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它們遷徙的領頭鳥,居然是架飛機?,歡迎閲讀。
就在現在,歐洲上空正在進行一場不可思議的壯舉——4 名人類開着 2 架滑翔傘飛機,正帶着一群鳥向南遷徙。
可是,鳥不是自己會遷徙嗎,為什麼要人類帶路?它們真的會跟着人飛嗎?
8 月 21 日,遷徙團出發了|Waldrappteam / Facebook
開飛機帶領鳥遷徙
被飛機帶着飛的鳥叫隐鹮(Geronticus eremita),20 年前,動物學家就開飛機帶着它們遷徙——因為它們在野外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
隐鹮又名 " 北方秃頭鹮 ",過着群居生活,栖息在荒漠、半沙漠或岩石環境,跟朱鹮是同一個科的親戚。隐鹮曾廣泛分布在中東、北非及南歐,然而,到了近代,由于過度放牧和捕獵,隐鹮的野外個體數量急劇減少。1990 年,隐鹮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大多數隐鹮都在動物園過着人工飼養的生活。
小時候還是有頭發的,長大了發際線就後移了|Waldappteam / Facebook
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内斯 · 弗裏茨(Johannes Fritz)想要改變隐鹮的處境,恢復更多野外隐鹮種群。弗裏茨成立了隐鹮遷徙團隊(Waldrappteam),從 2004 年起,他們就開始嘗試開飛機帶領幼年隐鹮遷徙到野外越冬。這些幼鳥都是從各個動物園收集的,他們會将鳥兒從破殼養到秋天羽毛豐滿,然後帶它們回歸野外。
團隊每年都會帶領隐鹮從阿爾卑斯山北部的春季繁殖地出發,向南飛往越冬區——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納南部的奧爾貝泰洛湖保護區,隐鹮就在這裏被放歸。
繁殖區與越冬區位置一覽。紅線是遷徙的路線|Waldappteam / Facebook
當隐鹮在三歲達到性成熟時,大多數被放歸的鳥就會在春季返回它們的栖息地進行繁殖。到了秋季,它們繼續高飛,有孩子的就領着孩子一起,向南遷徙,如此循環往復。形成遷移傳統後,就不需要人類的幹預了。
老婆孩子熱炕頭在岩壁|Waldappteam / Facebook
2011 年春天,團隊觀測到了第一只獨立遷徙回北部的隐鹮——它從托斯卡納越冬區出發,沿着曾經越冬的路線,成功飛回了繁殖區。随後幾年,越來越多的隐鹮都自主沿着這條路遷徙,到現在已有 270 多只隐鹮穩定地往返于這條航線,隐鹮也在 2018 年,從極度瀕危降為瀕危狀态。
然而,因為氣候變化,這條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遷徙之路又有了困難。
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為了度過歐洲的冬天,隐鹮需要在阿爾卑斯山脈變得極寒之前趕到南方。去年,弗裏茨監測已經野化的隐鹮時,發現鳥兒的羽毛上覆蓋着積雪,它們長長的嘴努力在結霜的土壤中尋找蠕蟲。2022 年,在繁殖地過夏天的 60 只隐鹮中,只有 5 只成功穿越雪山,回到南方。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變暖的秋季推遲了它們開始遷徙的時間。在 10 年前,它們往往 9 月底就會出發,而現在已經推遲到了 10 月底。然而,越晚開始遷徙,它們遇到的困難可能越多—— 11 月,阿爾卑斯山脈上升的暖氣流太弱,隐鹮很難飛越山脈,就會被困在冰冷的死亡谷。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好不容易逐漸恢復的野生種群就有可能再次滅絕。
隐鹮需要飛越阿爾卑斯山脈才能安全過冬|Gzzz/Wikimedia Commons
為了拯救這些遷徙失敗的隐鹮,弗裏茨和他的團隊用黃粉蟲引誘飢腸辘辘的鳥,将它們裝在車裏,再開車繞過陡峭的山脈,把隐鹮送到了阿爾卑斯山南部。但他們也意識到,這并不是一個可持續的解決方案。隐鹮不能永遠依賴卡車運送,最終它們還要靠自己遷徙。因此,針對今年的遷徙,弗裏茨提出了一個想法——向隐鹮展示一條新的遷徙路線。
説來聽聽?|Waldappteam / Facebook
弗裏茨規劃的這條新路線從德國的賓寧根向西南出發,繞過阿爾卑斯山,到達另一個合适的越冬地——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然而,這個新越冬地距離繁殖地有 2300 公裏之遠,是曾經遷徙距離的 3 倍多。因此,今年的越冬遷徙,對弗裏茨的團隊和隐鹮們,都是一項挑戰。
新遷徙路線與原遷徙路線的對比 |Waldappteam / Facebook
為飛行做準備
不論是隐鹮還是其他鳥類,都不會平白無故跟着飛機和人飛。想要讓鳥兒加入并跟随飛行,需要很多前期訓練與準備。在過去的 十幾年裏, Waldrapp 團隊也不斷優化隐鹮的繁育流程、改進飛機設備以及飛行技術。
今年,海倫娜 · 韋納(Helena Wehner)和芭芭拉 · 施泰寧格(Barbara Steininger)作為人類養母,在繁殖地照顧隐鹮雛鳥,并陪伴它們長大。只有養母才能與鳥兒接觸,這樣可以幫助雛鳥形成一種 " 父母印記 "。
劃動圖片,陪伴今年四月出生的的隐鹮寶寶長大 |Waldappteam / Facebook
兩位養母持續、密切地與每只鳥互動,鳥兒與養母之間的聯系就進一步穩固和加強。這種牢固的 " 社會紐帶 " 是共同飛行的基礎,能保證鳥兒在遷徙時可以跟随養母飛行數百數千公裏。
為了減小鳥兒面對飛機的膽怯,養母會在鳥兒接觸飛機之前,定期向它們播放發動機的聲音;飛機還會在鳥舍前上下飛行,這樣可以讓隐鹮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逐漸适應飛機。
雛鳥孵化後,經過 42-50 天,就會長出羽毛。羽毛長齊了,鳥兒就要正式進入飛行訓練營。
飛行器的螺旋槳四周安裝有網狀籠,可以防止鳥兒在飛行過程中被螺旋槳誤傷|Waldrappteam
飛機的飛行速度會控制在40-45 公裏 / 小時,與隐鹮通常的飛行速度相同。最初進行飛行訓練時,每日飛行距離約為 60 公裏;隐鹮漸漸适應後,一天最多可以飛 300 公裏。
養母會不斷呼喚鳥兒們,鼓勵它們跟随|Waldrappteam
正式遷徙的飛行編隊有兩架飛機,由弗裏茨和另外一位經驗豐富的飛行員駕駛,後座各帶一位養母。汽車團隊也會伴随飛行編隊行駛,他們通過無線電保持聯系。今年的遷徙預計會花費 30-40 天,在出發後,也會有休息日。地面團隊會在每次起飛後拆除營地,并在到達下一個休息地後迅速搭建好鳥舍,讓隐鹮們歇腳。
另一架飛機的視角|Waldappteam / Facebook
到達越冬區後,鳥兒将先在鳥舍中住幾周。之後,它們就脱離養母的照料,适應新的環境,與野生同種接觸,并融入當地群體。團隊也會在釋放鳥兒之前,給它們配備定位裝置,便于在未來跟蹤監測它們的遷徙狀态。
你也可以在 waldapp 團隊的官網,随時關注 2023 年的遷徙動态|https://www.waldrappteam.at/en/migration-current/
人類帶鳥飛,已不是頭一回
話説回來,弗裏茨是怎麼想到開着小飛機給隐鹮指引方向的呢?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人帶着鳥兒飛翔了,弗裏茨也是受到了成功案例的啓發。上世紀 90 年代,比爾 · 利什曼(Bill Lishman)就帶着一小群加拿大黑雁(俗名加拿大鵝),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飛到了美國的弗吉尼亞州。
比爾 · 利什曼與他的 " 大鵝 " 們|Canadian Geographic
80 年代中期,利什曼了解到,雛鳥孵出後會對第一眼看到的東西產生印記,認為那就是它們的父母。于是,他萌生了與鳥同飛的想法。他在自己的莊園裏孵化雛鳥,訓練它們對他、他的家人以及發動機的聲音產生印記,夢想着黑雁長大後可以跟随他飛翔。
從加拿大黑雁出生起,利什曼就時時刻刻陪伴着它們,帶它們在草坪奔跑,讓它們熟悉發動機的聲音|紀錄片《C'mon Geese》
利什曼的嘗試遭遇過很多次失敗,他常常飛着飛着就栽進玉米地,雁們也常常待在水池裏,不加入他的飛行。他花了很長時間改造飛行器、訓練鳥兒們,功夫不負有心人,1988 年的一天,他 " 一把屎一把尿 " 帶大的黑雁們,終于跟随着 " 爸爸 " 一起在天空翱翔。
" 從小我就想像鳥一樣飛翔,我想這也是很多孩子的共同願望。"|Carmen Lishman
利什曼後來被稱為 "鵝爸爸",他的這一壯舉,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在電影《伴你高飛》中,小女孩撫養了一群加拿大黑雁雛鳥,并開着飛機,引領鳥兒們飛去了越冬地。
電影中温情的畫面|電影《伴你高飛》
利什曼的本職其實是雕塑家,他在體驗了與雁飛行後,還進一步投身到美洲鶴的遷徙保育工作中。十多年後,他的飛行也啓發了想拯救隐鹮的弗裏茨。弗裏茨開飛機引領隐鹮遷徙、恢復隐鹮野生種群的工作也獲得了成功。
從曾經護送 10 只隐鹮幼鳥,到今年的 35 只;從 600 公裏,到 2300 公裏,今年的越冬之旅無疑是熱鬧又充滿挑戰的。如今,遷徙團已經順利飛行了 670 多公裏,到達了法國南部,相信遠方會不斷傳來好消息。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waldrapp.eu/en/
[ 2 ] https://www.waldrappteam.at/en/
[ 3 ] https://www.ilpost.it/2023/05/03/ibis-eremiti-cambiamento-climatico-spagna/
[ 4 ] https://e360.yale.edu/features/after-a-400-year-absence-waldrapp-rare-ibis-returns-to-european-skies
[ 5 ] https://www.cabinetmagazine.org/issues/11/harris_lishman.php
[ 6 ] https://www.cbc.ca/radio/asithappens/as-it-happens-wednesday-edition-1.4471382/remembering-artist-bill-lishman-the-man-who-flew-with-canadian-geese-1.4471389
作者:碗碗