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米SU7銅陵高速事故,會讓汽車行業返璞歸真嗎?,歡迎閲讀。
小米 SU7 安徽銅陵事故,三位女生慘死,目前有許多輿論指向小米 SU7 質量問題,主要懷疑點有二:
1、小米輔助駕駛 NOA 提醒時間太遲,車主被提醒後接管,2 秒後就撞車了,這麼短的時間,神仙來了都救不了。
2、死者家屬反饋車門存在打不開的情況,間接導致了事故的嚴重後果——不過這只是傳言,并未被證實,家屬如何得知車門打不開?外界還無從知曉。
這件事情的最終定論,自然要等官方結果,再來看到底是不是小米汽車的主要責任。不過我看到,小米這次沒有像有些新勢力車企一樣,出了事故藏着掖着甚至禁止讨論,而是在第一時間公開了法律允許公開的信息,讓外界大致看到了事故的過程,這個态度是要點贊的,這确保了事件處理 " 公開透明 " 的第一步。
從目前得到的關于這件事情的公開信息來看,有幾點可以确定:
1、不當使用輔助駕駛,安全隐患巨大。
司機在本次駕駛中曾被小米 NOA 系統提醒分心、脱手——這是雙手離開方向盤才會觸發的,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這是極度危險的,在當下的法律法規中這是不被允許的。
很多消費者并不知道: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截至目前,所有車企包括特斯拉提供的輔助駕駛,都還只是 L3 不到的輔助駕駛。
什麼是 L3 呢?——有條件自動化,在一定條件下由該系統完成所有駕駛操作,駕駛者根據系統請求提供适應的應答。當前的汽車其實 L3 都還沒到,而在高速這樣的特定路段允許駕駛員徹底放手,其實已是 L4 級自動駕駛才能做到的,也就是高度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完成所有駕駛操作,在有條件的道路行駛時,駕駛者可以完全解放雙手。
L3 和 L4 的區别已經很繞。專業人士或許知道不同的自動駕駛級别的區别,但普通消費者很難明白個中差異。很多短視頻中,一些用户在行駛中的車輛中徹底放手睡覺,看着很炫酷,其實對自己以及他人很不負責任,已涉嫌危險駕駛罪。
更離譜的是,一些電商平台甚至還在售賣 " 自動駕駛輔助器 ",銷量十分可觀,它們大概可分兩種:一種是挂在方向盤兩側的迷你配重環,另一種則是綁帶(有插電與不插電可選),兩種產品應對的安全檢測手段并不一樣,店家稱,迷你配重環針對的是理想、特斯拉、比亞迪、小鵬等電阻式方向盤,而綁帶針對的是以小米、極氪、問界等品牌為代表的電容式方向盤。
簡單地説,這類 " 神器 " 讓司機雙手離開方向盤時,不被智能駕駛系統檢測到,進而不會被一直警告。這跟當年的安全帶卡扣一樣,其實都屬于害人的工具,電商平台應該立即封禁。
誤用輔助駕駛系統,還真不能只怪消費者,很多人都不太明白輔助駕駛 / 智能駕駛 / 自動駕駛,以及 L2/L3/L4/L5 自動駕駛的區别。一些車企以及網紅為了銷量或者流量,誇大智能駕駛能力,弱化智能駕駛風險,有謀财害命之嫌。
雖説概率上看,智能駕駛系統整體更安全,甚至在關鍵時刻能避免嚴重事故,但對個體來説,這又不是一個概率問題,特别是不當使用時,出事了可能命就搭進去了,甚至殃及他人。
本次事件中,小米 SU7 的司機就存在手脱離方向盤的情況,不知道她是疲勞駕駛還是太信任智能駕駛系統?媒體報道,司機母親曾與女兒駕駛這輛 su7 從深圳去往武漢,這 1000 公裏的路程裏,女兒多次告訴她智駕 " 方便、安全 ",她曾告誡女兒,現在技術不完善,不能盲目相信,自己開才放心," 我説她以後一定會後悔;她還反駁我,説有各種(證明安全)的依據。"身邊有明白人,都沒有勸住,真的讓人遺憾。
既然是輔助駕駛,我們在駕駛時只能将其當成副駕的安全員,當成在緊急情況下的安全冗餘或者説一道保險,必須跟駕駛普通汽車一樣保持高度注意地駕駛,千萬不要拿自己和家人、朋友、路人的生命去試錯。萬一出事,除了自己沒人能夠真正兜底。讓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成為自動駕駛技術發展中的測試數據,着實可惜。
2、現在很多電車存在跟風 " 腦殘設計 ",在客觀上增加了駕乘人員的風險。
比如門把手隐藏的彈出設計,美其名曰為了省電與美觀,實際上卻徒增了風險。哪怕有機械門把手這樣的冗餘設計,但也增加了緊急情況下開門的復雜性、以及打不開門的可能性——注意,這裏不是説小米 SU7 存在這個問題,而且燃油車被撞了熊熊燃燒且打不開門的事故也比比皆是。
再比如座艙用大量的觸摸屏取代機械按鈕,一些廠商甚至宣稱實現了 "0 物理按鈕 ",真的很操蛋,這要求操作者必須盯着螢幕操作,哪怕調個温度都要集中注意力去螢幕上看菜單,這将大幅增加駕駛危險。廠商説,我有 AI 語音,姑且不説語音準确率的老問題,就算 100% 準确,也不是每個人都覺得語音比按鈕更方便,而且有時候駕駛員使用語音指令還會幹擾車上人員睡覺休息。
現在車上的很多所謂創新設計都是為了 " 不一樣而不一樣 ",為了美觀、為了時尚、為了潮流,做一些看似創新的設計,再引發一些廠商跟風,結果卻帶來了使用的不便或風險的增加。
我覺得,小米這次事故或許能夠引發行業關于智駕系統命名、宣傳,以及 " 創新設計 " 的反思。這個行業烏煙瘴氣了好些年了,許多事情都過于激進,行業太需要一次 " 返璞歸真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