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閉信用卡業務中心,銀行進入精細化管理下半場,歡迎閲讀。
有減法也有加法。
銀行信用卡體制機制,繼續向新的方向演變。
前不久,國家金融監督管理局青島監管局批復,同意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青島分中心終止營業。這已是該行第三個終止營業的信用卡分中心——
今年 3 月 22 日,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天津分中心獲批終止營業;去年 12 月,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廣州分中心也宣布終止營業。
雖然不到一年之内連續關閉三個位于大型城市的信用卡分中心,華夏銀行是獨一份,但是這一做法并不鮮見。
在信用卡業務如日中天的那些年,曾經作為經營管理創新模式的信用卡中心,因其獨立性強、結構扁平、經營效率高的優勢,被寄予厚望,并長足推動了各行信用卡業務的迅猛發展。
但潮起終有潮落,在當前信用卡業務增長處于下行趨勢下,在降本增效的壓力下,銀行不得不采用更加精細化的運營管理方式來節省成本," 拿下 " 信用卡中心,便成為選擇之一。
多家銀行關閉信用卡分中心
信用卡業務的調整,也是當下銀行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
近兩年來,不光是華夏銀行,柒财經注意到,還有多家銀行對信用卡部門進行了變動。
其中,今年 7 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西監管局發布了關于核準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終止營業的批復,同意交通銀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終止營業。
去年 7 月,蒙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呼和浩特分中心獲批終止營業,相關業務并入蒙商銀行呼和浩特分行信用卡業務部;6 月,蒙商銀行信用卡中心呼倫貝爾分中心獲批終止營業。
另外,去年 10 月底,上海農商行調整了零售條線一級部,由零售金融部、信用卡部調整為零售金融總部、财富管理及私人銀行部、個人貸款業務部、基礎客群經營部。這意味着上海農商行撤銷了信用卡部。
無獨有偶,在今年年初,平安銀行也全面啓動組織架構調整,其中也将信用卡中心撤并劃入其他一級部門。
回溯看,實行事業部制的信用卡中心及其垂直體系,是借記卡發展逐漸飽和後,全面發展信用卡業務的需要,而這成就了國内信用卡市場的爆發式增長。
何以如此奏效,這是因為,面對新市場時,利用這一經營模式能夠組建相對獨立且專業的團隊,并專注于信用卡業務的各個環節,如產品設計、市場營銷、風險控制、客户服務等,迅速地開疆拓土。而且因為事業部内部的人、财、物的決策權也相對獨立,差異化的績效考核制度等,也提高了部門經營的積極性。
從 2002 年開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相繼成立信用卡中心,也是在幾年之内,我國信用卡市場發卡量從 300 萬張擴張到了 1 億張以上。
截至 2014 年底,我國境内信用卡發卡量 100 萬張以上、信用卡貸款規模 300 億元人民币以上的 14 家商業銀行均已設立全國性信用卡中心。
2015 年,銀監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4 年報》提出,将推動銀行業務管理框架改革,探索部分業務板塊和條線子公司制改革。這也标志着信用卡專營部門的發展達到頂峰。
但萬物皆有周期,在多年的深耕細作後,事業部制的經營架構,在面對新的發展階段時,慢慢跟不上形勢了。
信用卡業務大幅萎縮
這背後是曾經 " 吃香 " 的信用卡,漸漸 " 失寵 " 了,作為商業銀行零售引擎的信用卡業務開始收縮了,變化表現在銀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縮減、交易規模縮水以及不良貸款率上升。
數據顯示,在 2018 年至 2021 年,全國信用卡數量增幅逐漸放緩,但自 2022 年開始,直接出現下降。央行前不久發布的《2024 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止到 2024 年第二季度末數量為 7.49 億張,較 2023 年末的 7.67 億張,再度減少 1800 萬張,較一季度環比下降 1.53%。連續七個季度持續下降。
其中," 宇宙第一行 " 工行的信用卡發卡量由 2022 年末的 1.65 億張縮減至 2023 年末的 1.53 億張。截至今年年 6 月末,工商銀行信用卡發卡量繼續較年初減少 100 萬張至 1.52 億張。
" 零售之王 " 招商銀行也是。2023 年其信用卡流通卡 9711.81 萬張,較上年末的 10270.93 萬張減少約 560 萬張。同樣截至 2024 年 6 月末,招商銀行信用卡流通卡 9666.42 萬張,較上年末再下降 0.47%。
另外,截至上半年末,中國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 1.46 億張,較上年末減少 200 萬張;建設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 1.31 億張,較上年末減少 100 萬張;交通銀行境内行信用卡在冊卡 6488.83 萬張,較去年末減少約 643 萬張;郵儲銀行信用卡新增發卡 412.96 萬張,但結存卡量較上年末減少約 282 萬張。
在從信用卡消費額看,六家國有銀行中五家同比呈現下降趨勢。
其中,截至 2024 年 6 月末,工商銀行信用卡消費額 1.06 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 0.03 萬億元,降低 2.75%;建設銀行信用卡消費額 1.38 萬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 0.05 萬億元,降低 3.50%;交通銀行信用卡消費額 12362.99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 1966.24 億元,降低 13.72%;郵儲銀行信用卡消費額 5031.14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 638.32 億元,降低 11.26%;中國銀行信用卡消費額 6485.76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 416.52 億元,降低 6.03%。
股份行中,9 家股份行中有 6 家公布了上半年信用卡交易金額,但也都差強人意。
其中,在 6 家銀行中,光大銀行的信用卡交易額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最大,同比降 28.04%。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和華夏銀行的下降幅度分别為 18.17%、17.17% 和 14.1%;中信銀行和招商銀行的下降幅度雖然小于 10%,但也分别高達 8.44% 和 6.84%。
不僅如此,信用卡不良貸款也呈現了上升趨勢。上市銀行半年報披露信用卡不良率情況的 16 家銀行中,有 13 家不良率較去年底有所上升,工商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均超過 3%,分别為 3.03%、3.88%、3.24%。
那麼,在信用卡業務進入存量時代的新階段,需要銀行在降本增效的壓力下,在各個方面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
其實監管方面,信号也早已發出。在 2022 年 7 月,原中國銀保監會、央行就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範健康發展的通知》,要求從經營管理、發卡營銷、授信管理和風險管控、資金流向、分期業務等多維度,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用卡業務作出規範。
降本增效下的精細化管理
所以,前文所述有的銀行取消信用卡中心或分中心,即是連鎖反應之一。
畢竟,開設信用卡分中心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場地租賃、設備購置、人員招聘與培訓等,而且其與分行在部分零售業務層面存在重合,在當前銀行業淨息差承壓的背景下,銀行需要通過 " 節流 " 來控制成本。
另外,随着信用卡發卡數量增長放緩以及金融科技的發展,銀行不再需要大量的信用卡營銷、審核人員。
對此調整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将信用卡業務回歸分行管理。這一方面有利于成本控制,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分行作為接觸客户的第一線,更了解當地客户的需求和特點。分中心回歸分行後,可以更好地發揮分行的本地化優勢,提升客户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 屬地化經營 " 還有利于風險管控,讓分行在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控中發揮更大作用,以便更及時、有效地處理各類信用卡相關問題。這也符合監管的要求。
調整信用卡中心之外,各銀行 " 降本增效 " 的舉措并不少。比如,取消聯名信用卡。
像國有大行農業銀行,在 7 月 19 日公告稱,因業務調整,2024 年 9 月 1 日起,停發國家寶藏信用卡;7 月 10 日,農業銀行更是公告了 27 款停發信用卡產品。
股份行也沒閒着。7 月 15 日,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公告,自 2024 年 9 月 1 日 0 時起,該行将停止發行 " 中信銀行錦江 WeHotel 聯名信用卡 "。此前,該行已陸續宣布停發中信銀行騰訊和平精英聯名信用卡、中信銀行小米聯名信用卡黑科技版、中信銀行家樂福聯名信用卡等多款信用卡。
還有一些銀行調整了信用卡權益,通過提高獲得權益的門檻或者取消部分信用卡權益降低成本。
比如,建行前不久發布公告,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全球智尊信用卡(銀聯版)、龍卡私人銀行信用卡、龍卡鑽石信用卡、龍卡尊享白金信用卡不再享受建行指定國内機場貴賓廳服務,可繼續使用龍騰機場貴賓廳服務;農業銀行下線五倍積分包活動,調整 VISA 全球支付白金卡境外消費積分規則,由 " 消費 1 美元獲 12 積分 " 變更為 " 消費 1 美元獲 6 積分 ";交通銀行也對信用卡權益服務進行調整,如沃爾瑪商户的普通買單折扣由 9.85 折調整為 9.9 折。
有減法也有加法。
為了繼續有增量,一些銀行開始 " 報團取暖 "。今年,在北京,柒财經就在多個商場和公園門口發現,辦銀行卡的禮品越來越豐厚,辦信用卡可以獲得山地自行車、電動車已十分常見,但條件是同時辦理多家銀行的信用卡。不過,也确實吸引不少用户辦理。
同時,具有剛性年費的信用卡,也越來越成為業務的主推方向之一。
如招行新出的萬事達世界卡剛性年費為 3600 元,和招行其他高端卡年費一致,但其中一項境内境外機票返現,單次最高返 900 元,對于愛好旅遊和經常出差的用户,每年四次(2 次境内、2 次境外)相當于可覆蓋年費外還能免費享受其他權益。
柒财經還注意到,今年以來,不少銀行都推出了更加便利的從普通免年費卡更新為白金卡的策略。像光大銀行就推出了 " 更新白金,更有腔調 " 的活動,如通過分行渠道成功更新指定銀聯白金卡的用户,額外送 200 元銀聯立減金。
信用卡業務在銀行零售業務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當下難有增量,存量也承壓的境遇下,銀行如何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提升信用卡業務的質效,任重道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柒财經 ",作者:華秋實,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