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韓寒:學會閉嘴,能賺28億,歡迎閲讀。
韓寒曾與陳丹青就"老宅"一詞展開探讨。
過程中,韓寒説自己在功成名就後仍喜歡住在鄉下老家,是因為他想"守"住那裏,即使日後舊屋會拆遷只剩下瓦礫,也希望它留在那裏。
或許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在韓寒的電影中,人們總能感知到濃濃的故土情節,比如不算富裕的城鎮,和并不精明的小鎮青年。
韓寒説:"我覺得自己沒有轉型,一直在做過去的事情。"
《後會無期》上映時,韓寒時常提及自己為電影籌集資金的難處,形容自己"賣身不賣藝"。後來《飛馳人生》出現,他又説"優秀的創作者,從誕生的第一秒就應該是商人"。
再後來的《四海》,票房口碑撲街,人們樂于讨論中年韓寒陷入油膩的幻想,沉迷于自我世界無法自拔。
2年後,似乎是為了回應這樣的質疑,擰着一股勁的他拿出了作品《飛馳人生2》。
口碑和票房回來了,電影變得高度商業化,極少個人風格。他确實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導演,直奔票房而去。
韓寒所經歷的現實正在诠釋那句"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他不再有社交媒體,也不再寫長文表達思考,更不會像從前一樣寫書。
似乎,只有學會閉嘴,才是韓寒變成熟的先決條件。截至24日,《飛馳人生2》已拿下28億票房。
雖然最初很多人對韓寒做導演感到意外,但從他本人來説,拍一部屬于自己的影片,是一件蓄謀已久的事情。
還是小孩子時,韓寒喜歡看《成長的煩惱》,開始只是單純地觀賞劇情,後來時間久了,他便開始琢磨長大也要導演一部戲。
這個夢想在2008年有了實現的苗頭。
彼時韓寒26歲,握着筆杆子寫了幾本特别暢銷的小説,借着博客以"罵人不吐髒話"的方式譏諷了幾位名人,叛逆青年将他視為"意見領袖",盛名之下一些電影投資人不請自來。
那時投資方近乎是拿錢追着韓寒跑,日日期盼他能撰寫出一個影視劇本,借着"頂流作家"的流量趁熱打鐵賺上一筆。
可韓寒倒不着急,一是"不知道要拍什麼",二是當時的電影行業并不景氣,所以很多事情都只是紙上談兵。
導演夢被韓寒擱置了好幾年,直到2014年前後,在《泰囧》《致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國產影片接連取得創紀錄成績後,電影市場再次火爆,新人導演橫空出世,從前琢磨着投資韓寒的人再次找上門,還説"拍什麼不重要,只要你拍票房肯定過7億!"
聽了這話,韓寒衝對方笑了笑,心裏想:這人有病吧?
可後來韓寒還是導演了電影,第一是因為有錢了,第二則是由于"看了很多的爛片,終于找到了做導演的信心"——韓寒發表此番言論時,他的"國民怨侶"郭敬明就坐在台下,而由他導演的《小時代3》也剛剛上映。
2014年初,韓寒執導的首部電影《後會無期》開機,僅僅5個月後電影上映。
前期宣傳時,工作人員問韓寒影片的類型是什麼,他琢磨了小半個月,説是公路片不精準,定義成喜劇又太片面,他從骨子裏就讨厭"貼标籤"這件事。
《後會無期》片段剪輯
但很不幸,他本人大概是最早一批被貼上标籤的人。
1982年,韓寒出生在上海,什麼都還沒做,就被時代貼上了"80後"的标籤。
上初中時他因為成績不好,被老師定義為"壞學生"。他本不在意,但因為想和學霸女友念同一所重點高中,他也曾為學習發奮圖強。
韓寒惡補過數學,還在考試中拿過滿分的好成績。他非常驕傲,老師卻根據其以往表現笃定他作弊。為了自證清白,他重新參加了考試,最終成績依舊耀眼,可他卻從此放棄了做好學生的念頭,"一看到數學課和數學題就有生理厭惡感"。
韓寒的數學成績在高中時全線崩潰,一同沉淪的還有他的理科成績。
差不多高中二年級,他開始醉心寫作,完全無心學習數理化。有次上語文課,老師問他怎麼不記筆記,他回答"我從來不記,但語文是全班最好的"。聽了這話,老師拿着他寫的東西看了看,然後冷笑一聲,轉身離去。
後來,那些被輕視的文字被韓寒編成小説出版,名為《三重門》。再講起這段經歷,韓寒表示:那時候太謙虛了,應該説自己是"全市最好的"。
學生時代的韓寒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韓寒參加作文大賽時。
1999年,不到17歲的韓寒以《求醫》和《書店》通過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比賽初賽,并因為文筆老辣,頗有點錢鍾書的味道,讓所有評審大吃一驚。
和數學成績被質疑時的尴尬一樣,新概念作文大賽的評委将韓寒列為了"代筆重點懷疑對象",于是復賽時組委會為他單獨出了一道考題。
監考老師将一個紙團扔進了半杯水裏,然後説 "就這個,你寫吧"。韓寒盯着紙團看了看,提筆寫下《杯中窺人》,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出現了。
韓寒《杯中窺人》手稿
學生時代的韓寒一直被所謂的"大人"居高臨下凝視着。從學習成績到寫作水平,他的實力一直被"标籤"錯誤預估。
日後他時常去想,產生這種偏見的理由是什麼。待長大成人後他終于明白了:有些人就是喜歡通過質疑他人,來展現自己的"專業"和"老練"。
這種做法可以被稱為"經驗之談",但韓寒更願意稱其為"裝逼"。
學生時代的韓寒
和他的人一樣,他的電影《後會無期》也曾被輿論的"預估票房"綁架着。
上映前,很多人以為它是"炮灰",直到影片成為當時"非賀歲春節檔中最快破5億的華語電影",部分質疑聲才被誇贊取代。
當然,負面評價依然存在,而"差評"的火力集中點,也大多落在了導演極具個人色彩的"冷幽默"與"熱雞湯"上。
《後會無期》截圖
褒貶不一,評論兩極分化嚴重,外界對于《後會無期》的評價,與多年前針對韓寒的解構如出一轍。
可韓寒不在意,因為電影完全超出預期的票房,像他過往暢銷的文學作品一樣,給了其極大的底氣。
彼時韓寒極為坦然地説:
"它(指《後會無期》)對所謂商業化零迎合……因為我不需要迎合那些觀眾,拍電影又不是來拍馬屁。"
"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于是韓寒決定,只聽自己的。
《後會無期》截圖
韓寒上過兩年高一,直白點説,他留級了。
第一次上高一時,他因為沉迷寫作無法專注文化課,導致期末考試7門功課不及格,被學校強制留級;第二次因一門跟語數外數理化史地政完全不挨邊的勞技課不及格,他再次升學失敗。
眼看着就要第三次念高一,韓寒不幹了,幹脆利落地向學校提交了退學申請。找班主任審批籤字時,對方問他不念書以後拿什麼養活自己?韓寒想也沒想説:"靠稿費啊。"
語畢,眾人哄堂大笑。
韓寒的退學申請被層層上報,輪到校長最終審批時,對方還特意将韓寒的父親叫到了學校,本以為是要阻攔,不想只是為了要确認家長籤字是否真的出自父親之手。
"因為韓寒之前也冒充家長籤字",校長雲淡風輕地説了一嘴,然後轉身對在辦公室裏的,另一位已被保送到香港某大學念書的優等生説"你要好好讀書,不然就是浪費生命。"
此後近2個小時,校領導對高材生進行了不厭其煩地叮囑與指導,韓寒和父親只能在一旁靜靜聽着,場面一度十分尴尬。
好不容易辦完了退學手續,韓寒送父親乘公交車回家,一路無語,直到公交進站,韓寒才開口説道:
"爸爸,你放心,我會作出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别人看不起我,我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韓寒父母
很多年之後,上述場景都以不同形式出現在了韓寒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裏。
影片上映時,距離韓寒退學的2000年已經過去了17年。
這一年韓寒35歲,也開始嘗試,以大人的視角凝望18歲的自己。
《乘風破浪》截圖
《乘風破浪》的故事開始自一群閒散人員的閒散日子。那是很早之前,早到連韓寒自己都記不清具體是哪一年,哪一天。
在他的記憶中,當時的自己尚且能與同樣無業的朋友在老家亭林鎮閒逛,尤其喜歡去一個荒廢了許多年的雕塑園。
瘋長的野草、蓋了半截的爛尾樓、被污水和雨水填滿的池塘,以及無比悠長的日子……韓寒和閒散朋友總能在鎮子裏找到新樂趣,盡管他們從小便生活在這裏。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韓寒開始幻想将小鎮裏的故事拍成電影,于是票房10億的《乘風破浪》誕生了,而從前陪着他閒逛的"無業遊民",也已經分别成了《後會無期》的制片和攝影。
《乘風破浪》花絮照
在剛剛憑借《三重門》震驚四座時,韓寒受邀參加了一檔訪談節目。雖為嘉賓,卻未受到太多的尊重和理解,以至于所謂《對話》,差點變成了"對罵"。
"土雞""太狂妄""媒體制造出的名人",現場觀眾毫不客氣地以此形容舞台上的韓寒,甚至直言他的叛逆只是一種譁眾取寵的表演。
彼時,共同參與節目錄制的教育專家将韓寒比喻為一種"錯位","公眾需要他去表達不同的東西,他成為了公眾人物,但2年之後他可能就會被換掉了",未等對方説完,韓寒回應道:
"外國總統可以四年一換,但韓寒永遠不換,我留下的東西永遠換不掉。"
韓寒(左一)參加《對話》節目現場
一模一樣的場面多年後在《乘風破浪》中重現:
從未來穿越到過去的徐太浪(鄧超飾)和生活在1998年的徐正太(彭于晏飾)説,時代會變的,不要試圖給别人建議,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而徐正太説:"我就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如今回看徐正太與徐太浪的對話,倒像極了韓寒在"提示"從前的自己:
這個世界會變的,人也是,韓寒也是。
《乘風破浪》截圖
在博客極為流行的那幾年,韓寒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鬥士"。
文學評論家白烨以韓寒舉例講"80後的現狀與未來",直指韓寒大貶當代教育體系的行為"做得太過","他從也許是有道理的起點出發,走向了‘打倒一切’的歧路,所以他的作品現在恐怕只有一種觀念的意義,和文學已經沒有什麼關系了"。
韓寒不服,連夜撰寫《文壇是個屁,誰也别裝逼》,點名道姓地説白烨"行文羅嗦,觀點重復,很沒有靈氣和文采,我要不是憋着要説兩句,真是沒耐心看完這樣水平的文字。"
白烨説他人身攻擊,他説白烨自作多情,罵戰逐步更新,韓寒書粉也來湊熱鬧,雞飛狗跳時,白烨宣布退出博客,硝煙終于散去。
與方舟子硬剛、説陳凱歌虛偽、痛批學校教育、評現代詩人"惡心",和李敖之子李戡(kān)争論,結果反被李敖評價為"臭雞蛋";與绯聞女友徐靜蕾的正牌男友王朔見面,他又説:"我特别不愛和你説話"……
韓寒早期采訪片段
那些年,韓寒罵人,也被人罵。他猶如在《乘風破浪》的開頭,徐太浪(鄧超飾)駕駛的那輛極速衝上火車軌道的賽車一樣,帶着極大的殺傷力。
但對于不擅長理科的韓寒來講,他似乎忘了物理也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那些痛擊在他人身上的犀利語言,同時也為他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這種影響不光來自外界對他的評價,還有其本身在反思過後感知到的空虛與懊悔。
《乘風破浪》是一個關于父子和解的故事,導演将劇情發生的時間和空間設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小鎮——韓寒出生與成長的時空,在講述叛逆故事時,又編排了一場父與子相互理解與幫助的戲碼。
對比"不顧市場,不是奔着票房去的"《後會無期》,韓寒的第二部作品顯然更符合大眾審美,因此有人借此評價韓寒妥協了,對此他不肯定,卻又不否認。
《乘風破浪》截圖
韓寒的博客在2014年更新了一個句号,此後這個原本酷愛借助博客怼天怼地怼空氣的人,沉默3年之久。
這期間,無數人問韓寒為什麼不"罵"了?是慫了?還是累了?但他給出的回答是:
"現在大家都説的很好了,不需要我去説什麼了。"
人們接着追問,那這可以視為韓寒成長了嗎?他回答:
"我只在後來發現,寫雜文就是一種高級鍵盤俠。寫來寫去,你會變成一個很雞賊的人,你會情不自禁地去想,怎麼樣能夠去挑動最多人的情緒,以讓我獲得最多的傳播。我覺得那些事情浪費了我的時間和才能。"
《乘風破浪》截圖
韓寒否定了自己,因為在步入中年時,他忽然發現"人就是這樣,不能永遠和世界對着幹。"
畢竟他也想"KTV裏只唱歌,桑拿房裏只洗澡",可世界怎麼可能和想象中的一樣簡單?
拍攝《飛馳人生》時,韓寒36歲。
結了婚,有了孩子,成立了一家市場估值為20億的影視公司,外界對其的定位也從"少年作家"變成了"精明的商人"。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韓寒的"成熟"變得愈發明顯,具體表現為,他開始抛棄一些執念。
和此前的兩部電影相比,《飛馳人生》少了很多導演韓寒的個人符号,但他仍将偏執的賽車夢保留了下來。
《飛馳人生》片段剪輯
韓寒熱愛賽車,因為他喜歡可以讓人類力量得到延伸的運動,更重要的是,"泡妞的時候説自己是作家很尴尬,但要説自己是賽車手,就非常酷"。
他的賽車夢在2003年正式啓動,這一年21歲的他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拉力賽。
比賽前夜,他無數次幻想自己會極為潇灑與炫目地完成賽事,卻不想因為沒刹住車衝出了賽道,他的職業生涯的第一個轉彎,就以倒車開始。
之後不久,他又去參加錦标賽,結果第一個賽段就掉進了溝裏。
糗事很快傳開,很多人嘲笑韓寒,以過來人的姿态奉勸他及時止損,可他哪是聽勸的主。
賽車手韓寒
賽車是個"燒錢"的愛好,所以玩車沒多久,無心寫作的韓寒便從"最有錢的作家"變成了緊衣縮食的"中二少年"。
當時他的一個朋友正在做地產買賣,出于情誼,對方承諾可以賣給他一套北京二環邊的房子,一百多平,十多萬。
韓寒看了看賬上留下的幾萬塊,想着"這是準備支撐之後幾站比賽的",便直接推辭了。"當時我想,要是拼出來了,就算是對自己的童年幻夢有個交代,做個房東似乎從來不在我的夢想範疇之内。"
熱血和夢想優于一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韓寒都堅持這樣的選擇。
賽車場上的韓寒時常和人打架。
在發現車場安保人員只檢查中國選手的入場證,卻對外國車手不管不顧後,他便故意不佩戴證件入場,"硬闖"不成便和保安撕扯,為此他還因"打架鬥毆"上過幾次報紙。
因為總惹事兒,朋友們便勸他請一個靠譜的經紀團隊,一來可以更好地宣傳自己,二來遇事也可以進行商業公關,"大家不都這樣嗎?"
聽了這話,韓寒笑了。他想起從前以為"搞文化的人都要去北京",結果"北漂"之後被騙錢又騙人的悲慘經歷,然後哭笑不得:
大家都在做的,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這就好比旅行,目的地的風景不會變,重要的是旅途上的伴侶,"和豬同行,你就會覺得到哪裏都是豬圈"。
在那時的韓寒眼中,刻意迎合就是"同豬合污",而他不想住在豬圈裏。
靠着這種執着,韓寒果然成了賽車手。
2012年,在人生中第一次進溝的浙江龍岩,他捧起了人生中的第三個年度車手總冠軍的獎杯,并成為中國賽車史上唯一一位場地和拉力的雙料年度冠軍。
他吹過的牛,後來都實現了。
那一時期的韓寒注重個體的作用,因為他是作家、是賽車手、是放蕩不羁愛自由的80後;可多年後,當他成為老板、導演、丈夫、父親,他更多提到的卻是"我不會告訴你恐懼比勇氣多的時候,苦和甜都往心裏藏吧"。
在《飛馳人生》中,韓寒相對精準地描述了,一個中年男人在經歷窮困潦倒之後,依然願意追逐賽車夢想的熱血與激情。
它看似是青年韓寒的"獨白",實則卻更像中年韓寒一個"遙遠的夢"。
在還只是"作家韓寒"時,他覺得錢夠用就行,"先花版税,沒了再説";多年後女兒出生,他對朋友説"我的理想是一年賺500萬",這樣才能給家人理想的生活。
在還只是"賽車手韓寒"時,他喜歡買跑車,興致來了購入一台蘭博基尼,半個月後不喜歡,便半價轉讓出去;然而在成為影視公司的老板之後,他又説"你要養活團隊,要讓周圍的人跟着你賺錢,至少不能讓對方賠錢,請因為金錢愛上我吧"。
《飛馳人生》截圖
很多人都察覺到了韓寒的改變,所以《飛馳人生》上映後,媒體問他為什麼這次的影片和以往相差巨大,似乎少了一點韓寒的特點,他笑笑回答説:
"我也裝了20多年逼,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説這話時,韓寒剛剛因為"胖"登上了微博熱搜,一同變圓潤的不只有他的臉蛋。
記得在電子讀物"one·一個"上線時,有人曾問過韓寒為何要推出此類產品,他給出的回答是:
"無奈之選,因為新媒體時代來了,大家都在做這個,它只能走電子層面。"
沒有人知道,有些事情發生變化,是因為時代變了,還是因為人變了。
《飛馳人生》截圖
在電影《飛馳人生》中,主角張弛(沈騰飾)對朋友説:"你呢,是這一輩子沒故事,想擁有一點兒故事;我呢,是故事太多,想給故事一個結局。"
所以在影片的最後,當張弛終于回到日思夜想的賽車道上,在最後長達一公裏的直線衝刺時,他沒有減速"保命",而是全速衝過終點奔向了懸崖。
韓寒用電影給了中年的自己一個圓滿的結局: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養活家人。生活它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潛海溝,它只是在一張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也不覺得留有遺憾是一種缺憾美,相比之下,幹砸了倒是一種美。"
《飛馳人生》截圖
"優秀的創作者,從誕生的第一秒,就應該是商人。"
當叛逆的"80後意見領袖"成為大眾津津樂道的成功男士,時代的浪潮洶湧而來,韓寒也開始學着"順流而上"。
可影片中突然出現的《光輝歲月》分明在説,他其實留戀過去。
《飛馳人生》截圖
記得在《後會無期》剛剛以"黑馬"姿态衝進觀眾視線時,韓寒説:
"電影和出版不一樣,我寫一本書,無論賣多少,我和出版商都不會虧,無非賺多或者賺少。電影若是胡來或者困頓在導演本人的一些個人情節裏,很容易害人害己"。
後來一語成谶,《四海》出現了。
沈騰、劉昊然《四海》劇照
從目前大眾給出的觀影感受來看,《四海》确實是韓寒導演的電影作品中,口碑最差的一部。
這樣的結果有些出乎意料,畢竟無論是從沈騰、劉昊然的主演陣容還是韓寒效應來看,影片都不該落得如斯境地。
翻閲影評,除去那些對于演員本身的批評與猜測,輿論認為《四海》最大的問題,出在了導演韓寒的身上——
這麼多年過去了,華語票房紀錄都被刷新好幾輪了,他怎麼還在用"老套路"講述自己的故事?
這樣的評價是"批評",但仔細想來,又好像是對韓寒的另一種肯定:沒有人能一直少年,但他好像可以。
韓寒電影剪輯
不和諧的父子關系、小鎮青年沒頭沒尾的追夢過程、莫名其妙發生的人物關系,以及類似"喜歡就是放肆,但愛就是克制"的雞湯語錄……
和之前喊着"就要做個臭公知"的韓寒相比,最近幾年的他确實變得平和了不少,但回看其執導的電影作品,改變似乎并不明顯。
《四海》仍帶着濃厚的韓寒色彩——一種零散、不明就裏的自我表達,但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已無法在其中找到《後會無期》的影子。
《後會無期》劇照
《四海》劇照
韓寒仍在用過去的資本構建着自己的烏托邦,試圖借老辦法"對口"舊朋友,殊不知過去看他書長大的人,已很難與"他的國"共鳴了。
這種感覺就像,在《四海》中當看到吳仁耀(劉昊然飾)騎着摩托載女友來到廣州塔下欣賞夜景時,觀眾的第一反應不是"浪漫",而是廣州城區全面禁止摩托車行駛——
沒有人能脱離現實,永遠活在理想國裏,韓寒知道,韓寒的電影也該知道。
韓寒、劉昊然《四海》花絮
在《四海》的結尾,男主角吳仁耀孤身一人回到了故鄉。
經歷過繁華和熱鬧,小鎮青年開始懷念小島上的風光,他回到了出生、成長的地方,以為"我們擁抱着就能取暖,我們依偎着就能生存"。
殊不知,從前島上的人已追着生活,背井離鄉,茫茫人海,就要沉淪。
電影《後會無期》主題曲《平凡之路》
《四海》給了韓寒沉重的打擊,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不在公眾平台發言。
曾經怼天怼地的男孩,是無數人年輕時的夢。如今人到中年,42歲的他變得憨态可掬。
新的電影拿下了近30億的票房,是韓寒職業生涯中賺到過最多的錢。不少人走出電影院,多半留下一句"不錯"的評價。
豆瓣上,《飛馳人生2》被25萬多人打出了7.7分的高分。熱評裏寫到:以前總覺得自己看不懂韓寒的電影,現在才發現長大才能看懂他的故事。
故事的結局,是沒有結局。
電影罕見的呈現出了合家歡的氣質,沒有了從前開放式的結局,所有人都得到了一個相對滿意的結果。無論戲裏戲外。
但韓寒卻對此始終一言不發。
記得在一個評論區裏,有觀眾稱《飛馳人生2》像極了中年男人看淡生活的躺平。一條留言回怼到:
你知道導演800米跑多少秒嗎?還中年男人……
或許這位朋友不知道,如今有錢的中年男人最為熱愛的,便是釣魚、跑步、玩機車,和不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