體工作人員用粵語大合唱《當年情》紀念張國榮。
《請回答 1988》裏德善的朋友外号就叫 " 王祖賢 " 和 " 張曼玉 "。
那時韓國人追星的勢頭一點不比大陸少女差,全智賢在哥哥面前也變回小粉絲星星眼了。
小時候去姥姥家,我看到媽媽的衣櫃上貼着滿滿當當的明星貼紙,許多都模糊泛黃,以前的筆記本裏,被她密密麻麻抄着各式各樣的歌詞,突然有種奇妙的時空交錯感。
那是她的少女時代,屬于她的集小卡和應援方式。
三十年過去,她依然能看到費翔的電影,我們媽媽那一輩的追星族,确實很幸福吧。
偶像三十年,依舊在做中流砥柱
然而,真正使得媽媽輩偶像和當代内娛明星區别開的,是他們對自我的要求和對職業的敬畏。
費翔在《封神》裏難得裸了半身,胸肌、腹肌、肱二頭肌有如海神波塞冬般健美有力,這是屬于東方的戰神。
為了能夠完成這個角色,費翔接受了嚴格的訓練。馬術、國術、健身,每天一個課程接一個課程,仿佛回到了大學時期。
而這年過 60 的健美酮體,更是一次次舉鐵 + 嚴格飲食控制訓練出來的。
圖源:GQ 報道
《費翔:我不必 24 小時做 " 費翔 "》
縱是費翔都用如此百分百的态度對待拍戲,年輕演員還有什麼理由應付呢。
而演藝生涯持續了 40 餘年的劉德華,就更是公認的勞模,地才的代表。
劉德華剛出道時被認為天賦不足,徒有一張臉走不長遠的。但他卻一直火到了今天,這背後是超強的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為了維持一個良好的公眾形象,他四十年如一日保持清淡飲食和健身,過着非人的苛刻生活。
在劉德華出道四十周年直播的預告中,他説:
「你們看到的每一幕,只是一個叫劉德華的普通人,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結果。
慶祝,當然要慶祝。但不是慶祝紅了 40 年,而是慶祝認認真真工作 40 年。」
我們常説劉德華敬業,對劉德華這樣港圈打拼出來的人來説,敬業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就像普通打工人一樣,拿了錢就得認真辦事,對于當今内娛來説卻好似稀有品質。
你會發現,這批演藝圈人的職業生涯極為漫長。
蘇有朋去上《披荊斬棘的哥哥》,讓人瞬間回到了小虎隊時的感動。
但這些年裏,他不僅做了唱跳歌手,拍過一長串大熱劇集,《風聲》裏演技被大贊,就連導演、綜藝導師,都有所涉獵。
圖源:《風聲》
一路走來,從未停歇。
而如今鮮少露面的黎明,今年的巡演連開九場,唱功依舊能打。
到場支持的粉絲人山人海,這就是老牌明星的實力,無需熱搜詞條營造虛假繁榮,但愛他的人從來不曾離去。
而大熒幕上,依然是那些最熟悉的面孔撐起一片星光。
沒有擺爛、沒有應付,雖然已經紅了大半輩子,但每一次和觀眾的碰面,都無比珍貴。
那個年代的明星,普遍秉持着這樣的高自我要求。
他們早已經歷過巅峰,如今支持他們繼續自我迭代的,是遠比那更純粹的力量——是老牌明星骨子裏的拼搏和進取,是做藝人要對得起粉絲、對得起觀眾。
不好意思,接下來是拉踩世界
反觀我們這個年代的偶像們,真的遜色太多了。
年輕的偶像總被诟病虛有其表,似乎長得帥就是萬能的。
其實三十年前那些老牌偶像,很多都是開局靠一張帥臉。費翔就是最典型的,帥得足以征服全家男女老少。
但費翔非常明白,長得再帥,觀眾看久了也都會習慣。所以他要求自己不停進步,不能變成只有臉的花瓶。
但現在的内娛明星,不要太把帥當回事,演起戲來塑造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自己帥得深入人心,帥得毋庸置疑。
很難不油膩啊,觀眾都快被帥得 PTSD 了。
到底是何等眾星捧月的環境中被呵護的明星,才能如此陶醉在個人魅力裏無法自拔呢。
以前的明星雖然也少不了公司包裝,但歸根結底看的是個人魅力。人氣高,那是實打實的全民追星的高。
但現在的明星,有幾個是每天常駐熱搜,問起路人來卻沒人認識的名字呢?
明星好像變成了粉絲特供,專為中國粉絲寶寶們打造的限定愛豆。
用的僅粉絲可見的演技,演着只有粉絲會看的戲,上着只有粉絲會點的熱搜,用廣告代言迅速圈一波粉絲的快錢。
明星變成了團隊用來收割粉絲的人偶,變成了巨大產業裏的盈利工具。
可褪去那些注水熱搜、平台操作、粉絲捂嘴、待爆帝排排坐,真正拿得出手的明星,又有幾個呢?
别説像費翔一樣斯坦福畢業的高材生,能做到吃透劇本、理解人物,有這樣文化水準的明星都不多了吧。
我還記得在 2014 年,這個所謂的流量元年,互聯網将我們這個時代的頂流明星并列為 " 四大三小 "。
回首再看那時的虛假繁榮,好似一個巨大的玩笑。
仿照 " 四大天王 " 句式羅列的 " 四大流量 ",現在四個已經進去兩個了。
而 " 三小只 " 也結束了十年的繁華一夢。
舞台上坍塌的蛋糕,仿佛這荒謬的流量時代最後的句号。
曾經的聲勢浩大,都如同泡沫變成了水。
1990 年,費翔紅了之後第三年,他做出一個讓人震驚的決定。他在最紅的時候激流勇退赴美留學,從零開始做一個音樂劇演員。
費翔説:" 我如果再繼續也是可以的,無非就是又一張專輯,再開個唱。可是這樣的藝人最後總會榨幹的。我覺得我可以給觀眾的,已經到了一個差不多的程度了。"
于是他來到了百老匯,成為了第一位華裔班底演員,參演《西貢小姐》。
在這裏,他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那個年代就是不缺這樣勇于放下名利、找尋真實自我的人,比如同樣早早息影的張曼玉,也跑去做音樂,過着閒雲野鶴的生活。
不知道現在,還有幾個偶像能有勇氣,真正為自己做一次選擇呢?
有幾個偶像能擺脱這巨大工業的桎梏,為自己争取點什麼呢?
也難怪媽媽們看我們這代人追星總長籲短嘆,看着這極與極之間的巨大落差,我也想感嘆:
" 都吃點兒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